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

摘要:本文通过实证调研,分析了我国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培育对策。充分抓住高职学生的群体特征,以他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基础,沿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渠道,构建以“三全育人”为核心的培育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培育力度,不断完善培育内容和方法,在实践中将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向纵深推进。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策

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状况

为了对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状进行全面、准确的了解,在搜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对陕西省部分高职院校进行调研,通过调查问卷、小型座谈会和随机性访谈等形式对大二、大三学生进行了调研。通过对问卷、访谈记录分析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不够

在被问及“是否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具体内容”时,251人表示完全知道,占总人数的52.4%;132人认知不够全面,占27.5%;只知道其中几个价值目标的有97人,占20.1%;18人完全答不上,占4.6%。总体来看,在多方综合协同作用下,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呈现积极向上的态势,但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容小觑,尤其在价值多元多变、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不断用正向价值观占领青年学生的精神高地是极为必要的。

(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不够

对于“您是否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行为价值取向”这一问题,262人持肯定态度,占51.4%;表示尽可能的有213人,占44.6%;15人持否定态度,占2.9%;说不清的有16人,占3.8%。数据显示,多数高职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实现了从认知向认同转变,但仍有少部分学生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追求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度不够

在被问及“您以何种方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294人选择理论学习,占23.8%;92人选择正己修身,占24.4%;61人选择遵纪守法,占23.7%;关注时政新闻的有32人,占15.6%;参加志愿者等公益活动的有15人,占17.3%;其他2人,占0.7%。从数据来看,高职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式上表现出理论与实践的分离,主要以理论学习为主,而社会实践还比较薄弱,这说明在实践方式上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还有很大的空间。

二、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冲突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时期新阶段,新的发展目标要求深入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而社会的变革又使社会各领域、各阶层、各主体之间价值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变得更加错综复杂。正如恩格斯所言:“随着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巨大历史变革,人们的观点和观念也会发生变革。”[1]综合来看,当前的价值观冲突有:一是利益选择和道德选择的碰撞;二是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矛盾;三是一些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弱化了大学生的政治修养。高职学生正处在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构建的人生成长关键期,情感心理和心智尚未完全成熟,面对复杂的社会价值冲突,他们在价值观的认知和内化上很难做出理性的判断。

(二)学校培育环境不够完善

学校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学生能否健康成长以及正确价值观塑造的重要外部因素。因此,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外部校园环境对他们价值观的塑造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在网络媒体发达的今天,学生对以微博、微信为主要传播媒介的“微文化”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衷和偏爱,呈现出对网络媒体的高度依赖性,学生极易创建属于自己的“媒体”。而在复杂多变的微文化中,高职学生很难对错综复杂的信息和不同利益诉求的思想意识做出正确的区分和价值判断;另外微文化中充斥着大量违反公平正义、诚实守信,甚至违法犯罪等有碍于大学生人格塑造和价值观构建的负面信息。高职院校要紧紧抓住新时期学生呈现出的时代特点,营造适合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校园外部环境,搭建多元的培育平台,建立健全制度保障,这是端正高职学生思想修养、匡正失范行为所必须关切的。

(三)家庭教育的不足

家庭教育是个人行为习惯养成和价值观构建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场所,而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是个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塑造正向价值观最为深刻和持久的力量,而对于异地求学的部分高职学生而言,这种力量的持续性便难以实现,取而代之的是学校朋辈群体和学校教学资源的影响,另外“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的年龄阶段主要集中在18—22岁,其中一半以上是独生子女”。[2]受传统观念影响,独生子女往往受到家庭成员的过分娇惯和溺爱。所呈现的普遍现象是:多数高职学生过多关注自身价值,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相对较差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教育本身具有的持久而深刻的教育力量便难以发挥出来,这对于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极为不利的。

(四)学生自身的原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能否落地生根必须协同培育主体、客体、中介等方面的力量,而对于高职学生这一培育客体而言,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能否取得实效,与其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以及所学专业有着直接的联系,还与他们面临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以及自身的诸多问题有关,而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他们的注意力和占据了他们大部分时间,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内化便显得不足。同时,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职学生群体中,以理论学习的居多,以社会实践的占比较小。而且,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职学生群体中,其知与行也存在相背离的现象。

三、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对策思考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牢牢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以正规化、系统化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感。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在互联网的浪潮下已很难满足高职学生对教学内容和形式多样化的需求。因此,高校教师必须要针对变化了的教学对象做出教学方式上的改变,立足于课堂教学主渠道之上将网络媒体深度融入,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活起来,如利用短视频、微课、在线课堂等平台拓展与延伸,针对高职学生比较关心的行业领域模范精英、大国工匠精神、校园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时政热点等问题进行线上线下交流与讨论,推动课堂教育主渠道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挥其应有的功能,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才会更加明显。

(二)构建以“三全育人”为核心的培育模式

首先,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这一首要问题。这就要求要凝聚全体教师的教育力量,塑造学生积极向上、健康高尚的人格品格,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其次,把“三全育人”的育人本质落实在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全过程。“育”既是渐进性,又是长期性的一个过程,要在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切忌“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实现“百花齐放”的教育效果。最后,要切实把“三全育人”的“全”凸显出来,“全员育人”,要求全体教职员工都要切实履行自身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且要产生育人之实效。“全程育人”,要求教师要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育人的连续性。“全方位育人”,要求将立德树人在空间上进行扩展,实现育人无处不在。[3]以“三全育人”培育模式为架构,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高职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追求,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传播的自觉意识。

(三)创新以微文化为载体的培育方法

从调研结果来看,大学生对以微博、微信为主要传播媒介的微文化的热衷和偏爱超过了其他群体。因此,找到微文化优势与大学生兴趣的结合点,创新使用微文化,才能使得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工作取得实效。一是打造“微课”教学新阵地。如将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相关资源制作成精美的“微课”,并将学习成效纳入学分考核中;二是创设“微公益”培育新平台。“微公益”平台为高职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新平台,如通过该平台高职学生可转发或扩散慈善、公益等短平快的信息,为边远地区学生捐赠衣物、学习用品等。在该平台的支撑下高职学生的点滴之爱可转化成强大的社会力量,形成一种向上、向善的良好社会风气;三是建立有针对性的微信公众平台。通过该平台为高职学生提供便捷的、专业化的信息,如时事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学习资源定期推送,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在这种潜移默化影响中得到质的提升。

(四)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4]一种价值观要发挥真正的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一个渐进式入脑、入心的过程,这种内化于心的过程单靠理论学习很难将“育”的功能落到实处,而且培育效果极具不稳定性。因此,在理论学习基础上辅以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才能使其培育效果稳固而持久,达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如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利用专业之所长开展科技扶贫、政策宣讲等;定期进养老院开展助老敬老活动;参加各种技能大赛,通过备赛的过程锻炼自己砥砺奋进的意志品质;为边远地区孩子支教;带动身边同学保护环境等。在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在这种价值和情感认同的引领下自觉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追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40.

[2]林立宏.浅谈大学生家庭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74-175.

[3]熊小梅.坚持立德树人实现“三全育人”[J].北京:光明日报,2009(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4.

作者:陈春山 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