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生社会实践,检验理论知识水平,锻炼实际操作能力,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是根据市场要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
中央16号文件指出,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高校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用生动的事实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利于大学生加深对党的重要思想的理解,又可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教育学生系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个性化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努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可以促进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检验真理,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分析判断和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夯实知识基础,提升综合能力。
(三)帮助大学生巩固知识实现自我
大学生要实现自我,必须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但更需要学以致用,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同时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再学习,以实践积累知识、巩固知识基础、完善知识体系。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四)培养大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关系到社会的认可程度,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力开展,一方面可以培养交流沟通的能力,铸就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关爱奉献的素养;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信息转化的能力、独立思辨的能力、创新创造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高校通过挂职锻炼、专业见习、顶岗实习等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大学生在课堂内外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实践平台与岗位锻炼和择业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联通大学生与实践单位对接就业的导向机制,可以显著提高就业数量、提升就业质量。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30多年来,从育人成果和社会效应上来看收获颇丰、获益良多。但在风光的成绩面前,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不少学校仍未形成长期稳定运行的、常态化的社会实践工作机制,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诸如学校管理混乱、学生热情不高等的问题。
(一)片面理解社会实践的含义
不少高校的学生片面且固化地认为社会实践就是暑期社会实践,只是在每年的暑假中进行。殊不知,大学生社会实践其实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从年头至年尾,随时都可以参加社会实践,譬如常说的寒暑假实践以及平时的社区实践。从高校到社会,随处都能够实践锻炼,譬如校内社团锻炼以及社会挂职体验。实践的形式也不拘泥于某些固定的程式,可团体可个人,可同专业可跨专业,可同地区可跨省市。只要大学生在正确的导向下,利用课余时间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并借此锻炼进步、提高个人综合能力的活动皆可称之为社会实践。
(二)轻视教学计划外实践
我国高校对社会实践的管理普遍涉及到学工、教务和团委等多个部门。大家比较一致的做法是,对于教学计划内的专业实验、见习、实习等实践活动相当重视,有成熟的制度保障,有严格的程序实施,实践效果基本都能达到预期。然而,教学计划外的寒暑期社会实践、挂职锻炼、文体活动等实践活动则难以得到足够的重视,一般由基层团学部门组织实施,甚至是学生个人自行联系实践,缺少整体调控、缺乏资源优化、缺失制度监管,极易造成实践活动浮于表面、走过场,效果大打折扣。
(三)注重表面文章,轻视活动实效
国家有关部门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了明确要求。但仍有不少高校没能真正领会中央要求的精髓,仍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如何做好面子工作和形象工程上,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大量资源和经费投在各项繁缛的表面宣传和包装上。雷声大雨点小,热闹喧嚣过后,应该给予实践过程和实践效果的关注却没有许多,甚至很快就烟消云散了。这样开空头支票、做表面文章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影响了大学生的广泛认可和全心投入,最终必然影响到实践育人的效果。
(四)紧抓精英团队,忽视全员参与
鉴于资源有限等客观因素,高校普遍以“主抓重点,精英组队”的工作思路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小分队多以学生干部甚至主要干部为主。少数重点组织、重点申报的团队得到了特别的关心和扶持,投入了较多精力和经费。其他更多的学生被排斥在团队化社会实践活动之外,难以得到有效的具体指导和帮助,只能各自为战、各显神通。点和面上的资源配置不均衡,必然导致点上的闪光和面上的无序相互映衬,这不仅影响社会实践的普遍参与,更会影响全员育人的培养目标。
(五)偏重量化结果,轻视过程管理
有些高校相当重视社会实践的政绩工程,譬如组织校级院级小分队的数量、实践覆盖的省市地区、新闻媒体关注报道的篇幅、调查报告的形成数据等等,其中媒体的关注情况是相关领导和管理者极为关注的指标之一。对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缺乏系统有效的监管和指导,学生是不是真正参与实践、实践如何有意义地开展、活动的实际效果如何,这些均较少顾及、模棱两可。故而在评比时,自然就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未认真实践的学生,因善于表达而被表扬;未实地调研的学生,因精于文笔而被嘉奖;未有出色实践成果的学生,因求助媒体见诸报端而被表彰。这样的导向,只会让注水的实践报告更多,虚假的调研成果更多,必将严重挫伤脚踏实地投身社会实践的学生的积极性。
