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功能及强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微文化是一种基于数字信息、数字通信和相关技术的亚文化现象,以微博、微信等为发端和主要传播平台,以个体化和微观化为显著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与微文化的双重变奏中,其社会整合、社会动员和精神导向等社会功能日益凸显。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功能,理应探索其在微文化语境下的建构路径:其一,针对微文化的社交化和部落化特征,及时匡正网络舆论导向;其二,针对微文化的大众化和平民化特征,推进“微创作”“微传播”创新;其三,针对微文化的碎片化和快餐化特征,构建新媒体监管体系和法治体系。
关键词:微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功能;强化;路径
多元文化背景下,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时代的大变革,促进了微文化的迅速崛起。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平民文化,微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当下,要促进微文化健康、创新发展,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强化文化认同。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微文化传播范畴、传播效率的优势,利用其支撑作用,向社会公众积极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和正确的价值理念。另一方面,微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当代中国核心价值理念的引领。只有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彰显核心价值取向,微文化才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重要传播平台和文化载体,担负起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功能的重要责任。
一、微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表现
微文化是一种基于数字信息、数字通信和相关技术的亚文化现象。它以微博、微信等为发端和主要传播平台,并且不断发展和衍生,以个体化和微观化为显著特点。作为一种新起的文化现象,微文化逐渐消解着原有文化生态,重构着一种新的文化范式。“它以独特而鲜活的感知去记录生活,改变了以往文化宏大叙事的风格,它由关注宏观迈向关注具象,由行政调节走向自我力量积聚,由外加变为内生。”[1]1.从信息交流、共享的方式来看,微文化呈现出社交化和部落化特征。自媒体时代的微文化改变了传统媒体信息单向传输的特点,打破了传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重新建构了一个信息的分享、交流、互动和对话的虚拟空间。通过社交自媒体平台传播和流行的微文化逐步形成了各种超越地理空间的虚拟部落,它们围绕着共享的利益或目的组织起来,构成人际间的社会网络,具有很强的信息共享性和彼此认同性。虽然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区域、空间位置,但是由于玩同一款游戏,或从小看同一部动画片,他们在持续互动下而产生互惠与支持,通过虚拟世界把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进而成为同一部落的成员。不过,这种人际交往也容易形成“圈子文化”和“江湖文化”,难以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整合与共识。2.从信息的生产与消费层面来看,微文化呈现出大众化和平民化特征。一方面,微文化某种程度上带有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特征,降低了文化的专业门槛,使人人都可以成为文化产品的生产者、消费者和传播者。由于低门槛和便捷化,信息生产和传播的随意性和自主性并存。在微传播领域,几乎所有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断地扩展自己的话语表达空间,但同时导致获得知识的体系性难以形成,难以用传统手段、传统文化来整合社会。大量的年轻人沉浸在微文化带来的便利生活中,系统读书和求知的习惯养成变得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微文化”脱离了精英主义文化,作为一种草根文化存在,甚至表现出反智化倾向。这种反智化倾向不利于社群对立的协商和理性精神的建构,也消解了文化、知识传承的深度和厚度。3.从信息的传播内容、方式和效果来看,微文化体现出碎片化和快餐化特征。微文化呈现的文化内涵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文化的传承与累积,也逐步消解了文化的厚重与整体。如某些段子、心灵鸡汤、快闪、动漫、图片等,通过微信、微博等自媒体迅速传播,青年网民通过转发、回帖、点赞、评论等手段实现了虚拟网络与现实空间、线上与线下的有效互动,最大限度满足了他们的表达欲望和参与需求,其自我存在感、自身价值感、内心成就感等得以充分体现。那么,微文化的盛行能带给我们怎样的学习体验?将来年轻人怎样汲取知识,以什么方式去学习,如何解决知识的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是需要我们重新思考的问题。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功能及其时代价值
党的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集中表达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属性。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它逐步发展成为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内在价值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与微文化的双重变奏中,其社会整合、社会动员和精神教化等社会功能日益凸显,彰显出重要的时代价值。1.社会凝聚和动员功能。社会的共识性与凝聚力、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与一致性等需要社会整合和动员。这是一种持久的、经常的社会影响过程。社会的发展,需要一种精神支撑来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作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与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支撑国家繁荣昌盛、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和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鼓舞我国选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力量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自媒体时代带来的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多元与分化,使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容易受迷惑,甚至在社会认同上迷失方向,给新时代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宣扬带来一定挑战。只有在思想意识方面充分整合、重塑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大厦,引导人们团结一致、努力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追求,坚定理想信念,摒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追求,才能凝聚价值共识、万众一心、齐心协力,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精神导向功能。在社会生活中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素质,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引领,从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到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而实现人格塑造和精神导向功能。如果没有良好的价值规范,就无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不可能实现人民期望的文明富足的生活、社会和谐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战略。在微文化中,各种社会思潮与集体潜意识、价值理念等相互交织,积极、进步的同时裹挟着落后与腐朽,如果人们不加以甄别与选择,就会引起一定程度上思想的混乱,甚至在思想上产生社会认同危机。当下,民族意识的凝聚、道德缺失、理想信念动摇、价值取向迷茫等问题仍然存在。如何廓清人们思想上的模糊认识和种种迷雾,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已经成为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只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导向功能,才能发挥其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价值引导作用。
