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进行历史实践的产物。弘扬红色文化可以有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确保意识形态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举措。依托红色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定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道路的信心,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建设路径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进行历史实践的产物,在人民群众中有力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土化、大众化,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之间密切的精神联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弘扬红色文化精神,学习红色文化建设成功经验,延续红色文化建设丰硕成果。
一
红色文化既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顽强革命斗争与民族振兴过程中、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实践中形成的观念意识体系及其相应物质、制度表现形式,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紧密结合并相互碰撞、相互吸纳、相互融合之后诞生的独特文化形态。它一方面承载着革命斗争时期中华民族顽强不息的抗争精神、革命精神、斗争经验、实践经验,一方面批判性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并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将两者凝结在一起。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持续推进,不仅确保了红色文化本身的生命力,也确保了红色文化的象征符号——无论是精神象征符号(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还是物质象征符号(革命遗址、纪念地、博物馆等)在某种程度上穿越时空,依然为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有效承载与展示的平台。此外,中国工农大众在红色文化的形成壮大以及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形成的大众化理论表述方式(路线、方针、政策、标语、口号)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达、阐发其理论思想提供了有力的经验支撑。红色文化的产生与壮大过程是民众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是不断“扬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是不断弘扬高尚道德情操的过程。无论是这一过程中的哪一阶段,红色文化都从未脱离人民群众的土壤,而是牢牢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以人民群众的意愿为目标,时刻注意汲取生发自人民群众的鲜活精神要素。因此,红色文化在其本源意义上具备浓厚的原发属性与群众属性。可以说,红色文化精神统一于人民意志,顺应于人民意愿。红色文化发展的过程,就是引领民众见证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见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见证现实与共产主义理想之间距离逐步缩短的过程。
二
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特征与价值追寻上是一致的。与此同时,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又为这种一致性增添了新的色彩和时代意蕴。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其共时性确保了它的精神内核能够穿越时空,始终发挥对人们的激励作用;其历时性则规定了它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会表现出独特的时代特征。21世纪的中国,无论是在政治、经济建设还是社会、文化发展方面,尤其是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都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随着各国交流的日益频繁深入,各种思想价值观念多元并存所形成的复杂局面,日益考验着一种意识形态凝神聚力的持久性与稳定性。而于特定历史环境与时代要求下形成的红色文化,其影响和作用在这一复杂情势下也必然表现出一定的受限性,出现如表现形式单一、传播方法陈旧、理念观念落后等问题。因此,必须创新表达方式,顺应时代要求,强调、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可以说,意识形态的稳定与安全是确保国家政治与文化稳定与安全的核心要求。多年来,西方国家利用我国改革攻坚期社会的一些不稳定状况,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等多种媒介渠道以及影视、音乐、书籍等多种文化形式不断向我国输入其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妄图动摇我国政治稳定的基础,破坏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和凝聚力。要在这场斗争中赢得胜利,必须确保并不断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增强我国文化形态的吸引力,牢牢把握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与主导权。这需要我们的意识形态建设一方面必须坚持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涵养深厚的历史底蕴,覆盖广泛的现实基础,反映广大人民的根本意愿;另一方面要具备国际化视野,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的同时注意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进一步提升意识形态与文化形态的魅力与影响力。
三
依托化红色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需要把握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导向、个人价值生成三个方面的统一,同时要注意不同社会阶层、不同主体间价值观存在的差异,突出理想信念的“中国特色”,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这特殊的历史发展时期,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既是考验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与凝聚人心能力的重要问题,也是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有利机会。同时,国家的建设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人的自为性、自主性,激活人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这既是确保国家建设蓬勃向上的重要动力,又是确保社会生产力大幅提升的内在要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基于社会实践要求与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价值诉求整合不同社会主体利益,突出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整体价值取向,指明共同价值目标、行为准则与规范。中华文明向来以开放、包容著称于世,对待外来文化始终秉持尊重、吸纳、包容、求同存异的态度。要注意的是,以开放包容心态努力吸收外来文化精华的同时,更要以审慎、严谨的态度排除外来文化的糟粕。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在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当下实际的基础上,还要具备文化建设的战略考量与国际视野。要在涵养传统精神的同时,坚定四个自信,大胆实施走出去战略,广泛与世界其他文明进行对话,推广我国的优秀价值观,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感召力和我国的国际话语权。与时俱进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结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然要求。依托红色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坚持与时俱进。要以实践的眼光来建设,以科学的思路求发展。一是要转变理论话语表达形式,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的时代化、简明化、通俗化、群众化,消弭理论话语与大众认同之间的障碍。二是要注重发挥榜样的力量。三是要加强舆论引导。特别是在“互联网+”的新形势下,如何在充分发挥并确保传统主流媒体的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掘新媒体的功能,是确保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效果、引导效果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罗丽琳,蒲清平.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因及其时代价值[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
[2]张来成.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J].中国教育学刊,2017,(12).
[3]王玲,陈昱霖.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和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1).
[4]李丽,李艳.协同视域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构成要素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
[5]周艳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困境与消解[J].思想教育研究,2018,(6).
[6]孙绍勇,郑人杰.红色文化增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四维解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7,(11).
作者:张亮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