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

内容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认同基础。当下传统文化的教育面临社会大环境对传统文化传播导向的影响,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及教育内容的偏差,传统文化本身局限性等问题。因此,亟需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结合高校和学生特点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优化传统文化教育环境,使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相结合,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其价值观认同感和自信心。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三个倡导”,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从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层面对我们提出了高要求。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坚实底座,在此基础上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文以载道,中华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形成了独特的思想品格、民族气质和精神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国民强的理想、民本主义的思想、天下文明的观念、以和为贵的传统等要素的基础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充分挖掘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就以自己的无限忠诚履行着对祖国的责任和义务,并在保卫祖国,报效祖国的伟大实践中体现自己的爱国情操和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古有陆游的“位卑不敢忘忧国”、文天祥的“天下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爱国情操无一不为后人所颂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与中华五千年以来涌现的不计其数爱国人士的爱国情怀相结合,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传统的民本思想中,孔子创立的儒学核心“仁者爱人”。孔子之“仁”是一种道德意识,即对人的“仁爱之心”。孔子之后,孟子明确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他主张的“仁政”是爱民、惠民、利民之政。墨子提出“兼爱”,是人与人之间不分地位等级,不分亲疏远近的贫富贵贱的平等之爱,体现了其原始而朴素的人道“博爱”精神。[2]人道主义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平等、友善等核心词汇相契合,为人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认同基础。

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问题

“当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调查研究”课题组在山东地区选取15所高校,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979份,结果显示38.9%的学生对民族音乐和戏曲兴趣一般,46.9%的学生认为当前社会上缺乏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和途径,55.3%的学生对《颜氏家训》等著名家训不太了解,19%的学生并不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出自何处。数据表明当下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水平有待提高。大学校园中出现的“课桌文化”、考试作弊手段繁多、情侣在教室内过分亲密旁若无人等现象,无疑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背道而驰,体现着大学生传统道德观念的弱化。

(一)社会大环境对传统文化传播导向的影响

一是网络信息发展带来文化多元化,对传统文化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使部分学生容易产生文化方向迷失。课题组调查显示26%的学生对于西方节日和中国传统节日表示都喜欢,那个好玩过哪个。49.6%的学生表示大体听说或浏览过国家出台一系列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文件。大学生作为年轻人,对外来事物反应敏感,价值观尚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二是社会招聘单位很多持有重理科,轻人文,唯证书论的思想。这种思想让很多学生把时间花在专业科目上,热衷于考取各种资格证书,这间接导致很多学生几乎没有时间也不愿意主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学习兴趣的减弱,将会使其逐渐丧失对正确价值观判断的能力。

(二)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及教育内容的偏差

目前,我国大多高校对传统文化的教学没有给予充分重视。一是学校缺乏合理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安排和科学的体系。即使有的学院开展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但缺乏专业的教师,制约着大学生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二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单一,主要集中在课堂,局限于传统文化知识的宣讲和介绍,缺乏师生间的充分沟通和广泛对话,教学效果不理想。三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为重道理说教轻以文化人,文化传统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缺乏共通性和共融性,忽视了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三观形成的“元作用”。四是缺乏与校外力量的交流。在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上,参与人员主要是校内人员,缺乏校外人员的参与,导致极少关注现实社会,与社会脱节,最终导致校园文化成为“空中楼阁”。

(三)中华传统文化本身的局限性

长期关注传统文化教育的学者普遍认为,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但其成熟时期是在封建社会,必须分清精华和糟粕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3]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形成时代等原因的局限性,例如礼乐制度中的对女性不平等对待———三从四德,造成传统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再如传统二十四孝中的“埋儿奉母”愚孝做法,与现代法治社会便有些格格不入。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的精华不言而喻,理当继承。然而毋庸讳言,其中糟粕也显而易见。为此,应该对传统文化根据时代需求不断补充新的内涵,让当代大学生乐于学习和接受,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其价值观认同感和自信心。

三.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措施

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4]接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础,也是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课题组调查显示:72.3%的学生认为在校园里加强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很有必要,62.4%的学生非常赞成学校开设关于传统文化的通识课程。对当代大学生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正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实质上就是帮助大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

(一)结合高校和学生特点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一是在传统文化课程等教育中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例如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专业学习课程,在理工类题目中加入传统文化的知识;再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关于“价值观拍卖”等团辅环节,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和熏陶大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同时要结合在校生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特点,创新文化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产生共鸣,把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感恩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于一体。二是拓宽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对大学生的教育方式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体资源,高校可以建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播传统文化的教育网站,上传精彩微课、学术报告等教育视频,学生可以下载教育资源和文化资源,通过特色网络平台拓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渠道。

(二)优化传统文化教育环境,做好传统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

校园活动要注重思想性、励志性、创造性和参与性,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一是把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新生教育活动中,由于大一新生可塑性强,对一种文化和价值观的接受会更顺应,采取军训和文训相结合,开展国学经典文本解读,古琴乐器表演,古诗词吟唱比赛,书画比赛,成语争霸赛等活动以赛促建,在一些中华传统文化的特殊节日开展中秋节为家人写信,端午节学习包粽子等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二是开设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主题团日和班会活动。三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中,通过开展支教、助老助残、社会调查等活动,引导学生体悟中华传统文化,并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进行全年化、全程化的切入,形成“文化体验日常化、公益服务常态化、育人方式隐形化”的长效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当中。

(三)找准切入点,使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相结合

在当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曾寄语青年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展示才华。”学校创业创新课程应将传统文化中的勤劳、吃苦、节俭、义利观等精神作为学生教育内容,结合《古代鲁商文化史料汇编》、《齐鲁商贾传统》等编写教材,引导学生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不断开拓创新思维,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当下许多企业的文化都是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可以加大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力度,在求职面试等环节中加入中国礼仪文化相关知识的培训,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技巧和能力,在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中,引导大学生领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渊源。

参考文献

[1]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26(1).

[2]赵东海,梁伟.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述略[J].内蒙古大学学报,2011(1).

[3]庞书纬.传统文化必须在扬弃中继承[N].太原日报,2014-10-28.

[4].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01).

作者:王聪 单位:山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