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摘要:文章采用随机抽样法,从理性认知、情感认同、行为认同、知行同步四个层面对河南省4所高校的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体育专业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上面临理性认知不足,社会层面价值实现评价偏低,知行脱节等困境。因此,需要遵循体育专业大学生特有的认知特点,结合价值认同发展规律,深入探讨知行合一的长效策略。

关键词: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高校体育专业是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体育人才的摇篮,体育专业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阶段,是价值观教育的重点人群。体育专业大学生具有独特的认知特点、思想行为和性格特征,在价值观教育过程中面临更加特殊的挑战。因此,通过实证调研把握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分析主要问题和成因,提出有效的对策是教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实证调研分析

笔者随机选取了河南省4所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问卷调研。问卷设计依据“基本认知—情感共鸣—内化信念—指导践行”的心理顺序,从理论认知(认知情况)、情感认知(认同程度)、行动认知(践行意愿)、知行同步(践行能力)四个方面展开,共发放问卷630份,回收596份,其中有效问卷570份。结果显示:体育专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体认知持积极态度,不同学科、政治背景、生源地群体是决定认知差异的主要因子。从学科划分来看,普招与单招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上呈现显著差异。从政治背景来看,政治面貌是造成认知差异的首要内生性变量。从生源地归属来看,城镇和农村生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把握存在显著差异。

1.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认知现状。本阶段主要把握体育专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情况。调查显示,“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占总人数的96%,但是认识上“模糊不清、知之不详”者占62%。完整准确写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仅有6%。在对具体价值观的解读上存在很大差异。比如:36%的同学认为“自由”就是“不用顾忌别人的看法和感受,随性做任何自己想做不触犯法律的事”;62%的同学认为“平等”就是采取一视同仁的普遍原则;76%的同学把“诚信”看作为人处世的人生目的,也有同学认为“诚信”是“获取利益和尊重”的社交工具和手段。不难看出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认识上仍处于片面模糊的状态,特别是对具体单项价值内涵的理解把握还有待进一步学习。

2.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现状。本阶段从对坚持党的领导所持态度、对国家方针政策认同程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评价来考察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程度。调查显示,90%以上的大学生对“全面小康、依法治国、脱贫攻坚、高压反腐、从严治党、生态建设、大国外交”等一系列国家方针政策表示高度认可。93%的大学生对“中国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同学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个人层面的实现给予了肯定,但是部分学生表示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还需要全社会进一步努力。体育专业大学生主流思想积极、健康、向上,坚决拥护党的领导,爱国热情高涨,对国家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但是对社会层面价值目标的实现持观望态度。

3.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认同现状。问卷聚焦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入党动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践行意愿进行考察。调查结果显示,84%的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入党动机端正。非党员大学生中有52%的同学选择了“思想上要求进步”,29%的同学表示受到“父母或老师的建议”,15%的同学入党是为了“拓宽就业渠道”。半数以上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入党动机端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予高度肯定,践行意愿强烈。也有部分同学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宏大抽象”,与校园生活直接联系“较弱”。

4.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同步现状。本阶段主要考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能力,涉及自身道德行为评价和对本校道德文明的评价。76%的同学认为“公私兼顾、先人后己”是理性道德的选择。92%的大学生认为处事讲究诚信原则,但只有59%的人表示在考试中履行了不作弊的诚信行为。大学生普遍认为“热爱祖国、尊敬师长、感恩父母、关爱身边人和事”是基本道德品质,但49%的大学生遇到突发事件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59%的同学表示“垃圾随意丢弃”现象较为频繁,以至于“宿舍公共区域卫生较差”。由此可知,受各种因素干扰,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上存在“明哲保身,知而不行”的现象,同时践行能力的养成和训练明显欠缺。

二、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实困境

1.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不足。体育专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模糊、不系统、不透彻,还需进一步学习。究其原因在于:第一,理论宣传和课堂教育趋于表面化、空洞化。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口号和标语比比皆是,但还局限于基本内容的展示,亟需进一步的延伸教育。从课堂教育来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授流于填鸭式的灌输说教,缺乏启发引导式的思辨训练,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第二,多元异质价值共存,导致大学生概念混淆、理解泛化、理性认知欠缺。西方反社会主义文化输出传播和渗透愈加隐蔽活跃,这不仅对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冲击,也导致主流价值观塑造的话语权、主动权被削弱。对于体育专业大学生来说,由于缺乏理论辨识能力,在多元异质价值观并存的环境下,不同价值观理解相互混淆泛化,价值选择面临前所未有的迷茫和困惑。第三,认知流于形式化、概念化。体育专业大学生主体意识正处于觉醒阶段,认知呈现体验性、不稳定性和反复性等特点,很容易盲目跟从、随波逐流,加之多数文化课底子薄弱、政治敏感度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形式大于内容,只为考试合格死记硬背知识点,缺乏进一步理解消化概念的动力,更难以形成情感上的共鸣。

