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探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探索

【摘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以K大学Y学院为例,对近几年面向云南边疆地区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分析,总结特色成效,反思问题与不足,提出一些思考建议。

【关键词】边疆地区;“三下乡”社会实践;问题;建议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改进和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服务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大学生深入社会实践,调研国情社情现状,体验基层生活,磨砺意志和品格,传播先进文化和科技。从1997年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开始,多形式社会实践在高校蓬勃发展,为培养人才和服务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新形势,如何更好地规范实践活动,突出育人功能,服务地方需求,已成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以K大学Y学院为例,对近年来面向云南边疆地区开展的“三下乡”活动进行总结与探讨,提出一些思考建议。

一、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一)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助力脱贫攻坚。大学生接触社会不多,对国情认识不够,对社情把握不透。“三下乡”活动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到基层去、到人民群众中去、到脱贫攻坚一线去。通过自身实践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正确认识国情社情,利用所学知识传播有用信息,传播优秀文化,努力用实际行动助力脱贫攻坚。

(二)磨练意志,抒写爱国情怀,增强责任担当。“三下乡”活动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为培养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平台,大学生走出象牙塔,在深入社会中感受艰辛,在实践中有所作为,磨练意志,提高技能,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同时,进一步认识、增强当代大学生应肩负的使命与责任,通过扎实的实践活动抒发爱国情怀。

(三)服务社会,拓宽学生视野,激发求知欲。志愿者结合所学专业技能与知识服务于社会和大众,如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先进科技产品普及介绍、互联网+时代销售模式搭建等。特别是帮助当地小学生解决一些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推广普通话、捐赠学习用品、开展积极心理引导活动等,多途径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接触新鲜事物,激发励志与求知欲。

二、Y学院社会实践活动特色与成效

Y学院设有新闻传播、播音主持、视觉传达等多个本科专业,“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地以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边境口岸为主导,先后前往宣威市羊场镇、郑和故里晋宁、直过民族聚居地西双版纳勐海县和勐腊县等,将学科专业优势、民族区域特点、学生人才培养紧紧融合,在利用高校资源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要特色做法如下。

(一)结合边疆民情民风,推进社会调查和边情信息收集整理。云南是中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云南特有民族就有15个;地理位置敏感且重要,与缅甸、越南、老挝三国接壤,跨界民族有十余个之多。解决好民族问题、强化国家认同、防止境外政治渗透,对确保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实践志愿者围绕着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跨境信息接触、跨境通婚、跨境求学等主题展开了多项田野调查,搜集整理了丰富的社会讯息,可为相关部门提供用于决策参考的社会民情。

(二)结合历史文化底蕴,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与繁荣的重要措施。云南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类繁多。学院结合专业优势,组织具有新闻采写、视频拍摄、后期剪辑的志愿者深入寻找、搜集、了解、传播文化遗产,先后以傣族手工织锦、傣族象脚鼓舞、花灯、长街宴、彝族剪纸等为主题摄制了多部纪录片,对不可替代的民族特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结合地域民族特殊性,促进普通话推广和民族特色包装与宣传。云南少数民族众多,不同地域形成了不同的历史文化和语言特色。为克服语言隔阂,促进交往,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社会实践队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地开展推广普通话工作,为当地带去汉字图书、带去贫困帮扶宣传册,关心留守儿童和老人。同时通过品牌塑造和新媒体推广应用,激活当地文化内生动力,有针对性地进行志愿帮扶工作。志愿者在直观感受社会基层最朴实平凡的一面时,积极利用专业技能,以实际行动去帮助需要帮助的群体,在实情中磨练、在实干中担当、在实践中爱国,努力争当“六有”大学生。学院通过多形式的扶贫、支教、合作活动,帮助当地学生开阔眼界、增加知识面、充实优秀文化养分,同时加强了校企、校地合作与交流。Y学院社会实践工作也得到多方的肯定和认可,多次荣获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视频奖”“百强创意短视频奖”,志愿者获得“强国一代新青年奖”等。

三、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指导培训不够,实践效果不明显。实践选题与专业融合不紧密,专业教师参与度不高。带队辅导员专业背景与学院学科专业不一致,针对性培训指导缺乏,没有很好地整合多方资源,专业价值未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最终效果大打折扣。

(二)社会实践整体规划不够,实践基地不稳定。学院层面在统筹“三下乡”社会实践时,长远计划不够,实践方案不够科学合理,频繁更换实践基地,没有持续稳定深入地研究服务帮助。有些选题不具备持续研究价值,不同年份选题的前后关联性弱,忽视了实践活动持续性的重要性。

(三)社会实践时间较短,服务层次不深,成果转化低。社会实践资金保障不足,志愿服务周期短,队伍中以大一、大二的学生偏多,受所学知识的局限性影响,类别过于单一,内容流于形式[1],对实践服务地带来的影响只停留在表面,成果转化低。

四、解决思路建议

(一)争取各界资源,进行长远规划,扩大实践影响。有意识加强校企、校地合作沟通,邀请企业加入社会实践,获得地方政府更多支持,争取社会各界在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校院统筹做好社会实践的顶层设计规划,注重基地的科学选择和持续服务,注重实践主题由表及里不断深化,注重与脱贫攻坚出谋划策的融合促进,以志愿者的实际工作与效果促进个体脱贫致富,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二)强化与专业的深度融合。将“三下乡”社会实践与课程专业实习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鼓励更多的专业教师加入,指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当地实际情况更好融合。指导教师加强对实践基地的调研走访,引导志愿者选择与专业契合度高、有价值、有需求的实践主题,切实带给服务地需要的帮助和服务,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三)加强实践活动团队建设和品牌化建设。开展团队建设,加强队员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锻炼,提振向心力、优化合作模式、集聚快乐能量源泉,提升实践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实行以老带新、朋辈教育模式,让老队员发挥好传帮带作用,在传承中不断完善提升。凝练团队精神加强品牌建设,通过大量宣传和长期积累,形成一定品牌效应,让更多学生愿意到社会实践中奉献自己的力量。

(四)完善监督、考核、激励机制。结合学校和专业的实际情况加强指导和监督,不断完善导向科学、标准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规范过程管理,注重过程管理与结果管理相结合;在考核激励机制中注重服务效果,如何真正践行“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如何真正服务于地方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思豆.高校“三下乡”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36):5-6.

作者:严波 桂巧玲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