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路径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路径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对于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四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行动目标,这是我国着力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开启基层社会治理迈向更高境界的新征程。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成为当前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与切入点。我们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针,以坚持党的领导为引领,积极探寻实现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路径

关键词:市域社会;治理;路径

党的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行动目标。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之一,是整个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子系统。加快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国家治理现代化顶层设计的落实落地,事关城市的和谐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成为当前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与切入点。

一、厘清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这一概念,从字面表述上看,是由“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三个词组组合而成。作为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由于在实践操作上行政区划壁垒一时难以消除,“市域”主要是指地级市的行政区域范围,既包括城镇区域,也包括农村地区。《决定》通篇以“社区”代替传统的“村庄”或“村民委员会”概念,就是体现了城乡社会治理一体化的政策语境。[1]“社会治理”,就是指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政府主导为前提、以社会协同为基础、以公众参与为关键、以法治德治为保障、以现代科技为支撑,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的一系列活动及其过程。因而,从一般层面上看,“市域社会治理”是指“以地级市的行政区域为范围,依靠党委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主体,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对辖区内的人民、事务、组织等进行管理和服务的总和或过程。”[2]因此,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现代化。

(一)市域社会治理的治理理念现代化

理念转变是行动变革的逻辑前提。新时代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突破传统社会管理理念,化消极被动管理为积极主动引导,走向市域社会治理理念现代化。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要深刻领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理论,深化对市域社会治理规律的认识,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科学化精细化之路;二是在治理措施上,把党的建设贯穿于市域社会治理全过程,把专门工作和群众路线结合起来,以促进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引领,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推动治理主体积极参与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双向互动、相互嵌合,提高党领导市域社会治理的水平;三是在治理目标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切的民生保障等现实问题和突发疫情等非传统风险,让人民群众共享社会治理成果,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二)市域社会治理的治理体系现代化

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是实现有序治理的基础。新时代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健全完善一整套紧密相连、衔接协调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不断提升市域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一是要优化政治体系,要“按照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高政府治理效能、形成社会治理合力的原则”,[3]构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委领导体制和职能优化、运行高效的政府负责体制,充分激发党组织、党员有效渗入社会、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形成区域联动、部门协作、执行有力的综合治理组织体系,提升政治力量对社会个体行为的约束力;二是要发挥立法优势,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权责明晰、便于操作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形成集约高效统一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提升法律对社会个体行为的约束力;三是强化德治作用,构建彰显时代精神、体现地方文化的市域德治体系,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提升道德对社会个体行为的约束力。

(三)市域社会治理的治理核心现代化

现代化的核心在于人的现代化,推进现代化的宗旨是服务人。新时代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为着眼点和落脚点,这是实现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一是要实现人的思想观念现代化,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为核心,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宣传灌输新思想、新观念,塑造现代人格,让现代思想观念、价值理念、理想信念在国人心中扎根;二是要实现人的素质能力现代化,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重点,以建设教育强国为保障,促进人们养成终生学习、科学思维的习惯,推动人们增强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以及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三是要实现人的行为方式现代化,以深入贯彻《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切入点,推动人们重新学习和再社会化,注重日常行为方式的塑造,做到文明出行、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就餐、文明观赛等,推动人的行为方式现代化。

二、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理论上不断深化对社会治理的认识,在实践中注重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向着现代化迈进。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社会治理”概念,到党的提出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再到党的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我们党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的理论创新,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随着人口越来越多地向市域集中,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正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石

城市,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集中地,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集聚地,是掌握群众需求、解决群众诉求的责任主体。因而,市域是能够依靠自身较为完备的治理体系,最直接、最有效地化解风险隐患、解决社会矛盾的治理层级。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的重要表现形式和具体落实措施”,[4]是国家治理在市域范围的具体实施,是推进社会治理的关键所在。我们要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高度认识、谋划、部署市域社会治理,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夯实国家治理大厦的根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顺利实现,从而为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效能,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提供更为持久的制度支撑和发展方向。

(二)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一环

在国家治理体系大系统中,市域社会治理也是一种基层社会治理的形式,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统领和龙头。然而,多年来,在“中央—地方—基层”三级社会治理模式中,中央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域在社会政策制定、治理体系创新和资源统筹等方面的主导性作用,远远没有发挥”[5]。因而,市域社会治理与基层治理密不可分,处于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前沿位置,是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是基层社会治理范式转化和创新的突破口。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够切实反映基层治理需求、回应基层治理关切,预防社会治理隐患、处置社会治理难点,及时有效解决社会治理中重大矛盾问题,在加强社区微治理与民生服务过程中,为增强基层社会治理活力提供实践样版。

(三)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当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所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日益强烈,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要求我国必须实现高质量的发展。但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深刻转型的关键阶段,社会矛盾趋于复杂、治理任务更加艰巨繁重;群众诉求趋向多元、治理指向提升幸福指数;信息传播更加快捷、治理服务更加公开透明。这就对我国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随着人口等各类要素越来越向市域聚集,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引领区域发展,重构中国经济社会“新版图”,正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潮流。作为国家治理承上启下重要环节的市域社会治理,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直接体现,必须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出发,着力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创建美好的共同生活。

