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查干湖的渔猎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查干湖是吉林省著名的淡水湖,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受自然环境影响,查干湖的自然资源多种多样,其中以渔猎资源为主要代表。本文将通过历史发展对查干湖渔猎文化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将查干湖渔猎文化作为主要目标,进一步展开研究。
【关键词】查干湖;渔猎文化
“查干湖”的蒙古语为“查干淖尔”,翻译成汉语为白色圣洁的湖。位于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查干湖,是吉林省内最大的天然湖泊。查干湖的水面面积345平方公里,湖岸线蜿蜒曲折,东西岸线长达25公里,最大库容4807万立方米,蓄水6亿立方米。对于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查干湖地区的资源多种多样,其中的渔猎资源尤为丰富。
一、查干湖渔猎文化的历史渊源
查干湖原名为查干泡和旱河,地处松花江、嫩江交汇处,由于查干湖周边都是泡沼,故其肥沃的土壤和繁盛的水草引来众多大雁、野鸭、天鹅和鱼类等动物群体在此繁衍生息。查干湖地区的生态繁盛,吸引了许多以渔猎为生的少数民族在此安家落户,如契丹、女真等部落。因此,查干湖地区的渔猎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早期的渔猎文化形成可一直追溯到在13000余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当时生活在查干湖地区的青山头人便依靠捕鱼和打猎维持生计,到宋辽时期,渔猎文化取得了初步发展。查干湖曾经是辽皇捺钵之地,《辽史·营卫志》载:“皇帝从正月上旬起牙帐,约六十日方至。冰上,凿冰取鱼。冰泮,乃纵鹰鹘捕鸭雁。晨岀暮归,从事弋猎……弋猎网钓,春尽乃还。”据文献和史料记载:“辽代皇帝圣宗、兴宗、道宗等,每逢春天都要率领文武百官和家眷来到查干湖巡幸春猎,春尽乃还。”春捺钵主要包括三件事:一是从事政务活动,特别是与北方的女真、室韦、五国部惹、渤海、奥里米、越里笃、越里古等族修好;二是携皇族、百官,亨猎之乐;三是占岁。每逢“春捺钵”。而春猎的地点一般都是选择在鸭子河、长春河、混同江地区,在鱼儿泊、大水泊、鸭子河泊等地捕鱼,也就是今天的嫩江下游、第二松花江以及松花江干流西部等地区,查干湖地区。自辽圣宗至天祚帝,都将“春捺钵”的地点固定在查干湖地区或其周边,皇室在此捕鹅、钓鱼、观景、宴客。因此,查干湖周边留有许多辽金时期的古遗迹,如塔虎城等。同时,查干湖地区也出土了许多辽金时期的珍贵文物,对于了解前郭县历史经济、文化的发展研究提供了许多帮助。
二、查干湖渔猎文化的特点
受地理位置影响,金国的首都上京城位于今黑龙江省的阿城,与查干湖地区距离并不算远,因此金朝的皇帝也经常到查干湖来行猎、钓鱼、处理政务。在考察查干湖地区的历史过程中,出土了许多用于渔猎方面的工具,例如用捕鱼用的陶制网坠、鱼叉等。从出土的文物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渔猎民族已经有许多捕鱼打猎的方式了,光是捕鱼的网坠就有大小不一、方圆不等的好几种坠子;而鱼叉分三股的或者五股的,每个鱼叉的尖部都安有倒刺,可用来捕捉大鱼。自辽金以来,凿冰捕鱼的方法代代相传,一直到今天,查干湖冬季捕鱼仍然采用这种凿冰下网法。在冰下捕鱼的拉网有几百米长。总结古人传承的“镩冰、走勾、扭矛、走线、跟网”等一系列捕鱼步骤,在传承和总结之后,许多捕鱼者都有着高超的捕鱼经验,在下网前只需要观察一下冰面的颜色,即可知道鱼群在什么地方。查干湖优越的自然环境蕴育了一个庞大的渔业基地,据统计,查干湖现有鱼类15科,共计68种,其中鳙鱼(胖头鱼)、青鱼(青根)、草鱼、鲢鱼、鲶鱼、鲤鱼等最为盛产。其中,鳙鱼(俗称“胖头鱼”)最负盛名,经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中心认证,被评为AA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对于渔业资源如此丰富的查干湖,许多“渔把头”只要看准时机,用大拉网一次可以捕到成千上万斤鱼。
三、查干湖渔猎文化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及发展
查干湖始终保留着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也是当前世界上唯一一个仍保留着蒙古族古老渔俗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查干湖的渔猎文化,也是一种传统文化。从原始社会到今天,渔猎文化一直充满原始、古朴和神秘的色彩。但查干湖的渔猎文化并不是守旧相传,它反而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不断地与时俱进。为继承和弘扬查干湖的渔猎文化,从2002年开始,每年冬季,查干湖都会举行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深入挖掘整理查干湖冬捕这一独具特色的渔猎方式,为游客还原和重现传统的祭湖醒网仪式以及冬捕场景。同时,为了让游客更好地感受到冬捕热烈的氛围,提升参观游客的互动感,又增加了查玛舞、头鱼拍卖、现场观鱼等活动。2004年查干湖冬捕被评为“中华百大美景奇观”,一块又一块的小鱼网组成一张巨网,由水下缓缓拉出水面,成千上万的鱼儿争先恐后地跌落在冰面上,不断跳跃。2005年,查干湖冰下捕鱼开创了单网捕捞量10.45万公斤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而2008年,查干湖冬捕再一次刷新了吉尼斯纪录,单网捕捞量高达16.8万公斤。查干湖被专家誉为“最后的渔猎部落”,2008年,查干湖冬捕的习俗被正式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带领学生参观查干湖地区的目的及意义
