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治理探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治理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治理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也飞速发展,传统的居住模式已被打破,社区成为当代社会最普遍的居住模式。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治理势在必行。但目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社区居民成分复杂,生活节奏加快,治理体系僵化等原因,出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治理不佳的现象。急需通过弘扬挖掘传统文化、建设社区大众文化、创新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完善社区治理体制机制来进行改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区治理;困境

一、社区治理的具体内容

(一)社区治理的内涵界定

社区居民由于长时间生活在同一片区域,在平常的沟通交往中逐渐互相了解、互相熟悉,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这也就形成了特定的社区文化。而社区治理是指在社区范围内的相关社区管理机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协商谈判、协调互动、协同行动等手段来管理社区事务,从而促使社区达到长治久安的效果。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治理息息相关,因此,社区治理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当下的社区治理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密切关系。

(二)社区治理的特征

第一,参与社区治理的对象具有多元化特征。政府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但当下已有社区居委会、企业、非政府组织、以及个人参与到社区治理当中,它们以政府机构为纽带,在彼此间建立联系来参与到社区治理当中,其中特别是社区居委会在社区治理中担当者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第二,社区治理内容具有扩大化特征。社区治理主要内容为社区成员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密不可分。公共服务、安全治理、医疗卫生、环境整治、社区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等都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第三,社区治理是多维度、上下互动的过程。社区的治理工作有别于行政机构的工作模式,不是通过由上到下来发号施令、制定相关实施计划来达到管理目标,而是通过多维度的协商、互动来建立相互认可的价值认识,并将这种价值认识达到让居民入脑入心的效果,从而达到社区治理的预期效果。

(三)社区治理的功能

从基层社区的角度来看,社区治理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社区治理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通过社区治理可以为社区成员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社区不安定因素,进而促进社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第二,社区治理有助于促进社区文化的繁荣。社区治理可以通过举办多种文化活动来推动社区文化的发展,从而增强社区成员对社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第三,社区治理有利于社区治安状况的改善。社区治理机构与社区居民之间距离很近,对社区的基本情况非常了解。所以,社区治理机构对社区的不确定状况可以扼杀在摇篮里,保证社区的长治久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治理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将其融入社会生活。而社区可以说是社会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治理的情况并不乐观,因此,社区治理工作要想取得良好效果,其中的原因值得分析。

(一)市场经济的冲击,导致社区居民道德与价值观念薄弱

市场经济具有明显的趋利性,其本质就是追求物质利益和经济利益,而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虽然快速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首先容易诱发个人主义,由于市场经济所具有的特殊性,导致少数社会成员形成的个人主义的错误观念。工作、学习、生活都以个人为中心,和个人利益无关的事情,概不关心。其次,容易诱发拜金主义。市场经济更多注重的是经济物质利益的发展,所以目前我国商业市场存在一定的混乱,存在一些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利益的商业行为,从而导致社会成员也越来越重视其经济利益,进而诱发拜金主义的错误倾向。最后,容易诱发急功近利主义。部分社会成员判断工作、学习是否有用的根本标准为是否对自己有益,企业过度追求快速回报的利益,这些错误的观念都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重背离。

(二)生活节奏加快,导致社区居民对社区治理的参与度较低

在现代社会,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不断加快,长时间的在处于工作状态当中,从而失去了正常的人际交往时间,以至于有些许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走出家门进行社交活动。同时由于互联网和通讯设备的发展,很多人愿意用QQ、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来代替自己正常的社交活动。这种情况长期以往就出现了线上热情,线下冷漠,这样的社会问题。反应到社区当中就表现为传统社区功能遭到瓦解,受熟悉化的缺失,使社区丧失了温情,社区冷漠病俏然来袭。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许多社区面临着社区组织管理者有意组织社区活动,但社区居民却无心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的情况。

(三)治理体制的僵化导致社区治理难以服务于社区

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具有基层自治功能的社区居民委员会在社区治理中的地位与职责越来越得到重视,其在社区治理中已占主导地位。但就目前情况而言,社区居委会的运行大多在政府的指导之下进行的工作,也大多为行政工作。这种情况导致社区居委会并未真正发挥社区治理的功能,而是充当了政府的传声筒。其次,目前的社区居委会缺乏专业社区治理的工作人员,由于缺乏相关社区治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并不能真正参与到社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去,也就无法完成对社区居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总体而言大部分社区的治理体制稍显僵化,不能很好地完成对社区居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治理的新时代举措

在是社区治理当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居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占主导地位,具有强大的社区价值引领作用。因此必须通过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社区大众文化,创新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完善数据治理体制等措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作相结合,与社区居民生活相贴近,达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治理的目的。

(一)大力弘扬与发掘传统文化,加强社区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

主席在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会议学习时明确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弘扬与发掘传统文化。首先,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历经考验而源远流长,积淀了大量优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在社区治理中,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重要的可用素材。通过讲清传统文化的历史起源、发展脉络与时代价值,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鲜明特色,从而增强社区居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其次,必须大力挖掘地方特色传统文化,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区精神,当地社区居民对其地方文化更为熟悉,也更容易接受,会有更强的归属感。所以通过大力弘扬传统中华文化与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有助于加强社区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努力建设社区大众文化,提升社区的包容度与和谐度

在文化发展方面,我国始终提倡发展大众文化,目的是让文化发展惠及到更多的人。因此在社区文化发展方面,首先要把社区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在社区发展大众文化并不是意味着要迎合低俗趣味,社区文大众化的建设与相关活动的开展,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导向。在社区治理当中,应当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衡量标准。其次,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是深不可动的教条主义,其实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社区治理当中,要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活讲细,努力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地气,让社区居民体验到自身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密切联系。

(三)创新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去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

针对目前社区居民对社区举办的活动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要在社区举办相关居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方式上必须有所创新,刺激居民参与积极性。首先,创新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充分利用自媒体的宣传功能,大数据的监管功能等多种新型媒介来完成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运用的素材要不断更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方向是不变的,但是在社区居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运用的事例、形式一定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避免社区居民的审美疲劳。

(四)完善社区治理体制,提高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我国目前的发展目标是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社区治理的目标就是实现居民自由,平等、幸福,达到让居民安居乐业的目的。因此在社区治理当中,完善治理体制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必须完善社区居委会的管理职能。社区居委会的宗旨就是服务社区成员,但服务途径要有所改进,要贴近居民生活,更加注重居民的精神文化活动,让社区居委会的服务更接地气,见人情,而不是冷冰冰的制度与管理。其次,要引进专业的社区治理人才。社区居委会引进相关专业人才,合理利用高校资源,可以通过引进大学生志愿者的形式来完善社区居委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的人才从事专业的工作,也可以进一步提高社区治理工作的效果,促进社区居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参考文献:

[1]解红晖,金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路径探微[J].湖南社会科学,2016(3):34-37.

[2]王红英,安玉宗.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途径研究——基于石家庄市社区居民的调查[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6,18(12):33-36.

[3]鄢进波.论我国城市社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3(5):17-21.

[4]康雁冰,林春逸.社区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探索[J].广西社会科学,2017(3):189-192.

作者:郝利荣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