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视角下社会管理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民生视角下社会管理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民生视角下社会管理论文

一、改善民生对创新社会管理的意义

(一)民生问题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社会管理追求的目标是国家稳定发展、社会和谐安定、群众安居乐业,因此,社会管理与民生问题密不可分。改善民生、保障民权、提供公共服务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是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是社会安全稳定的坚实力量,也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能。创新发展民生服务保障体系,重点是强化政府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保障广大公民权利、提供公共服务的功能。

(二)改善民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

改善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政府历来十分重视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将社会主义发展的整体布局由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格局发展为包含社会管理建设在内的格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追求和政治理想充分体现在对民生利益的重视上,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长久以来能够获得广大人民群众支持的重要原因。

(三)创新社会管理也是维护民生利益的重要保障

社会管理是否合理必然对民众利益产生巨大的影响。目前,中国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对新时期的社会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民生问题既是重要的经济问题,更是重要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合理的社会管理能够在促进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同时,也能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

二、当前我国社会面临的主要民生问题

(一)收入分配不合理

当前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人均GDP水平稳步上升。但是在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也存在收入差距较大、贫富分化严重等问题。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以及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分配存在较大差距。强势经济主体利用资源配置权力,进行有利于自身的资源配置,结果强者获得更高收入,而弱势群体收入水平得不到相应提高。收入分配体系关系着广大民众切身利益,容易引起群众不满,造成许多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导致民众幸福感和成就感不高,对于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造成了一定影响。

(二)就业形势严峻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要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就业问题形势比较严峻。特别是在近年来,随着城市下岗职工以及进程务工农民工的增加,大学扩招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变得日益突出。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率一直在70%左右,长期不能就业的大学生形成了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必然会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

教育不公平和发展不均衡一直是我国存在的民生问题。城乡之间的教育水平、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不断拉大,而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教育差距也在扩大。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政策上主要优先满足城市居民的利益,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政策倾斜,造成了农村教育发展的落后。而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不同收入阶层的子女教育也出现了不平等现象,比如现在普遍存在的“贵族学校”。而在我国的不同地区,小学入学率和大学录取率都存在较大差异。教育的不公平进一步拉大了居民的收入差距,为社会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人民的健康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但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人民的需求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看病难、看病贵和看病不放心的现象依然存在。在医疗费用的负担上,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医疗投入,但个人支出的份额依然较大,个人负担比例的上升幅度超过了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从医疗资源投入上看,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社会阶层之间分配也不均衡。优质医疗资源大多集中于大城市、大医院以及部分精英阶层,而农村和社区医疗发展严重滞后。许多农村居民和城市贫困群体看病负担重,看病困难。

(五)养老保障体制不完善

我国是在完成工业化之前,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使我国的养老保障体制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问题。社保制度执行和业务管理信息化滞后,部分省份尚未完全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部分人群相关保障政策没有落实到位。保险基金的管理行为及其运行机制目前尚处于规范之中,比如社保基金收支由谁来监督,目前尚比较模糊。而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在逐渐弱化,农村中土地养老保障功能也逐渐下降。

(六)房价过高导致住房困难

住房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是人们生活的必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住宅数量和人均居住面积等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居住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初步建立起了住房保障制度。但住房市场化也加剧了社会分化,普通居民对高房价不满,感觉难以承受;而高收入者则拥有多套住房,差距过大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加强社会管理创新,解决民生问题

(一)建立民生考核指标体系

1.经济发展指标。

促进居民收入稳定快速增长,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因此,应围绕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设置人均GDP指标、人均GDP增长率指标。

2.科技创新指标。

科技创新能力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衡量科技创新能力的指标可选用科技人力与经费资源、科技产出与贡献、教育投入占GDP比重、科技人员人均经费、科技进步贡献率等指标。

3.社会进步指标。

社会进步指数可以用于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社会进步,也能用来横向比较一国不同地区之间社会发展水平,还能反映出一国不同时期发展水平。社会进步指数包含了10个社会经济领域的36项指标,10个领域分别是教育、健康状况、妇女地位、国防、经济、人口、地理、政治参与、文化、福利成就。政府应当将这些社会经济指标浓缩成社会进步综合指数,作为评价社会进步的指标。

4.生态文明指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而生态文明指标体系也随之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它对生态的保护、环境的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生态文明指标包含与经济结构相关的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低碳发展的单位GDP能耗指标以及单位GDP碳排放量指标;衡量资源节约的再生水利用率、节能建筑比例、生态用地比例、绿地覆盖率等指标;衡量环境友好程度的饮用水质量,空气污染程度,噪声污染指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指标,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等相关指标。

(二)建立完善民生财政系统

从世界经济发展进程看,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时,经济发展中积聚的各种社会矛盾凸显,以至无法顺利实现经济转型。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出现了收入水平停滞不前或增长缓慢、经济增长不稳定、收入分配不公平、技术创新难以突破瓶颈等现象,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我国2013年人均GDP约为6767美元,因此必须实施民生财政,跳过“中等收入陷阱”。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出现了国富和民生发展关系失衡,而政府社会性支出不足是导致这种失衡的主要原因。

1.构建民生财政。

首先要加大对民生的投入。政府要根据民生需求安排支出重点,优化支出结构。要重点投入到直接影响民生幸福感的项目上,如增加教育投入。2013年我国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为4.3%,而世界平均水平为7%左右,其中发达国家达到9%左右,经济欠发达的国家也达到4.1%。我国教育投入依然有较大提升空间。再如,增加医疗投入。2012年我国政府卫生支出占GDP比重为1.61%,而发达国家的政府卫生支出占GDP比重一般是6~8%,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2~6%。

2.构建民生财政,还要明确中央和地方以及各级政府之间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负担了大部分的社会服务支出,但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却严重依赖于本地经济发展水平,这造成了我国不同区域之间社会服务投资的巨大差距,拉大了我国各地区之间的人均政府社会支出。只有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上的相关机制,才能有效保证人民收入不断提高。在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职责时,地方政府主要负责服务的供给,而上级政府则可以更多地承担资金投入责任。

3.建立反映民意的利益表达机制,增加政府财政预算透明度

提高政府预算透明度对鼓励全社会参与社会管理,实现民生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政府可以积极鼓励公民参与政府预算编制,实现公民权利。要加大人大对预算资金决策阶段的监督改革,建立预算信息披露制度。

(三)增进社会管理的科学性

1.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伴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我国的社会管理理念和社会管理职能也在发生变化。新的社会管理理念要求更多的强调社会公众的意志,以社会公众需求为出发点,向公众提供更全面的公共服务,建立和发展广泛的社会公共责任制。政府社会治理活动的目的是为人民创造福利,需要具备服务意识、公众至上意识和公共责任意识。以人为本的政府社会管理理念强调要尊重每个人,以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

2.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社会公平和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表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在社会管理中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协调好社会发展中的不同阶层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和妥善处理人民群众内部矛盾。只有在社会管理过程中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才能够真正实现和谐社会建设。

作者:贾敬全 马荣 单位:淮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