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共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不力,浮于形式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时间有限,主要是寒假和暑假,同时形式混乱多样,没有一致的指导。很多单位对在校学生存在偏见,认为他们能力不足,所以不接受社会实践的学生。很多高校也只是在表面做做功夫,只凭借学生们社会实践登记表上公章和实践心得来评判学生的社会实践情况,根本不考虑学生们是不是真的进行了社会实践。这些情况都使得社会实践不能很好地被实施,难以达到育人的效果。
2.缺乏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
现在大多高校没有形成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激励的机制,所以专业教师没兴趣指导学生们的社会实践,学生们在寒暑假也很难联系到指导教师。甚至有些指导教师的工作只是看看学生们交上来的实践心得。实践都是由学生们负责的,指导教师都没有尽到他们的职责。学生们遇到问题只能由他们自己来克服,可是往往结果让人堪忧,学生们不能很好地解决实践中出现的生活问题、财产安全、人身安全等问题。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对策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学培养体系和计划
思想决定改革的方向。学生、老师和学校领导都要正视大学生社会实践,看到实践对学生的积极作用。所以,学校应该端正思想,把建设一套完善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激励机制提上日程。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制定与大学生各学习阶段和各专业特点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教学计划、大纲,并编写教程,规定实践课时数、学分,规定实践目的、任务、内容、形式和要求,配备专门指导教师,使之成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并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各种评优挂钩。学校党、政部门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领导。要成立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由主管领导担任组长,党(校)办、校团委、学生处、教务处、组织部、宣传部、科研处、研究生学院、招生就业处、人事处、后勤处、保卫处等单位为成员。各部门要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形成合力,从组织上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2.紧扣专业,使社会实践逐步专业化
在校大学生最希望通过使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解决社会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大学生都希望自己的社会实践课题和专业对口。这样可以在实践中增加对专业知识的使用机会,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自己反省并改正缺点,确立前进的目标,促进全面发展,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对高校组织者来说,要摒弃旧的形式,建立新的实践形式,积极探索实践的组织模式,让实践课题更加与专业对口。学校还应该丰富实践形式,按地区,学校和专业的不同对大学生布置不同的实践课题和形式。
3.制定合理的考核评比体系
很多高校对社会实践不重视,不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体系当中。但是,要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质量,高校就应针对社会实践活动制定相应的计划,把社会实践真正纳入教学体系,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档案,使评比制度透明化。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依照评比体系来组织活动。另外,在学生期末的综合考评上也应该加上社会实践的部分,按照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进行打分,并形成有效的奖励和激励机制,尽可能的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保障社会实践持续有效的开展。
4.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
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化的特点,高校应该建立以专业教师为主、由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共同指导的操作模式。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师激励政策,引导教师和同学们共同实践,在真正的实践中设身处地的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学校还应该成立导师小组,由专业教师及辅导员、班主任等组成,从多层面帮助学生克服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过程中,高校不该敷衍了事,应该成立专业的评审小组,从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实践活动并保持公平公正。同时,高校还应该作为学生们坚强的后盾,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需要的保障,包括一些必要的药品、后勤服务,以及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师生提供商业保险等。
作者:孟乃杰 李林娜 刘兆莹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社会实践就业关系探讨
一、数据收集与整理
(一)数据的收集
为了更好地了解专业社会实践对就业的影响作用,我们从企业和大学生两方面出发,首先初步制定出关于企业和大学生的两份问卷,然后以方便抽样方式找30个受调查者(10个成都市企业,20位大四本科学生)进行预调查,通过预调查我们发现问卷的不足,对问卷进行修改,制定出最终问卷。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形式、参与专业社会实践的情况、高校对社会实践的评价、今后社会实践的方式、考核等。本问卷共有14道题,其中包括单选、多选和简答题型。针对企业的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就是围绕企业的用人的要求,企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看法来开展的,问卷共有7道题,包括单选和多选。问卷的主要调查对象为成都市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大四以及近几年刚工作不久的本科生和成都市部分企业。学生问卷以自愿样本方式共发放500份,共回收491份,回收率为98.2%;企业问卷以方便抽样方式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493份,回收率为98.6%。
(二)数据的整理
