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思考(4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思考(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思考(4篇)

第一篇: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改革思考

1概述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从2004年办学至今,利用寒暑假及学生课余时间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认识,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融入社会。但因活动繁多,个别社会实践活动存在走形式、学生参与度不高。笔者通过教授《管理学》课程的一些思考,结合近几年亲自带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感受,一直努力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管理学》课程相互结合的有效方法。力求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一个有效的载体,让学生感知管理学理论知识的魅力所在,并调动学生学习《管理学》的热情,激活他们勤于观察思考的内在潜力,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最终将《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服务于应用型人才模式的培养,助推学院的转型发展。

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管理学》课程教学现状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是巩义籍著名教育家王广亚博士为造福桑梓、支持家乡教育事业,于2004年捐资创办的全日制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学院以经济、管理、财会专业为主,兼顾文理工科各专业多学科协调发展。目前各个学院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类型有社会认知型实践、专业认知型实践和专业研究型实践三种。在暑假社会实践座谈会上的反馈、辅导员交流座谈会、对学生群体进行调查得知:我院大部分学生参加过社会认知型实践,少部分学生参加过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实践,三本院校的学生很少参加专业研究性实践。社会实践工作大多也是院团委老师进行安排部署,专业课教师几乎很少参加。学生实践的内容大多是从团学工作的角度出发进行部署,几乎没有和学生在校所学课程进行结合。而《管理学》课程在我院管理学系、会计系、商学系均有开设,对于经管类高校来讲涉及面极广。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很多教师在课程上进行“一言堂”、“满堂灌”、“从理论到理论”,教师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教师并没有教会学生将《管理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工作实际中去,用管理学的理论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随着我院掀起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热潮,课程教学改革也在助推转型发展。笔者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有效载体,击开《管理学》课改新思路。

3将两者有效结合,提出课改新思路

通过近期担任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的《管理学》课程后,深刻体会到学生仅通过课堂教学对《管理学》理论知识的掌握远远不够,需要知识进行外延。结合以往笔者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一些体会,希望能将社会实践和《管理学》教学工作两者很好地进行结合。让学生在学习完相关理论知识之后,带着问题深入到社会实践活动场所,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管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贯通,从而提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具体思路如下:

3.1社会实践活动要改革。

院团委号召各个系部在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上能尽量贴合专业实际。各个系部有效的利用建立好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开展教学活动,指导教师最好由专业课教师担任。这样教师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的把学生将要到达的实践活动场所情况和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的衔接,为学生后续带着问题去参加社会实践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例如:2014年7月初,笔者带领13级部分会计系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到巩义市豫联集团参加社会实践。这个项目是系部2014年年初签订好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在参加社会活动之前,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就给学生安排好如下题目:豫联集团的企业概况是什么?多个企业为什么合并重组?背景是什么?豫联集团是如何成长起来的?豫联集团的标准化体现在哪里?豫联集团的人性化体现在哪里?豫联集团的利润率大概有多少?要想成为豫联人需要具备哪些能力?从豫联集团中层管理人员看管理者应该具备哪些良好的管理素质?豫联集团的目标管理体现在哪方面?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紧紧围绕《管理学》教学内容设置问题,激活了该课程的知识体系。

3.2教学方法要改革。

《管理学》课程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没有去豫联集团社会实践之前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在豫联集团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通过案例教学法将涉及到的《管理学》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讲解。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教学法让学生在豫联集团社会实践时寻找到的答案拿出来给大家分享,从而将《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引向更深层次。另外,有些理论知识可以进行有效地串联,通过模拟教学法,运用合作小组形式,设计管理活动情景,引导学生运用管理原理、理论和方法,完成系列实训作业。

4结果反馈

通过近一年半的教学实践,将《管理学》的教学工作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这样一个有效的载体进行改革,效果显著,顺应了高校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要求,契合了学院走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目标。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与《管理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非常欢迎和赞同。同时需要注意两点:第一,社会实践活动带队老师要尽量从教授《管理学》课程的教师中选择,所选实践地点要尽量结合《管理学》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两者相互结合的优势。第二,学生对于已经讲授过的理论知识,教师要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及时提醒学生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对于没有学到的理论知识如果实践过程中遇到同类问题教师要善于提醒学生要有印象,为后续课堂讲解铺垫好基础。通过学习、实践、体会思考、再实践、然后小组讨论、教师最后总结发言、学生再巩固这样一个良性的学习机制,抽象难学的《管理学》课程自然就变得易学、易懂、易掌握。

