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档案管理初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档案管理初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档案管理初探

摘要: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是推动全社会节约用水的重要手段。本文针对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意识薄弱、制度不健全、专业性不强、信息化程度不高四方面进行分析探究,提出增强意识、健全制度、专岗专人、加快数字信息化建设、加强档案安全管理,提升档案开发利用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档案管理;管理制度;管理队伍;管理信息化;利用价值

中国水资源总量约占全球水资源的6%,居世界第6位。但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2100立方米,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3。中国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人均水资源量最少的国家,以世界6%的水资源量、9%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0%的人口。要想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节约用水是最行之有效的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16字治水方针: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将节水放在首位。为推动节水工作顺利开展,2017年5月,水利部印发《关于开展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的通知》,要求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目标考核机制,把目标任务逐级分解到各地区,并实施动态管理。这样,县(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以《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为抓手,在区域内全面开展节约用水工作。

1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档案管理内容

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档案就是根据《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目标考核的工作需要,按照考核评价内容分类科目记述和反映达标建设全过程,围绕评分标准中需准备的支撑材料,通过收集、整理、立卷、归档,完整地记述反映县(区、市)开展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中所做的具体工作,分类科目包括用水定额管理、计划用水管理、用水计量、水价机制、管网漏失、节水载体创建、节水器具使用、非常规水利用、社会节水意识等的原始记录。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档案管理主要内容,按照《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标准中11项具体评价类别、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分门别类收集整理。呈现形式有:各级政府相关法律法规、通知文件、现场勘查、原始台账等纸质、音像资料等,内容丰富、繁杂。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档案,能直接反映出节水工作在本域开展情况,是水资源供给的数据保障。

2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档案管理意识薄弱。有些县(区、市)政府对节水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档案管理工作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只是把建档工作当作形式层面的工作来应付完成,严重阻碍了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档案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工作。[1]水行政主管部门作为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的牵头单位,对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档案的重视不够,进入达标建设考核期,才到处搜集相关资料,档案资料质量低、数量少,不能充分发挥档案的积极作用。

2.2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有些县(区、市)在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档案管理工作中基本处在三无状态:无专门场所存放、无专业制度约束、无专岗人员管理。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支撑材料,行政管理方面包括:政策法律法规、县(区、市)相关局委文件、计划用水单位基础信息等,专业技术方面包括:用水定额管理、计划用水管理、用水计量、供水管网漏失率、节水型器具推广、节水工程建立与使用、节水载体创建、加强节水意识宣传等,内容繁多,资料丰富,展现形式有文字、图表、影像,对分门别类归档要求高。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档案在收集、存储、转移、借调、利用等环节中,没有有章可循的档案管理制度,随意借阅,疏于归还,档案缺、漏、失情况经常发生。

2.3档案管理专业水平低。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档案管理工作,很多县(区、市)不设专职岗位,基本是工作人员谁收集、谁整理、谁建档、谁管理。负责档案管理工作的同志大都是非专业人员,相关档案专业理论知识较为匮乏,只是根据日常工作需要整理留存,很多珍贵的一手资料随意存放或作为个人工作资料占为己有。随着工作人员岗位调整,无正规交接手续,档案缺、失、残现象经常出现,再次利用查找困难,严重影响档案的使用价值和使用效率。

2.4信息化程度运用不高。档案管理目的是要形成层次清晰、建档完整的档案材料,把众多的归档资料进行汇总整理,方便今后使用和留取工作印记。依靠传统的方式方法进行收集、归档、整理、利用,容易造成归档资料在收集过程中质量出现严重偏差,收集的速度非常缓慢。目前众多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档案的硬件配置、网络组建相对滞后,资金投入欠缺、技术支撑不够,既掌握数字信息化又熟知档案管理要求的人员十分稀缺,专业信息化技术人才力量配备不足,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不能够有效实现,

3提升档案管理水平的几点建议

3.1增强对档案管理重视程度。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考核,是对县(区、市)政府节水工作的考核,不单单是某一个部门的事,所以县(区、市)领导班子要充分重视。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档案,需要政府各部门协同配合、积极参与、准确提供。水行政主管部门作为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牵头单位,在收集整理相关档案资料后,要按照达标建设内容要求,根据评价类别、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分类进行管理。各级领导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还应做好物质投入工作。要建立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设立专岗、专责,充分运用现代化设施管理档案,提高档案信息化程度。[2]

3.2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档案内容涵盖城建、物价、水利、发改、工信、教育、税务等社会各部门的信息资料收集,其中有些可能存在涉密风险,所以制定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加强档案管理安全性十分必要。按照考核内容中的评价类别、评价内容、评价标准逐项整理归档,涉及交叉的资料,采取共享方式,标注说明。明确档案管理岗位工作人员的职责,严格按照档案管理制度和流程开展具体工作,确保档案在存储、转移、借调、利用等环节中不出现丢失、遗漏、不按时归还的现象。同时,加快电子档案建立进度,利用互联网平台便捷的优点,开通自主查询和分类查询信息的功能,及时补充更新档案资料,使档案资料更为准确有效,提升档案的利用价值。

3.3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档案管理队伍。根据《档案法》有关规定要求,制定合理的档案材料保管、利用、鉴定、销毁、移交等有关规章制度,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专业化素养,进行专业化管理。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档案管理不同于一般的档案管理,可直接反映一个区域内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更具专业性、复杂性、综合性。要求工作人员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对本职工作有强烈的责任心。首先,要设立专岗,选用专职人员负责档案管理工作,避免管理人员频繁变动,加强人员的稳定性。其次,要定期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先进的档案管理知识,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人员需要熟练掌握现代化数字信息技术,并灵活运用到档案管理中,调整数字资源,进行资源整合,建立切实可行的管理系统。

3.4加快推进档案管理数字信息化进程。纸质档案管理模式向数字化档案管理发展是大势所趋。档案管理数字信息化建设管理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需要各部门、单位积极参与,调整数字资源,进行资源整合,建立切实可行的管理系统。数字化档案会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普遍,能够有效提高档案查询、利用效率,更好地保存保护历史珍贵档案资料。应当加强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措施,如建立档案数字化管理机制,加强数据库建设、电子档案的维护、档案保密工作管理等。必须直面档案管理中意识薄弱、不够规范、人员不够专业等问题,推动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档案管理快速实现数字信息化。按照档案管理办法,科学分类、归档、编目,严谨细致地进行扫描录入计算机信息系统。按照工作要求及时将档案资源上传至官方网站或微信公众号,实现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档案共享。建立档案信息资料共享平台,便于信息资料的登记与查询,提高档案利用率,充分发挥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档案的作用。[3]

3.5加强档案安全管理,提升档案开发利用价值。2016年,国家档案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档案安全工作的意见》,强调档案安全是档案工作“底线”的地位。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档案内容,能综合反映一个区域内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有些资料内容可能需要保密。所以在档案管理过程中,要避免档案管理人员不专业、安全意识薄弱、制度不严等因素影响,防止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档案资源缺失、存储杂乱,丢失毁损、借阅不规范,资源流失等安全管理隐患。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档案,可集中体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水资源利用情况、节水工作开展情况,为本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有力支撑,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档案内容是按照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目标考核的要求,发动相关部门,组织人员千辛万苦收集整理的。在县域经济发展决策中,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的内容,应被广泛接受和采纳,充分发挥其利用价值。档案管理工作也要在方便、快捷上下功夫,信息便于大众检索查找。

作者:李云 单位:郑州市节约用水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