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课程体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廉洁教育的一个核心要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高校课程体系是教育反腐所延伸的能够对大学生廉洁意识塑造与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具有渗透作用的一种特有方式。用高等教育学理论来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高校课程体系的原则和途径,是高校开发廉洁教育资源、扩大廉洁文化教育范围的有效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高校课程为载体,在融于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使之融于课堂教学,融于第二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形成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等教育学;课程体系;大学生廉洁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廉政工作的重点指导思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高校课程体系与当前社会文化建设和国家廉政建设的内在需求相契合,它关注大学生的成长,注重大学生内在信仰的重塑,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未来正确的职业观提供指引。高校是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承担着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职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高校课程体系,即通过教学来培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的高级人才;通过理论探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提供精神支撑;通过社会服务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流淌于各成员的动态心灵之中,并为大学生廉洁教育创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一用高等教育学理论来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吸收了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反映了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要求,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概括[1]。具体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的自我感构成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现实背景,也与高等教育目的、内容以及权利有着内在联系。
(一)高等教育目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的现实性的社会活动,它具体培养什么样的人呢——这实则是关于高等教育目的问题。不同主体所属的高等教育目的不同。从组织来看,有国家、高校和社会组织的高等教育目的;从个体来看,有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各家长的高等教育目的。在所有高等教育目的中,国家的高等教育目的处于主导地位,它是国家对高等教育活动所要实现的结果或达到的标准的规定。国家的高等教育目的对高校及其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等有着直接的重要影响。不管哪种高等教育目的,都是由他们所信仰的高等教育价值观来决定,有什么样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高等教育目的[2]。在当代中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高等教育价值观,可以把国家、社会、个人的高等教育价值追求有机结合起来。由此可见,高等教育目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的、本质的一致性和关联性。
(二)高等教育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等教育的主要教育内容是“高深学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层次之分,依据其内在要素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可分为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的子价值观[3],其“高层次部分”的子价值观属于价值领域的“高深学问”,它决定着培养人的性质,与其它“高深学问”融为一体,是高校课程不可分割的整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高校课程,并指导高校课程设置,使高校课程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通过深度教学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高校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培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起来的高级专门人才;充分利用高校学科齐全、人才济济的优势,使高校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主力军”,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高深学问”的理论支撑;通过社会服务,使高校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宣传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国民之心[4]。
(三)高等教育权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等教育权利主要涉及高等教育对象的权利,也是每个公民本身所具有的权利。公民的高等教育权利意识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强。一方面,公民对高等教育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力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优质资源还远远不能满足公民日益增长的实际需求。因此,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与高等教育权利的享有之间存在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既要考虑公平又要考虑效率。[5]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政府和高校的高等教育管理权直接决定着高等教育公共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也影响着公民高等教育权利的实现程度。在加大高等教育投入的基础上配置好公共资源,平等保障公民依法享有高等教育权利,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程度普遍提高,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有利于培育公民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实际上,公民高等教育权利的平等保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践行是一种动态且平衡的互促关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高校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高校课程体系的原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高校课程体系的客观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这个客观规律的认识。它是指导人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高校课程体系的行为准则。随着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化,提出的原则也会逐步完善。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高校课程体系应当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高校课程,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是指在理论教学时贯穿和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通过联系实际来领悟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等教育发展以及社会力量凝结所具有的精神作用。同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来指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体系。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学生不断深化认识并涵养自身,才能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高校课程,使之内化为大学生的品德修养,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促进良好校风学风与社会风气的养成,成为推动社会文明的强大力量。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以“两课”改革为突破口,全面加强课程教学研究,充分发挥高校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才能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融于高校课程。
(二)先进性包容性原则
先进性包容性原则是在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包容多元化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则是一个包容性、开放性能够最大化展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浓缩体系。从历史来看,社会主义制度是迄今为止最先进的制度,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迄今为止最先进的价值观。[6]从内容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汇聚了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精华,是在“扬弃”基础上的超越与创新,是维护和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高校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发展并完善已有的理论体系,为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文化支撑;与此同时要对多元价值观兼收并蓄,鼓励不同价值观的互动、互融、互通,在交流沟通中凝聚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价值观,引导大学生不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或学生党员干部的廉洁廉政意识。
(三)全面持续发展原则
全面持续发展原则是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高校课程的过程中,把全面性、持续性和发展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系统思考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全面融于高校课程体系不仅仅只限于“两课”,需要全方位融于课堂教学、融于第二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融于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持续融于高校课程,需要高校教师的持续参与,特别是党员干部的持续参与,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走进课堂、融入大学教材,需要建立制度化的长效机制,这种后备支撑有利于保证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高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融为一体。以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做指导,有利于高校课程建设的稳健实施、大学生三观的塑造,也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在不断完善和发展融入原则的基础上,积极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高校课程的有效途径。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高校课程体系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高校课程的途径多种多样,不同层次、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高校,其途径有所不同;同一高校不同层次教育、不同学科专业,其途径也有差别。但基本途径可在系统思考融于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融于课堂教学,融于第二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形成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过程中。
(一)融于培养方案
高校课程是由培养方案决定的。培养方案是高校依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学生实际情况而制订人才培养的总体方案,是高校课程设置的基础性文件和具体实施计划,也是高校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过程、监控和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培养方案涉及高校课程各个方面,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改进、完善,以满足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要。培养方案既要符合当前实际,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教育不可能回避价值问题[7],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应当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途径就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中。然而,通过调查11所高校100多个本科专业新版培养方案发现:截至2019年前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内没有一个培养方案里写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培养方案,不仅要明确写进培养目标,扎扎实实落实到“两课”中,而且要确保落实到每门课程中。
(二)融于课堂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高校课程,还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于高校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地外塑和内发于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中。价值观教育的范围很广,高校在文科课堂中讲价值观教育很容易被人理解,但在理科课堂中讲价值观教育却容易让人费解。其实,将理科课堂的价值目标内化为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是大学生从事理科学习及日后从事科学研究而应遵循的“正当性原则”,是个体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8]高校课堂教学要将知识、能力、态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合,突破传统的说教式文本知识传授,做到以智启德,以德促智,立德树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汇集各方异质性责任主体的力量加强高校教材编写工作;同时,要积极发挥教师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从教师准入、职前培训以及职后管理着手,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教师接受;完善评价制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高校课堂教学纳入对教师与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
(三)融于第二课堂
在高校,第二课堂是指课堂教学外的一切校内活动的总和。高校是国家与社会的“文化高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第二课堂,关键要融于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主要指高校“人”(包括教师、管理者、服务人员以及大学生等)的思想素质、道德观念相关的精神文化,其核心是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校园文化,主要指融于高校主体的内在精神文化,内化为全体高校“人”的自觉行动,形成教师文化、管理文化、服务文化、学生文化,达到用文化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自我教育的目的。它体现在每个高校“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对待环境,如每个领导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管理中尊重下属、尊重教师和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堂内外尊重每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唯有如此,才能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校园文化,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第二课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融于社会大课堂
社会大课堂是指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外的一切校外活动的总和。“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9]社会大课堂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而社会环境存在问题,“教育污染”[10]也不可避免。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步融于社会各行各业,才能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以社会诚信为例,社会诚信的缺失影响教育改革,对教育的危害难以估量。[11]在这种环境下,高校诚信教育目标也就难以实现。校内诚信教育再好,一走出校园就会被社会诚信缺失淹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社会大课堂,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高校要通过在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成果,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服务对象,引导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要为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为党员干部选拔运用的基本标准,促使党员干部自觉、带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各种民事、经济、社会活动中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创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社会环境,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张茂林 余德映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