作者:钟克明 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指标研究

一、以学生满意为本位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第一,以生为本原则。

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大学生,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回报社会,为今后的就业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进行社会实践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需求为核心、以学生获益为导向,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彻底改变“走过场、玩玩打打”的不良现象。将被动变为主动、形式变为实质、体验变为收获,将社会实践评价作为评价自身进步与否、成熟与否、成功与否的标准和方式,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锻炼、磨练品质、增长才干。同时,评价的指标体系还要有利于促进实践者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发挥,鼓励学生自主地开展实践活动,不断地强化主体观念,增强责任意识,发挥主体作用。

第二,知行统一原则。

知行统一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大学生要通过社会实践,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用实践检验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努力达到学以致用。因此,大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选题时,必须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将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社会需求与锻炼提高相结合,将奉献青春与发挥作用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增强实践动手能力、知行合一,努力使自己成为新时期社会需要的实践实干实用型人才。

第三,全面评价原则。

评价一个人成功与否,不仅要考查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该考察其为人处世、情感态度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现有的评价方法大多关注于学生怎样做事,而忽视学生怎样为人。社会实践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要树立综合性、全面性思维。要通过社会实践的评价,引导社会实践成为大学生做事成人的平台,将个性与全面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通过综合评价,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水平,避免单一的评价方式导致评价结果的不全面性,保证客观、真实、准确。

2.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的指标体系。

第一,组织策划评价指标。

组织策划是活动开展的首要环节和先决条件,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而言,组织策划阶段主要包括学校重视、组织动员、主题选择和方案设计等。从宏观层面看,高校首先要将社会实践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规划,规定学时和学分,纳入学生的综合测评,并保证专项工作经费到位。其次,高校要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加大社会实践基地的投资与建设,与实践基地建立良好的关系,形成长效的实践机制,为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准备。从微观层面看,学生要在社会实践中开拓眼界、增长才干,实践活动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基础前提。方案设计应该包括实践目标、实践形式、实践培训、实践保障、实践成果等。方案确定后,还应围绕实践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包括查阅资料、调查问卷和教师指导等,进一步完善实践内容、备齐实践物资、做好实践准备等。组织策划阶段的评价指标至少应包括:一级指标(组织策划),权重占20%。二级指标包括学院组织动员情况与实践基地(单位)联系情况,各占10%;实践方案策划情况、接受学校培训情况、实践经费落实情况,各占20%;实践队伍搭配情况占5%;指导教师参与情况占15%。

第二,实践过程评价指标。

实践过程是社会实践的核心,是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身情感情绪的体验,直接影响实践者的体验成效和收获质量。因此,从学生满意度的角度,实践者的态度和能力是实践评价的重要指标。实践者既要围绕实践目标和内容,认真记录访谈资料、拍摄实践影像、撰写实践日志、感悟实践体会等,保证积极的实践投入态度;同时,实践者还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应变挫折能力、资源利用能力等,展现出众的实践能力。因此,在社会实践实施阶段,评价指标不仅仅停留在表层成果的产出上,即实践者的态度上,还应该有针对性地体现在实践者的能力上,通过个人自评、小组互评或实践地评价等方式,展现实践者的实践能力,保证实践评价的科学性。实践实施阶段的评价指标应至少包括:一级指标(实践过程),权重占50%。二级指标包括实践者团结合作的情况、实践者爱岗敬业的情况、实践者的积极主动性、实践者沟通的能力,各占10%;实践者应变挫折的能力、实践者资源利用的能力、实践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各占20%。