2.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价值实现评价偏低。数据显示,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依次是民生、国际局势、反腐倡廉、法律法规。因此,社会心态、社会情绪通过新闻事件不断感染影响着大学生,牵制着他们的政治认同、价值思考以及行为选择。信仰缺失、看客心态、社会焦虑症、习惯性怀疑、炫富心理、审丑心理、娱乐至死等社会病态心理,也渗透传递给大学生。这些负面影响,一方面使得他们对社会公正、平等、诚信等现实评价偏低,遇事选择袖手旁观。另一方面,“有用则取,无用则弃”的功利思想也在高校泛滥。不少学生习惯以“有用吗”作为价值取舍的评价标准。这不仅仅影响到体育专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价值实现的判断,更重要的是对其一生精神追求产生消极影响。我国正处在“伦理上守望传统,道德上走向现代”[1]的时代,东西方文化价值的交融与激荡造成了伦理秩序与法律秩序、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伦理整体与道德个体之间的价值冲突与张力。这些问题的解决极大地影响着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3.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知行脱节。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还出现“服从但不认同”“认同但不践行”的困境。究其原因:第一,权威灌输的单向度教育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价值观教育主阵地是课堂,教育模式仍旧是说教灌输,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缺乏启发式辩证思维训练,因此大学生价值认同基础相当薄弱。一方面部分大学生迫于校规校纪压力行为上选择服从遵守,但内心仍不能完全接受认同;另一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达不到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的程度,也就不能身体力行地在学习生活中践行。第二,价值观混乱造成道德迷失与困惑导致遇到突发事件不知所措。课堂教育所倡导的“先人后己、大公无私、舍生取义”等高尚的价值追求与社会现实折射出的“损人利己、先己后人、见利忘义”等诚信失范、道德滑坡现象产生巨大反差,学生在价值选择上面临理论与实际、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在选择上进退维谷。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寄希望于“一蹴而就”的校园教育,那么效果只能大打折扣。受到社会消极因素侵染的大学生,三观必然受到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下降进而知行脱节。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缺乏内在驱动力。体育专业大学生具备率直热情、乐观积极、行动力强、可塑性高的优点,但也存在主观性强、自律性差、急躁易冲动、做事不计后果的缺点。加之迫于就业和训练的压力,学业重心往往放在专业技能的训练上,缺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驱动力。另一方面,他们思想上易被错综复杂的社会思潮误导,行为上难以抵御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又从反面强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脱节的后果。

三、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策略

我们需要遵循体育专业大学生特有的认知特点和身心成长规律结合价值认知发展规律,通过进一步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提升认同的内在驱动力、注重生活化融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因时而变,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建设,牢牢掌握价值观话语权。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建设,为大学生提供价值澄清和价值合理性辩护,是有效应对国内外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关键,也是大幅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传播力、影响力,牢牢掌握价值观话语权的关键。体育专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产生困惑迷茫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尚未凝练出清晰明确,具有理论说服力、现实阐释力和道德感召力的独立话语体系,没有深刻认识资本主义“普世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差别,不能有效应对“普世价值”在价值领域的思想渗透。因此,需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深度和广度研究,夯实立论根基、严谨逻辑推衍、丰满系统内容、增强释疑能力。只有在体育专业大学生面临多元化、对立性的社会思潮和社会现实问题时,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不同价值之间的澄清、比较、选择,真正解决思想上的迷茫困惑,才能使其深刻理解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

2.因需施教,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提升体育专业大学生核心价值认同和践行的内驱力。对于体育专业大学生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必须因材施教革新教育机制。一方面,从体育专业大学生价值观诉求与期待入手,坚持价值和利益导向相结合,探索利益需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畅通价值观的利益表达、协调和实施机制,在满足大学生实际需求、增强获得感的基础上,不断体验到优越性、适用性和时代性。另一方面,还需要淡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单向度“权威说教”的认知偏见,把其感兴趣的话语元素和启发式引导教育融入课堂,结合社会突出问题和多元价值观念进行价值澄清、价值比较、价值选择的思辨讨论,引导大学生认清资本主义自私、逐利的真正面目和“普世价值”掩盖的虚伪本性,理解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任务,正确解读社会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践行内驱力不足的问题。

3.因势利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体育专业大学生学习生活情境。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因此,对于体育专业大学生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也需要因势利导融入“学习生活情境”中,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高尚的价值追求与美好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要开展分阶段的价值观教育。比如低年级通过校规、校纪规范行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中年级通过培养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热爱祖国、诚信友善的道德品质,高年级通过社会实践和就业实习,培养责任感激发使命感。将抽象宏大的理论具化为学习生活中的参与体验,用具象的学习生活情境熏陶和感染大学生,不断增强心理认同进而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樊浩.当今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的精神哲学规律[J].中国社会科学,2015,(1)

作者: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