为了保证问卷的可信度,首先利用测谎题对数据进行筛选。在企业和学生的问卷中分别设置了一道测谎题,如果被调查者针对测谎题的回答前后矛盾则被视为无效问卷。通过测谎题对学生问卷共去掉30份无效问卷,对企业问卷共去掉20份无效问卷。然后建立模型对问卷的可信度进行二次检验。利用网上问卷调查系统所记录的所有参与问卷调查的人员完成问卷的时间,计算出受调查者完成问卷时间的均值与方差。根据“原则”,算出完成问卷时间的范围,若被调查人员的答卷时间超出,则被去掉,视为无效问卷。计算得到:学生问卷区间范围为(70.10,273.21),即:筛除小于70.10的数据以及大于273.21的数据。共去掉17份无效问卷。企业问卷区间范围为(33.15,96.40),即:筛除小于33.15的数据以及大于96.40的数据。共去掉13份无效问卷。问卷调查的最终处理结果为:针对大学生调查问卷: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491份,回收率为98.2%。利用测谎题和模型排除不可信问卷47份,问卷合格率为90.43%。针对企业调查问卷: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493份,回收率为98.6%。利用测谎题和模型排除不可信问卷33份,问卷合格率为93.31%。
二、调查结果
为了能更好地分析专业社会实践对就业的影响,现对就业形势、就业因素、专业社会实践对就业的影响等作如下分析:
(一)就业形势
从调查问卷来看,被调查的人员中有36.20%的人认为目前的就业形势是严峻的,18.10%认为正常,35.54%认为乐观,但是仍有10.15%的人不清楚当前的就业形势。可见,在大学生看来当前的就业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
(二)影响学生就业因素
陈迎明认为大学生的工作能力、专业知识和学校名气三方面对就业有重要影响程度。这一点在问卷中得到印证,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中,受调查者认为工作能力对就业有影响的有69.66%,专业知识对就业有影响的有56.63%,学校名气对就业有影响的有46.29%。
(三)社会实践类型对学生专业与工作对口问题的影响
通过对企业的调查,在问到关于企业招聘职位对大学生专业的要求时有52.83%的企业都比较偏爱与他们专业有关联的人员,虽然需要专业完全对口的只有27.17%,可以看出专业对口与学生今后的工作有很大联系。故为了研究社会实践是否对就业有影响,对大学社会实践与所从事的工作专业对口问题是否相关进行列联分析。在关于学生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是否相关的调查中,选项有三个,分别是很相关;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不是很相关;不相关。在数据处理时,很相关用1表示,有一定的联系用2表示,不相关用3表示。再根据问卷中学生在校期间是否做过社会实践,将学生分为做过和没有做过的,做过的记为1,没有做过的记为2。对此进行列联分析,提出原假设: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所从事工作专业对口相互独立。检验得到卡方检验统计值为62.814,检验的概率P值0.016,假设检验水平,检验p值小于0.05,所以拒绝原假设,故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所从事工作专业对口问题是相关,即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与专业有联系。说明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确有影响作用,可以影响学生在今后所从事工作与专业是否对口的问题。
(四)专业社会实践与非专业社会实践的比较
在问卷中,当企业被问到在招聘人才是否看中学生的社会实践时,在被调查的企业中多达92.30%的企业是比较看重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在被问到较看中的是哪方面的社会实践时,其中有54.6%的企业看中专业社会实践活动,这说明专业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就业有影响。为比较专业社会实践与非专业社会实践对求职时间的影响差异,首先将问卷中关于学生在校参加的社会实践类型中专业对口的记为1;反之,记为2。具体来说,以下社会实践类型应该记为1,如集中于寒暑假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单位实习、学校安排在上课期间的与自己专业相符的社会实践;而只是为了赚钱但与自己专业无关的社会实践的这一实践类型应该记为2。这样将受调查者分为专业社会实践类和非专业社会实践类,根据问卷中对学生找到第一份正式工作所用时间的调查,通过分别对专业社会实践类和非专业社会实践类求均值得到未从事过专业社会实践的学生找到第一份正式工作所花的平均时间为67.78天,从事过专业社会实践的学生所花的平均时间为55天,从事过专业社会实践的学生比未从事过专业社会实践的学生的平均时间大约少12.78天。说明从事过专业社会实践的学生的求职时间相对于未从事过的较少。为了进一步说明专业社会实践比非专业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更有影响,对专业社会实践和非专业社会实践对学生的就业进行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在进行t检验时需要提出原假设,因为从求职时间上已经得到从事过专业社会实践的学生的求职时间较没有从事过专业社会实践的短,为了进一步证明专业社会实践比非专业社会实践对就业影响更大,故提出原假设为:从事社会实践的类型对大学生就业没有显著影响,备择假设为:从事专业社会实践的人的就业能力优于未从事过专业社会实践的人。由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得:在方差齐性检验中,F统计量值为5.172,概率P值为0.023,小于检验水平=0.05,从而,该问题属于两总体方差不相等的假设检验。其对应的t统计量值为-4.085,概率P值为0.000,小于检验水平=0.05,拒绝原假设,即从事社会实践的类型对大学生就业有显著影响,从事过专业社会实践的人的就业能力优于未从事过专业社会实践的人。这说明专业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程度大于非专业社会实践对就业的影响。
三、专业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得知大学生专业社会实践对学生今后就业有一定影响作用,参加过专业社会实践的学生今后所要从事工作与自己专业联系较大并且求职时间也会较为参与过专业社会实践的学生短。为研究大学生专业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由问卷中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途径,学生是否愿意参加专业社会实践和学校对学生社会实践的考核评价等一些问题的调查中了解到学生专业社会实践存在包括学生参与积极性不够高,缺乏参与专业社会实践的途径,指导老师不足以及高校对专业社会实践的考核制度不完善,对其不够重视等问题。造成这些现在的原因可以从大学生自身、学校和企业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学生方面
1.大学期间对自己今后要从事的工作不够了解
通过调查了解到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对自己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没有明确的规划,部分学生甚至不知道大学学习的意义,无法将所学知识与今后工作相联系。加上当前社会实践丰富多彩,所以造成学生不够重视专业社会实践。
2.对专业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通过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75%的学生表示大学生是有必要参加专业社会实践,然而在问到若有机会,是否愿意参加专业社会实践时,表示一定会参加的只有18%,而看情况而定的达到76%,说明大学生并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专业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加之没有受到正确的引导,家长多认为社会实践只是学校布置给学生的任务,一个形式而已,对于学生今后就业没有很大作用,故对学生参与专业社会实践的支持力不够。因此,由于认识上存在的偏差导致大学生缺乏参与专业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校方面