第三,总结评比评价指标。

总结评比是对实践过程的系统回顾和认真梳理,是评价社会实践活动优劣的核心指标。实践者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都会产生一定的实践成果,因此,总结评比阶段评价的指标可以围绕实践成果来设置,评价它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否产生具有价值或影响的物化成果以及实践者答辩的表现情况等。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方面,可以用完成实践计划情况、宣传媒体报道情况、高校和实践地对实践者的评价等指标来进行评价。物化成果是实践者通过实践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和提炼的文字、照片或视频等材料,但总的来说可分为体会感悟类和总结报告类,体会感悟类可用真实性、生动性、实用性来进行评价,总结报告类可以用科学性、创新性、规范性来进行评价。实践答辩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实践者对实践过程的理解和感受,同时也考察实践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总结提炼能力等,可用表达的准确性、语言的流畅性和逻辑的严密性来进行评价。总之,社会实践的总结评比指标一定要引导学生到受教育、作贡献、长才干上去,强调过程的重要性,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真正有所受益。总结评比阶段评价的指标至少应包括:一级指标(总结评比),权重占30%。二级指标包括完成实践计划情况、媒体宣传报道情况、高校对实践者的评价情况、实践地对实践者的评价情况,各占10%;总结报告类成果的科学性、创新性、规范性,体会感悟类成果的真实性、生动性、实用性,实践者的答辩情况,各占20%。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效果的保障措施

1.提高认识,增强社会实践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社会实践评价工作以学生满意度为根本,是高校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和具体体现。对学校而言,学生对社会实践评价工作的满意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服务工作的评价结果,进而影响到对学校的总体评价。对社会实践主管部门(一般指校团委或学工处)而言,其评价的结果直接反映出了主管部门的工作导向、工作态度和工作效果,为实践者进行社会实践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和改进主管部门服务学生的工作水平。对实践者自身而言,可以发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不断地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从而提升实践者为人处世的能力和水平。因此,社会实践的评价一定要以学生满意、学生受益为宗旨,不断提高社会实践为学生服务的水平,创造成长平台,提供成长服务,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2.深入调研,满足学生对社会实践多样化的需求。

社会实践主管部门或组织者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之前要通过问卷调查、交心谈心、采访座谈等方式加强调研,了解学生的个性需求。在主题选择上,要充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尽量多地提供实践的主题;在实践模式上,不要千篇一律地选择支教或者实习体验,适当鼓励就业单位挂职、志愿服务、感悟体验等模式,鼓励学生朝多样化趋势发展;在考核评比上,要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实践模式的特点,淡化实践影响,注重实践过程,强化实践体验,凸显实践受益。

3.建立制度,保障社会实践评价工作的常态化。

社会实践是人才培养的实践载体,有着其他载体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实生活中,由于高校的中心工作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再加之实践评价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导致了科学公平的社会实践评价机制难以形成。因此,要保障社会实践评价工作的常态化必须建立与之相配套的规章制度。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参与院系要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结果作为重要的指标纳入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评价之中。要建立以带队老师和参与学生为主体的评价组织,建立以学生满意为导向的评价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流程,确保实践评价的顺利进行。同时,在对社会实践成果进行评价时,要注重比较与分析,既要看它现有的物化成果,又要联系它过去的实践过程,还要看到它对今后的发展影响。因此,必须按照评价的要求与流程建立相关的制度规章,保障社会实践评价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作者:肖述剑 单位:湖北经济学院

第三篇:项目化社会实践活动模式

一、项目化社会实践的概念

项目化社会实践,是指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科研项目申报立项有机结合,并按照科研立项的管理形式给予科学规划指导的一种模式。将项目化管理模式有效运用到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工作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学生活动资源、提高工作效率、规范管理行为、降低管理成本,有效实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提高其综合素质的目标。

二、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大学生创新能力变化分析

人文学院是佳木斯大学最大的文科师范类学院,针对“当前学校课外科技活动大多以讲座、论坛、刊物等形式开展,缺乏有效载体,学生参与热情不高,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效果不明显”的现状,自2013年6月开始探索实施大学生项目化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组分别选取2010级和2013级男女生数相同的200人作为样本,并分别于2013年5月和2015年6月组织了问卷调查。经过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一)大学生创新意识愈加强烈,创新热情竞相迸发。

2013级学生比2010级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申请教师参与大学生科研课题的指导,他们对于参加“创新活动”的内涵比较了解,对“创新活动”和实践活动有特别大的兴趣,他们普遍认为大学生创新能力与个人就业之间呈正相关,创新热情空前高涨,参加创新活动的人数、次数远高于2010级。所以说,通过两年的引导,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在校学生的创新意识明显得以加强。