三、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路径

(一)以坚持党建引领为先导

坚持党建引领,就是指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凝心聚力作用。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市域社会治理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强化基层党组织在治理体系中处于中心环节、发挥领导者作用,确保社会治理的正确方向。因此,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牢牢把握党的领导这条主线,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市域社会治理全过程,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一要精准把握党建引领的顶层设计。坚持以党的建设引领社会治理,紧扣城市治理的源头,将党的建设延伸到以区域化、网格化为单位的社区治理全过程,通过搭建各类组织化平台,加强对基层治理主体的领导,把“碎片化”的党建资源整合为“一体化”的治理力量,实现党的组织、力量和工作全覆盖。二要科学把握党建引领的路径方法。基层党组织要增强领导基层社会治理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围绕基层社会治理的重点难点问题靶向施策,“做到总揽全局而非包揽一切、协调各方而非替代各方,确保各类社会治理主体有序协同、形成合力”[6]。三要统筹把握党建引领的治理改革。基层党组织要统筹把握社会治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推进各项改革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做到协同、配套,防止改革措施“空转”,在充分发挥改革整体效能基础上,聚合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强大气场。

(二)以践行“三大理念”为基础

践行“三大理念”,就是指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紧紧围绕人的现代化,树立民本理念、协同理念、服务理念。市域是承上启下的枢纽,是满足人民群众新需求的大平台,是观察矛盾风险的晴雨表。市域社会治理的目标是增进人民福祉,核心是处理人与事、服务和设施之间关系,方法是治理主体协商合作,形成治理合力。因此,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理念现代化水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民本”理念。坚持治理为民、治理靠民,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激发社会治理活力,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二要聚合各类治理主体,践行“协同”理念。坚持治理“一盘棋”,完善基层协商民主制度,搭建多方共治平台,正确处理好各类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应急队伍和市民等各类主体的作用,实现各类社会治理主体有序协同、形成合力。三要健全社区服务机制,践行“服务”理念。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寓治理于服务之中,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注重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通过为群众提供精准化、精细化、便利化服务,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以坚持“五治并举”为抓手

坚持“五治并举”,就是指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坚持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相结合,其中,政治是核心、法治是保障、德治是先导、自治是关键、智治是支撑,“五位一体”汇聚市域社会治理合力。因此,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党委、政府、社会、公民等多方主体合作共治,运用经济、行政、道德等多种手段,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行综合施治。第一,夯实政治根基与推动群众自治相嵌合。市域社会治理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将党的领导融入群众自治组织之中,着力增强广大社区居民的主体意识,引导广大群众通过切合实际、富有成效的协商机制形成社会治理整体合力,真正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增强治理能力,提升治理质量。第二,推动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法治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保障力量,德治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伦理根基,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充分发挥地方立法权的优势,又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以法治的刚性与德治的柔性相结合,共同构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实现社会良好秩序。第三,促进智治与服务相融合。市域社会治理要借助“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城市,建立社会治理大数据库,“推动市域社会治理体系架构、运行机制、工作流程的智能化再造”[7],建立起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现代管理模式,增加市域社会治理科技含量,加强治理风险筛查、风险识别,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效率。

(四)以提升“六种能力”为关键

提升“六种能力”,就是指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加强学习研究能力、决策统筹能力、风险防控能力、舆论导控能力、措施执行能力、群众工作能力的建设。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加强市域社会治理综合能力建设中“破解治理赤字”,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因此,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一要在加强学习中提升决策统筹能力。要自觉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努力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把握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的内在规律,将理论学习的成果化为推动工作的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提出更多创新性理论观点和突破性对策举措。二要在加强风险防控中提升舆论导控能力。要注重强化风险认知意识,增强应对新型社会风险的防范水平,将“事后处置、问责”转向“事前把控、预防”,严格把控、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舆论,增强新媒体的话语权和“圈粉力”,实现市域范围内人心的凝聚、共识的凝聚和力量的凝聚。三要加强措施执行中提升群众工作能力。要弘扬真抓实干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在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中,敢啃市域社会治理的“硬骨头”,善治市域社会治理的“疑难杂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全面推进是一项系统性、基础性、全局性的重大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实践中仍然存在社会治理的基础还不牢、精准精细治理的水平还不高、齐抓共管的合力还不强等问题。面向新时代,我们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市域社会治理的顶层设计,坚持“综合化”举措,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突出“智能化”手段,强化市域社会治理的科技保障,就一定能够书写推进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美好篇章。

参考文献:

[1]党国英.论城乡社会治理一体化的必要性与实现路径:关于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20(02).

[2]戴大新,魏建慧.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路径研究:以绍兴市为例[J].江南论坛,2019(05).

[3]陈一新.推进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8-07-17.

[4]文军.迈向市域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新时代[J].上海城市管理,2020(01).

[5]成伯清.市域社会治理:取向与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9(11).

[6]张克.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N].北京日报,2019-12-23.

[7]周斌.“五治”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方式[N].法制日报,2019-07-27.

作者:张建 单位:常州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