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应被了解和传承。通过走进查干湖,了解查干湖的地貌、人文和历史,也让学生更近距离地接触民族文化。查干湖地区对于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保留还原度较高,学生通过对查干湖地区的参观,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蒙古族的传统文化,让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方式,了解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使学生自发自觉地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增进社会宽容度,有利于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维护民族团结。另外,查干湖渔猎文化中的“冬捕”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实践中,也加强了学生对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我们每一名学生都是国家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有责任和义务去了解和学习如何保障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意识和思想觉悟,能够对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法规产生兴趣,才能为今后每一个人都参与到促进和传承文化的工作中来。同时,通过有条件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也是对学生树立历史责任感的一种良好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和学习了传统渔猎文化的相关知识,并形成感悟,通过对社会实践的总结形成一种新的社会力量,让更多的人愿意接触、愿意走进传统文化,以达成一种良性循环。还可以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为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播开拓更加广阔的空间。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在播撒传承民族文化的种子,只有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得到传承和发扬,才能够使我们的民族走向更加繁荣的明天。
五、结语
查干湖是郭尔罗斯草原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它正以它优渥的自然资源吸引着来自八方的游客。在这里,有着勤劳智慧的祖先为我们留下的痕迹,还有淳朴、真诚的蒙古族同胞生活的印迹。走进查干湖,走近传统渔猎文化,让你拥抱大自然,找到一种返朴归真的感觉,让你在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中,给心灵找一处休憩之地。
参考文献:
[1]关博,王智慧.非物质文化的再生产:蒙古族渔猎文化的传承与反思——以查干湖冬捕渔猎祭祀文化为例[J].体育与科学,2019,40(03):61-66+73.
[2]焦洪学.查干湖北方草原的仙境之地[N].吉林日报,2018-12-27(016).
[3]赵智慧,刘红艳,鱼文英.查干湖渔猎文化旅游节发展策略[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05):169.
[4]顾兆明.中国最后的渔猎部落聚焦查干湖冬捕[J].照相机,2017(02):12-15.
[5]包文军.查干湖“冬捕”演绎别样风情[J].决策探索(上半月),2017(01):90-93.
[6]吴迪,李锐科,邵健康,张鑫革.查干湖冬捕[J].中国民族,2015(01):58-61.
[7]吴文杰.走进中国最后的渔猎部落——查干湖冰雪捕鱼纪实[J].生命世界,2011(05):70-79.
[8]吴锡洲.查干湖渔猎[J].中国摄影家,2011(03):98-101.
作者:张洋 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