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摘要】受外界因素影响,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相对特殊。在“互联网+”背景下,将民族传统文化、创新创业教育和大数据技术通过集群效应重构培育体系,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民族地区大学生行为自觉的落脚点。

【关键词】互联网+;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互联网改变了生活方式,也对价值观的培育带来新变化。融媒体已超越传统媒介的成为舆论主传播源,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渠道、内容也更多元化。

一、互联网+视域下民族地区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和意义

(一)树立共同体意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密不可分,民族地区大学生既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区域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外敌对势力觊觎分化的目标。在报告中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思想工作的一项重要使命任务。这既需要树立“互联网+”思维,也要国家意识形态的引领,需要用新的方式巩固舆论引导和价值观培养阵地,从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圆梦者。

(二)网络信息安全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前提。网络媒介作为新兴平台在生活和政治中影响愈发显著,并已成为意识形态争夺的重要空间,正如希利斯•米勒所讲“媒介即意识形态”。信息资源对构建和谐社会存在着诸多隐患,譬如:民族极端主义的蔓延对政治稳定构成威胁、恶意炒作和宗教信仰的偏差造成社会秩序紊乱。

二、“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地区大学生培育路径面临的新挑战

(一)互联网话语环境的多重性易导致价值观同心圆缺失。网络打破了社会制度与道德理念的束缚,各种观念文化、意识形态充斥其中。西方国家也凭借技术及资本优势,大肆输出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呈多元化价值观格局。大学生受认知限制,极易受极端民族主义渗透,导致价值观偏颇。另一方面,“沉默的螺旋”也存在于网络空间中,多元价值观和话语交叉必然导致冲突,错误的一方可能形成多数群体并不断向正确的思想渗透,造成舆论导向偏离。同时,网络舆情的可控性弱化和监管的异化也使得大学生不同程度的道德失范。

(二)特殊的环境和“互联网+思政”存在阻碍。“互联网+思政”既是教学手段的革新,也是教学方式的变革:一是丰富的教学手段需要高科技课堂的支持;二是互联网文明的建设需要网络自律和网络规范共同完善;三是教师应具备网络技能和互联网思维。但民族地区大学生受风俗信仰以及认知能力影响,加之大部分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教育水平程度相对较低,这些都致使培育路径受到影响。此外,当前教材虽然丰富,但缺乏与民族地区特点相契合,不能带动民族地区大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培育效果。

三、“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地区大学生培育新路径

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教育工作者须根据其传播特性及发展趋势,深刻思考改进培育对策,通过寻求“互联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间的契合点达到文化育人。

(一)借助互联网技术讲好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增强国家认同感。少数民族文化是孕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沃土,在培育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受众特点。在理论层面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引导民族地区大学生,使之树立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在实践层面创新民族团结形式,通过线上民族文化展览、传统赛事等形式调动参与性,使他们感受到民族团结带来的益处,增强国家认同感。以传统民族文化为依托,应用融媒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与民族地区大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素材,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二)提升信息素养,将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信息化建设影响愈发凸显,高校应该积极提升信息素养水平,通过媒介素养抑制从众心理,引导大学生从被动受教向自我教育转变来提升认同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创新创业融合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出发点和落脚点:既从国家层面给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目标方向,将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理想,把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梦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结合;又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公平竞争的机制;还保障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本人才素质,爱国是驱动力,敬业是保障力,诚信是生命力,友善是助推力。

(三)利用大数据以态度倾向实现个性化教学。高校需要不断深化受众地位,针对不同信仰、文化、心理倾向的学生因材施教。随着云课堂普及,互联网记忆了越来越多的行为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分析,可以把握思想观念变化,评定学生行为,以态度倾向为切入点的大数据分析技术以期实现教学模式优化,从民族学生的兴趣点与态度出发设计教学方案、丰富授课内容,对反馈效果进行实时跟踪评价,根据民族地区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对教学过程进行方法调整,增强教学实效性,从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3-21(002).

[2]陈东冬.网络信息安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4,13(04):119-122.

作者:芦晨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