1.学校对专业社会实践不够重视
在关于学校对学生社会实践的反馈调查中只有3.8%的受调查者表示学校可以及时对所有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反馈评价,有82.6%的受调查者表示学校对社会实践并没有反馈,只要学生交一份社会实践报告就算学生完成了社会实践,其余的13.6%则表示学校只对部分社会实践项目进行评价反馈,因而学校没有真正的重视社会实践。学校在组织实践时,大多学校主要精力都放在校级、院(系)级社会实践小分队或相似的社会实践活动上,而对广大学生只是一般的号召和要求,缺乏具体的组织和措施,并且社会实践内容的设计还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特点,忽略了专业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活动形式主义较浓,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对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不大。另一方面在关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途径的调查中,只有8.6%的受调查者表示通过学校参加过社会实践,其余大部分是自己找的或者通过老师、家长介绍而参加的,原因在于大多高校受经费不足等条件的限制,以及学校和社会、企业之间没有建立一个良好的合作机制,造成大学生缺乏参与社会实践的途径,尤其是专业社会实践。
2.指导老师不足
高校老师由于课程任务重,教学压力大,没有多余的精力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学校在这方面缺乏对在职教师酬金,职位提升的奖励,并且会占用老师的假期和休息时间,因此很少有老师愿意协作学生自主展开社会实践活动。因而让学生从事专业社会实践更是难上加难。另一方面指导老师缺少专业化的培训,没有进行过统一的培训,专业指导能力不足。造成开展专业社会实践的效果不佳。
(三)企业方面
企业方面,企业更多考虑的是经济效益。问卷中可以看出企业在用人时一般不愿意选择应届毕业生,问及原因时有79.8%的企业表示应届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50.6%的企业表示培养一个应届毕业生会花费更多的资金。由此可以推断,企业在为学生提供专业社会实践活动时同样会担心由于学生自身的专业能力不足,无法较好的完成工作任务而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所以企业一般不会主动、积极地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创造条件,只是被动的接受、消极参与,没有为广大的大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途径。
四、改善大学生专业社会实践的相关建议
梅丽君在《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指出社会实践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尤其是专业技能、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就是说,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形势下,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锻炼并提升自己各方面能力和学习专业知识对今后求职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其中学生专业社会实践是不可缺少的。通过对当前大学生专业社会实践中如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缺乏参与专业社会实践途径,高校不够重视等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以下改进方案:
(一)提高学生参与专业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首先,在思想上要加强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这个方面,各科任课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普及相关知识,学校也可以开交流会,请一些优秀毕业生和在校生交流一下他们社会实践的经验,加强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其次,学校可以定期对不同专业分别举行专业知识竞赛,而竞赛内容都将结合实际,需要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解决的实际问题,如对于理论要求高的专业就进行理论知识竞赛,对于应用性高的专业就利用学校资源进行竞赛,如学生排课、学生设计网站等。比赛可以是以团队或者个人参赛的形式进行。这样不仅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加以应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比赛实行奖励制度,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以此提高学生参与专业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二)开发学校与地方合作模式
专业社会实践活动在于将知识转化为社会需求中的价值,高校可以主动向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争取政策、经费、平台的支持,主动探寻企业、学校、政府的合作空间和机遇,为大学生争取与其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同时,在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可以建立相应的社会实践基地。学校建立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服务社会。实践单位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表现,为学生就业提供一定的岗位,促进就业。此外学校还应组织“专业社会实践”洽谈会,为企业单位和学生搭建沟通平台,企业单位提出需求项目,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自愿选择无偿的专业社会实践,双方进行沟通协商,达成合作意向,确立合作关系。
(三)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考核和评价
学校可以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进行严格的评价考核。社会实践的考评结果及时反馈既是对当前社会实践的检查和总结,又可对后续社会实践活动的改进和提高。因此学校除要求学生写社会实践报告外,还应要求学生附上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图片、视频等,并且由学生实践的企业单位对学生在实践期间的表现打分,学校再进行严格的考核和评价。此外还应将社会实践实行学分制,从大一到大四,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专业技能分别制定相应的实践课程和设定课程学分,不能将社会实践集中在一段时间内,要将社会实践分散化、长期化。
(四)优化指导教师团队