(二)大学生创新素养显著提高,创新思维逐步养成。

2010级中仅有8.2%的学生会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发现可以应用于创新活动的主题,而2013级恰恰相反,约有44.7%的同学能够时常发现创新活动主题,在回答“通过何种形式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问题时,2010级学生认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参加学术报告和讲座、做学习报告和专题社会调研,而2013级学生则恰恰相反,认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专题社会调研、参加学术报告和讲座、做学习报告,2010级学生中有21.7%参加过日常讲座及创新方面的选修课,有6.5%参加过创新为主题的竞赛,37.7%没有参加任何活动,没人参加过“挑战杯”辅导等专项讲座,而2013级学生中达到51.5%参加过日常讲座及创新方面的选修课,12.9%参加过以创新为主题的竞赛,22.4%参加过“挑战杯”等专项辅导讲座,仅有2.6%学生没有参加过任何活动。很显然,经过两年项目化活动的开展,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2013级学生的创新素养得到显著提高,创新思维更是得以逐步养成。

(三)大学生创新智慧充分涌流,创新能力快速提升。

2012~2013学年度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学生公开仅4篇,学院未曾开展项目化社会实践,没有院级立项,校级立项13个,省级立项4个,任何级别的奖励都没有。而2013~2014学年度学生5篇,开始实施项目化社会实践,院级项目52个,校级项目22个,省级项目8个,校级奖励6个,没有省级奖励。到了2014~2015学年度学生30篇,院级项目89个,校级项目34个,省级项目略有下降,但仍有4项,校级奖励13项,1项冲进省级“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可以说,经过两年的实践,全院学生的创新智慧得以充分涌流,创新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三、文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第二课堂培养模式———项目化社会实践活动模式的构建

(一)健全组织架构。

健全的组织是夯实项目化社会实践活动模式的基本前提。为了保证项目化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有序,一是要建立以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亲任组长的大学生项目化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项目化社会实践工作宏观指导,主管副书记和教科研副院长主抓工作落实;二是应从院内外遴选出相关专业专家、学者组成大学生项目化社会实践顾问委员会,负责指导制订学生项目化社会实践方案、课题指南、项目论证、项目评审等工作,进而有效提高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的层次和质量,不断丰富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成果;三是应以学院团委为依托设立项目化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安排学生项目化社会实践日常工作;四是要组建指导教师团队,吸引有志于支持学生项目化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师,负责指导学生书写立项申请书、开展社会实践、撰写调研报告、论文等;五是应该建立大学生项目化社会实践服务中心或者在学生会建立科技部等学生组织,专门为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开展服务。

(二)完善制度体系。

完善的制度是项目化社会实践有效运行的基本保障。为了保证项目化社会实践活动得以顺利执行,必须要逐步制订并完善相关制度。此外,还“可以制定大学生实践管理准则,明确大学生管理和培训、权利与义务、量化考核等相关内容”,需要构建物质和政策保障机制、激励机制、项目培育机制等。

(三)规范项目申报。

规范的社会实践项目申报程序是帮助学生提高科研素养、熟悉立项申报程序、培养创新创业精神的基本策略。每学期开学伊始,大学生项目化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就应该召开调研会、工作会和研讨会,按照、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大学团委关于学生暑期“三下乡”相关文件要求,结合实践的实际需要、学院区域特色文化研究方向和学生专业实践需求,科学论证、明确主题,加强对学生立项的宏观指导。而后,大学生项目化社会实践顾问委员会按照相关精神,编制课题指南、制订本学期工作方案、开展相关培训和讲座。按照工作方案,学院团委应秉持“严格规范学院组队,大力支持学生自组团队,积极鼓励学生个人实践”的组队原则,注重学生团队在专业、性别和年级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引导学生打破系别、年级和专业的限制,自行组成项目化社会实践团队进行项目申报。学生自主申报后,顾问委员会根据项目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实效性对自主申报的项目进行严格的评审和定级,严把质量关,最终将获准立项的项目确立为项目化社会实践重点项目、特色项目和一般项目,并对不同等级的立项团队给予不同金额的资助,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四)建设科学平台。

科学、协调成体系的科研平台构建,必将能够有力促进大学生项目化社会实践成果快速转化。搭建科学、系统的科研平台,具体说,一个是项目拓展平台,一个是成果转化平台。此外,还要就大学生项目化社会实践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以及成果参赛的方向构建另一个平台,在引导大学生参与项目化社会实践,完成调研报告、发表科研论文、参与出版成果汇编的前提下,支持大学生携带成果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创新竞赛。