三、微文化语境下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功能的路径
以微媒介为主要传播手段的微文化,呈现出多样、分化、对立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氛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消减多重社会意识、价值观念对人们的冲击影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微文化中,并以其为主导,可以让人们在消费文化产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渗透其中的价值观的影响,进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们的教化功能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作用。1.针对微文化的社交化和部落化特征,及时匡正网络舆论导向。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体,网络具有极强的舆论导向功能。网络的自由空间使一些非理性言论的传播变得更加便捷,甚至成为滋生谣言的“温床”。微文化形成了各种超越地理空间的虚拟部落,具有很强的信息共享性和彼此认同性,包括对公众人物、社会事件所表达的评价和意见。网络环境下海量信息的真伪筛选与核实难度大、成本高,再加上网络传播面广、速度快等特点,很容易形成一定的舆论话语权,也容易稀释政府及传统主流媒体的垄断权、话语权。由于微文化的社交化和部落化特征而形成的非线性扁平化网络传播容易集中各种短见和偏见,这些意见表达往往是自发的和非理性的,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心理诉求,成为一种实现社会监督的舆论力量。正如黑格尔所说,在公共舆论中真理和无穷错误直接混杂在一起。微文化空间被“言论的绝对自由”所侵蚀,网民的思想也被无辜腐蚀着。因此,要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就必须适度引导网民的言论,形成强有力的应对舆论的正确姿势,“培育和宣传社会正能量,坚决驳斥和回击网上的有害信息,促进网民的思想发生正向的变化”[2]。要充分发挥网络“意见领袖”在处理公共舆论危机过程中的作用,及时疏导负面舆论,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引导,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微文化。2.针对微文化的大众化和平民化特征,推进“微创作”“微传播”创新。为切实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功能,我们需结合微文化的大众化和平民化特征,使传播内容能够出彩,传播方式更加新颖,推进“微创作”“微传播”的创新。首先,推进“微创作”创新。“精神文化产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P109)应充分利用各类微媒体优势和特点,努力创作更多出彩的文化作品。“微创作”降低了创作者的门槛,涵盖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众多形式。在有限的表达空间里,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社会生活既独特又鲜活的体验都成为“微创作”的素材和传播内容,这种新的网络创作和文化传播方式捍卫了我们的精神家园,启迪我们的心灵,更好地宣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既要充分发挥文化专家的专业创作优势,又要因势利导,加强文化引领,激发人们文化创作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更多优质的精神食粮,让符合中国主流文化的价值观成为最强音。其次,推进“微传播”创新。在内容的选择上,应重点涉及社会管理服务、时政议题、信息资讯、娱乐文化活动等社会热点话题,通过微载体渗透、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高大上”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宣扬“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人们的学习生活中,落在“细微实”处。在表现方式上,应发挥不同种类传播语言的优势,整合各种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如文字、图片、视频、音频、游戏等,增强信息的表现力、感染力。在话语方式上,应采用平和“走心”、共鸣性强的微语言模式,以社会流行语引导社会舆论,提升互动性、趣味性。在信息筛选与生成上,应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内容与审美教育功能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普通群众、青年学生乐于接受的艺术形式,从而实现价值观的内化。例如,通过宣传先进典型、明星人物的模范事迹、挖掘提炼其精神价值内涵,将舆论咨询、时政信息剖析等汇入其中,引发思考,增加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3.针对微文化的碎片化和快餐化特征,构建新媒体监管体系和法治体系。微文化是一种快餐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社会文化的厚重性和整体性,使经典文化的积累和传承更加任重而道远。微信、微博等制造出大量的信息垃圾、瞬间信息,容易造成负面情绪的传播、伪科学的散布,尤其是一些突破底线、文化品质低下的庸俗文化内容和话语体系正在逐步消解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府应高度重视微空间的舆情监测和治理,建立网络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做好微文化的“把关人”。一方面,加强对自媒体平台信息内容的监管,因势利导,使宣扬正能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能够出彩。另一方面,健全法治体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微空间的环境,保障持续良好的传播氛围,针对新媒体虚拟空间所产生的不良信息构筑法律的防火墙,阻止不良信息源的产生。新闻思想的一个重要创新点就是强调建设,如“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4]。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是新时代背景下微文化及其传播领域的竞争核心,我们要努力打造一支支“影响广泛,公信力强”的专业微文化传播队伍,时刻掌控自媒体时代信息、舆论话语权,助推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升华,进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胡纵宇.微文化的价值基础与教育影响[J].社会科学家,2014,(11).
[2]杨红英.推进网络文化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8).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4]新闻舆论思想要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
作者:杨红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