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性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性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性研究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呼吁新理论的产生,新理论立足于新时代应运而生,新理论的产生既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更是为了促进时代的发展。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所诞生的用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向前发展的伟大理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这一思想既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与当今中国发展的时代特点相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之处正是这一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贡献,对其创新性进行学习和研究,是我们新时展的必要环节。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创新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基于这一实践基础上的新的理论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共产党的初心出发,始终以人民为主体,形成了系统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本文,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性作简要分析。

1时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党的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对“新时代”的这一表述我们要从我国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理解。首先,从客观实际来看,我国经济、科技、国防等方面的实力有了重大发展,综合国力越来越强大,逐步进入世界前列;我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十八大以来,我们的党更加牢记自己的初心,带领人民取得了一系列伟大的成就,我们的国防力量更加强大,我们的国家呈现出新的发展面貌,整个中华民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也带来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我国的发展已经迈入新的阶段,在新的阶段里要着重解决的不再是落后的生产力的问题而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其次,党的报告对新时代的含义作了详细的论述,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立足新的历史条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的胜利的时代,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时代,三是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四是团结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五是我国在世界发挥更大作用、为全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报告对新时代的含义的论述,更强有力的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事实,意味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方位中所诞生的理论,这也就表明这一思想带有很强的时代气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一思想正是立足于这个历史方位提出了一系列促进中国发展的治国方略,这些方略与我国现在的时代背景想吻合,只有二者的结合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2人民性: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旨归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党在发展过程中克敌制胜的理论法宝之一。人民性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继承与创新。首先,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而这一伟大事业的实践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起统率作用,同时也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奋斗,人民群众的奋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动力源泉。只有党的正确领了与人民群众的奋斗力量相结合,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既有高瞻远瞩的发展方向,又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另一方面,人民群众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的价值主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话突出表明了我们党所做的全部努力最终都要满足人民的期望,党的各项工作做得好不好,是否有价值,最终都要由人民来评判。其次,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显著标志,共产党从诞生之日就向全世界宣布自己的无产阶级属性。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的党正面临着脱离群众的危险,少部分党员干部,经受不住经济利益的诱惑,在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下,忘记了共产党的初心,忘记了党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十分重视人民的主体地位,并在多种场合、不同会议不断重申着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仅报告就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多个方面强调人民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人民作为党治国理政举足轻重的主体,这一思想的人民性也是其最鲜明的特性。再次,人民性集中表现为在治国理政实践中保持人民的主体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我国治国理政实践的一切成败都要接受人民的评判,人民是否满意是我们一切工作的终极标准。这一鲜明的思想特点同以往的发展思想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一人民性的评价标准为我们当代的治国理政实践树立了清晰的价值标准,为我们一切发展指明了清晰的价值导向。重视人民的主体地位使我们的事业发展既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又有有力的实施主体,人民性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合理的标志。最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保持人民性需要制度的保障。指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就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保障人民的主体地位,首先我们要继续毫不动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人民作出的自觉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能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为此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诸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制定就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民当家作主的作用,赋予人民最真实是的当家作主的权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了一系列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方略,诸如,提出的发展社会主义协商式民主、扩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等,这些具体的实施路径就是在政治生活中人民主体地位的保障,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性的具体落实。

3体系性: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至今一直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积累了大量的历史经验,这些历史经验都成为整个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有效素材,通过对经验的科学总结与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的理论已经形成了科学严谨的理论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这一体系中的一部分,它本身也具有十分严谨的体系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普遍规律的认识,同时更加灵活的将社会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和自身民族发展的特殊规律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首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性体现在“五位一体”与“四个全面”的辩证关系上,二者的辩证关系需要我们科学的去看待。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多重矛盾,其中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事物的本质、影响其他矛盾的展开的是根本矛盾;而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在“五位一体”与“四个全面”的辩证关系中,“五位一体”是针对根本矛盾提出来的根本路径,致力于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所以,在今后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发展要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这五个方面进行,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四个全面”的提出是针对我国现阶段发展不全面的问题而提出的,“四个全面”的四方面内容关系到我国发展的实践目标、核心动力、法律保障和执政党的问题,这四个方面的问题会随着我们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步解决。“四个全面”仅仅是我国发展特定阶段所指定的特定战略,但“五位一体”的建设将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始终。“五位一体”与“四个全面”的辩证统一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体系性。其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性还以体现在制度理论的完善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对社会主义建设作出确切的指导,只是给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大致目标,如何是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后世社会主义建设者自己去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上主义道路则是我们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试验最终找到的适合我国发展的道路。我们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不断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我们的建设经验不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些以实践为基础的理性认识不断积累形成了体系化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这些不断完善的制度理论又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断向前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与创新,这一理论保持着马克思主义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的特点,又充满了符合当代中国的时代性、人民性、体系性。这一伟大的理论创新成果不是凭空推理出来的,而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依据的,这一理论直面中国发展的一系列现实问题,问题导向性也是该理论的一个鲜明特性。现实问题的需要催生理论的诞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掌握,又为理论创新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以实践问题为基石这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富有生命力的重要原因。曾经说过世界和中国都在变化,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学习这一理论也要紧跟时代,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

参考文献

[1].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1-62.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7-79.

[3]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4-46.

[4].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5-16.

[5]尚庆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创新的三重维度[J].求索,2017.

作者:杨利平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