作者:王久才 李宏伟 单位: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 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第四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应用

一、社会实践平台的种类

(一)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一年一度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由团中央发起,全国各高校积极响应,深入到农村广大地区送科技、文化、卫生下乡,大学生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尽管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与农村实际需要相结合,在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将自己在校所学的先进科学的生活观念在广大农村传播,紧密结合所学专业技术知识,在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先进科技文化知识和生活观念的宣讲活动。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为大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开启了一扇窗口,密切了高等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有益于高教体系建立针对性和切合实际的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策略和途径,一般学校里面组织的三下乡活动形式以支教、调查为主。大学生通过三下乡活动丰富自己人生经历,提升了自身素质。

(二)义务支教

作为学生社会实践中的重要一环,义务支教是学生进入社会之前,检验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实战技能的直接考验,更是提升学生自身素质,查缺补漏的良好机会。由于我国农村以及城郊地区常年缺少正式教师,教学资源严重短缺,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到这些地区从事教学工作是对教育资源的有效补充。可以说义务支教无论对大学生本身,还是义务支教所在地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一种双赢模式。

二、音乐专业学生在实践平台的活动方式

(一)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

1、理论普及宣讲。

重点在高校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和学生理论学习社团中招募组建实践团队,结合全国高校共青团学习宣传贯彻中央文件精神,深入农村乡镇、城市社区、厂矿企业等,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与国家领导人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活动。

2、科技支农帮扶。

重点在涉农高校和综合院校的涉农院系中招募组建由专业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实践团队,到相关县域与当地农业部门或农广校合作,开展农技人员培训、农业科普讲座、先进农技推广、为农民提供“田间地头”的生产实践指导等服务活动。

3、教育关爱服务。

重点在师范类院校或专业中组建实践团队,到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薄弱、教育资源匮乏的贫困县(乡),协助当地教育部门开展教师培训,帮助当地优化教育资源、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以关爱留守儿童为重点,组织大学生团队开展课业辅导、素质拓展、亲情陪伴等活动。

4、文化艺术服务。

重点依托高校各类学生艺术团(队)和文艺类学生社团组建实践团队,以弘扬时代精神、倡导文明新风为目标,以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精心编排基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贴近基层生活实际的文艺节目,到乡镇农村开展巡回演出。

5、爱心医疗服务。

重点在医学类院校或院系中组建专业实践团队,重点到少数民族聚集区的农村基层,开展流行性疾病防治宣传、基本医疗卫生知识普及等活动,为农民进行健康普查和常见病治疗,结合基层实际需求培训当地医务人员,捐送部分药品和医疗器械,协助建设乡(村)医疗站。

6、环境保护实践。

重点依托设有相关学科专业的高校及学生环保类社团,招募组建2支重点团队,到农村基层、县域城镇和城市社区,围绕环境污染、水资源保护、垃圾处理、气候异常、资源开发、自然灾害预防等,开展科普知识宣讲、社会调查研究、发展建言献策等活动。

(二)义务支教活动方式

以音乐专业学生为例,由学院学生工作部门牵头,组织联系有需要的乡村学校,编排课表,整理教案,学生将课堂所学转化提炼成教学内容,丰富被帮助学校的文艺课程,还可以组织学生编排文艺节目,定期开展演出活动,在实践中锻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社会实践平台对音乐专业思政工作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整个思政工作体系中是尤为重要的一环,大学生做为即将步入社会的主力人才,可以说在思政方面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未来的发展进程。音乐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未来社会音乐科研、教学以及演出的发展状况,要引起相关工作人员的注意,不能只是一味追求技能的培养与进步,更应该注重思想的发展与提高,这是音乐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所面临的迫切任务。音乐专业的学生本身就具有其特殊性,与其他专业不同,音乐专业的学生思想更为跳跃,长期的音乐训练使学生的右脑较为发达,思维活跃度较高,具有发散性思维,但同时,这些学生的情感也更为细腻,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更为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利用社会实践平台这一重要工具,可以将音乐专业学生在课余时间的注意力转移到活动中来,避免学生在空闲时间无所事事,靠喝酒、玩游戏打发时间。同时,利用社会实践平台也能够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提高,只有专业知识与思想品德协同发展进步,学校才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全方面人才。

作者:刘春健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