(六)社会实践评价机制不完善
多数高校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质量把关和考核制度不健全,只要学生递交的社会实践登记表有实践单位的红色公章或负责人签名,学校就认可并给予相应学分。所以,登记表的完成变成了很多学生的主攻方向,弄虚作假、以次充好、凭空捏造等不诚信的现象屡见不鲜。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质疑社会实践的实际意义,故而参与的积极性自然不高。
三、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思路
要解决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几大问题,切实增强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就必须要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做好符合全员育人要求的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基地建设等工作。
(一)加强领导,齐抓共管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党政领导应给予高度重视,成立包括学工处、教务处、宣传部、后勤处、财务处等多家部门在内的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由团委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教务处要将课外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写进教学大纲,规定学分、明确要求。学工处和团委要聘请校内外社会实践工作的专家从提升人文精神、推进专业学习、丰富实践内容、拓展综合能力等方面给予大学生精心指导。宣传部要做好舆论营造、过程报道和后期宣传。后勤处和财务处要从后勤物资和实践经费上提供保障。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指导思想下,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目标责任管理体系,要求各部门落实责任、各司其职、共同关心、倾力指导学生实践活动。
(二)加强队伍建设,创新实践模式
高校应注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和指导队伍建设。要求管理部门的同志为学生实践落实制度保障、做好协调联系、开放绿色通道、提供贴心服务,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保驾护航。鼓励广大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志和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大学生实践活动,根据年级高低做好分类指导,结合专业特色做好专门指导。高校还会从校外实践实习单位邀请相关专家,参与指导大学生实践活动。在校内外多方关心指导下,大学生可以尽情在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创业大赛、建模大赛、寒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中挥洒青春、搏击风浪。
(三)加强内涵建设,扩大社会影响
社会实践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围绕专业特点或社会热点开展,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受教育、长才干,更要努力为社会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所以,实践要注意加强内涵建设,形成品牌特色,吸引社会关注,引发群众共鸣。实践形式要灵活机动,弹性有度,便于开展,易于参与。以我校的绿色方舟社团为例,该团队多年来一直在中华环保基金会的指导下,坚持宣传环保理念,围绕空气污染治理、水环境保护、能源合理利用等方向,开展了“同呼吸共命运”“营建优质水乡”“熄灯一小时”等一系列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实践活动,助推了团队的成长和进步,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认识和觉悟,自觉增强环保意识、能源危机意识,共同努力构建节约型社会,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作贡献。
(四)完善激励机制,坚持质量为重
为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鼓励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高校以质量为重、建立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相当重要。将教职员工参与学生社会实践的时间计入工作量,对长期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尤其取得优秀成果的人员,除了树立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外,还要将其纳入职务职称晋升以及重点培养的人才梯队。通过目标考核和过程考核脱颖而出的学生团队和个人,高校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应大力宣传、公开表彰,用榜样的力量引领广大学生积极投身实践、主动迎接社会的锻造。
(五)重视基地建设,拓展求职空间
实践基地是社会实践活动得以顺利、可持续开展的重要基础,高校学生可借此平台检验知识水平,逐步锻炼成长,最终努力服务社会。高校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可整合各方资源、牵线搭桥,促进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对接,支持大学生建立群众社区、见习实习单位、挂职锻炼部门、社会公益机构等社会实践基地,并努力保持长期合作关系。与此同时,实践基地有用人需求时,可以近距离了解学生实践情况、分析学生能力,为选拨用人提供第一手资料。大学生借助实践的机会充分施展才华、展示自我,为拓展自己的就业渠道、争取就业机会抹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卢玉军 单位:南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