壮大指导教师团队,提升指导教师职业素质;提供指导教师学习平台,提升指导教师专业培训指导技能并多给予老师外出参加社会实践交流的机会,采用激励机制来激励老师的广泛参与和积极完成每一次的社会实践。在激励机制上,可以把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情况纳入教师的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绩效工资计算等中,并形成相应的政策文件。
(五)建立专业社会实践交流数据平台
为了改善当代大学生专业技术实践能力弱,动手能力差的现状,学校和政府应联合起来构建一个关于社会实践的交流数据库。在这个数据库里,学生可以获取企业招聘信息,并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还可以在此平台互相交流经验;学校可以通过此平台与企业联系,随时了解学生实践情况及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并利用“诚信银行”保存学生实践资料。学校将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成果及其评价结果保存在“诚信银行”,用人单位有权查看;学生还可以对实践过的企业进行评价打分。以此来使大学生专业社会实践变得日常化。
作者:陈凤 吕王勇 屈婷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第三篇:大学生思想政治社会实践
一、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社会实践是提高青年大学生精神境界、培养优秀品质的有效途径。
1.有利于弘扬奉献社会的精神,升华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境界。
我校先后与渭南市福利院、临渭区老年公寓、桥南镇留守儿童之家等单位共建志愿者活动基地48个。其先进事迹也被新华网、华商报、三秦都市报等媒体报道。我校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实践平台,实现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循环。
2.有利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弘扬艰苦奋斗的作风。
渭南师范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注重对学生的实践教育,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科技馆,并与渭华起义纪念馆等单位共建教育基地,利用暑期先后组织优秀学生、团学干部约4000人赴延安、照金等教育实践基地参加教育讲座和现场教学活动200余次,培养了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二)社会实践是提升青年大学生知识水平和个人能力的良好平台。
1.有利于提高青年大学生的个人能力,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遵循“理论教育与实践学习结合,知识分子与基层群众结合”的原则,以社会为课堂,以实践为教材,不断提高个人能力。譬如我校以“青马工程”为依托的暑期挂职实践团从2013年至今,累计组织78名大学生参加进政府见习活动。青年大学生在实践中培养了处事应变的能力,为成长成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有利于青年大学生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培养专业能力。
我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影响广泛,每年有15000余名师生参与,涵括全校59个专业,参与率占在校生的92.3%以上。青年大学生通过参与专业领域的实践活动,激发了专业学习的兴趣,提升了自主探究能力,提高了专业知识水平。
(三)社会实践是青年大学生体验生活、关注民生、认识社会的重要载体。
1.有助于青年大学生关注民生、认识社会。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关键人才,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暑期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关心他人、关心民生、关注社会的良好平台,促进了大学生“牢固树立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的理想信念”,积极对社会做出贡献。
2.有利于青年大学生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的锻炼,实现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的有机结合。暑期见习实践活动凸显专业特色,彰显个人特长,这不仅帮助提高了学生自身的能力,找准角色定位,也促进了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的形成。
二、探索暑期社会实践的新举措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成效越发明显,由此引发对其进一步完善发展长效机制的思考。我校归纳反思社会实践实际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以下新的解决措施。
(一)把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
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实际,开展教学实践、志愿服务、挂职锻炼等活动,促进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同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针,确保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得到全面锻炼,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社会实践的全过程。
(二)第一,完善组织动员工作,把暑期社会实践与校内单位结合起来
组织学校团学干部、专业课教师等积极指导社会实践,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体质量。第二,深刻认识“有效传播是评价社会实践活动影响力的关键,也是发挥重点团队优势”,要通过广泛宣传,将其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促进社会各界对暑期实践活动的理解与支持。第三,整合资源,调动校内外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全社会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良好局面。
(三)制定有效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把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记入《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
完善考核方法,采取个人自评、服务地测评、团队互评、校团委考评、兄弟院校督评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既能作为社会实践评价的依据,又能体现实践的思想效果。社会实践活动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渠道,是培养理论知识牢固、实践经验丰富、综合能力过关人才的有效途径。我校在注重大学生知识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育才方法,把暑期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培养品格、增长才干、树立榜样的良好平台
作者:杨瑶 李洋 张譯丹 贾国平 单位:陕西渭南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