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路径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路径

【摘要】社会实践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有效途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青年和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也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具体表现。当前,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稳步推进中,涌现出与现阶段主要矛盾不平衡的系列因素,亟需在不断探索中寻求突破,以求切实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育人成效。

【关键词】立德树人;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路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整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同志在党的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实践作为高校课堂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延伸和实践育人的平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角色。

一、社会实践的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越来越被社会各界关注和重视。从某种角度来讲,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的人才质量,将直接影响祖国发展的未来。因此,做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对于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增强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投身社会实践,充分了解社会

当今大学生大多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并未能全面了解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大学生真正接触象牙塔之外色彩斑斓的社会,同时也会令大学生深刻意识到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改变眼高手低的状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只有深入社会底层,才能加深对我国国情的正确认识,敦促大学生们不断提升自我,增强自身综合能力。

(二)参加社会实践,重新定位自我

高校大学生通过走出校园,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能够充分体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遇到的困难,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现实。进而帮助大学生端正心态,转变思想,重树职业信念与理想。从而不断调整自己对角色期望过高、眼高手低、环境适应能力差、内心脆弱、难以适应复杂人际关系等缺点,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自身角色定位。

(三)社会实践活动是检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标准

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看出大学生的环境适应及社会服务能力,因此社会才是检验大学生是否合格的最佳裁判。在基层和一线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高校大学生能够看到现实社会与自身想象的差距,深刻了解自身能力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这样有助于促使大学生摒弃脱离现实的想法,不断弥补自己的不足,朝着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的方向努力,争取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优秀青年。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够提升大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精神,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大学生社会化,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社会实践的发展现状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把社会实践作为载体,贯穿于教育活动中,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素质与才能。国外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历来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且在不断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与方法模式。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起步较晚,从1980年清华学子提出“振兴中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口号,首次拉开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帷幕,至今已有38年历史,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规模、形式和内容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注重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高等教育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参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学习处世之道,在实践中形成完善的自我认知体系,在锻炼中提升综合能力。虽然大学生社会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但随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也逐渐凸显出一些与发展规律不相符的现象。首先,社会各届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高校更是将社会实践工作边缘化,一味地只是根据上级相关部门的要求与指示,结合本学校、本专业的特点进行“主题式”、“任务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并未通过社会实践从根本上达到育人的目的;同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自身对社会实践认识不清,单纯地应付学校安排的赋予学分的任务,并未从提升自我的角度进行深入思考;社会各层面受现有条件的限制,并不能在自身能力范围内给予足够的帮助与支持,使得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困难重重。其次,社会实践的开展缺乏深度与广度。目前,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形式化现象较严重,大部分高校未能建立健全社会实践评选机制与考核办法,即使有考核办法也是十分陈旧、相对粗糙,已然不适应现阶段发展的需要,对参与社会实践师生的实际表现缺乏科学的考评体系,导致部分大学生使出浑身解数,找人、托关系想方设法到各单位盖章,以应付学校布置的关乎自身毕业资格的任务,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演变成一场“盖章运动”,使得社会实践徒有虚名。再次,社会实践活动内容陈旧,形式单调。部分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以返乡调查、敬老院探望孤寡老人、山区支教扫盲、农村文艺演出、工厂体力劳动等简单作业为主,有些甚至过于追求宣传效果和社会影响,多方努力争取各类媒体的报道。在内容上主要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对学生发挥专业特长及聪明才智,助力成长成才成功的效果甚微。另外,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缺乏系统性、层次性。社会实践不单是高校的育人平台,而且是需要包含政校行企在内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庞大系统工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任重道远。

三、新时代社会实践发展路径探索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促进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重塑自我、坚定理想信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断建立健全操作性较强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体系,以解决社会实践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为切入点,以全方位育人为落脚点,从而使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水平不断提高。第一,制度建设是保障。制度建设作为顶层设计,是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保证与关键。只有稳定、扎实、操作性强的社会实践工作制度引路,才能保证社会实践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相关部门应尽快建立、健全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相关制度,完善相应配套措施,并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让制度更加接地气,让活动更加有意义。第二,社会各届齐担责。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需要政府、行业、企业等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巨大工程,离开任何一方,都无法保证人才的培养效果。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首当其冲,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与指引作用,动员全社会创造有利于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外部条件,促使社会各方面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实质性支持,帮助解决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困难,积极帮助和配合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第三,高校创新是根源。创新是发展的源泉与不竭动力。一方面,高校要不断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并敢于进行大胆地创新。课程设置上要敢于取舍,适当删减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增开与社会紧密相连的选修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要敢于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上创新。上级文件只是起着引导性作用,在不违反制度规定的前提下,各高校还需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而不拘泥于文件的要求。第四,把握规律是关键。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规律也不是永远都一成不变的。在社会实践工作进程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拓宽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背景、思想引领以及就业实习的结合面,努力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组建一支由经验丰富的教师带队的指导教师队伍,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从单纯理论学习向理论联系实践的伟大跨越。

参考文献:

[1]于晓萍,刘素红,朱以财.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实效性与发展路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3).

[2]刘韧,易厚,贺宗彦.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问题与对策[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

[3]张绍荣.论高校党建工作与高素质大学生的培养[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作者:王福山 林玉瑾 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