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社会支持现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人社会支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老年人社会支持测定量表、自编个人资料问卷对798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社会支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独居老人的社会支持状况最差,其次是机构养老;女性为他人提供支持显著高于男性(P<0.01);城镇老人感受到的情感性支持和总支持显著高于农村(P<0.01);有配偶老人的各项社会支持显著高于无配偶老人(P<0.05);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越高,情感性支持水平越高(P<0.05);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越好,社会支持水平越高(P<0.01)。结论养老模式、有无配偶、居住地、性别、年龄是老年人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对社会支持有显著预测作用。
〔关键词〕社会支持;机构养老;家庭养老
研究发现,社会支持是老年人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2,3〕,非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明显强于空巢老人〔4〕,社会支持能缓解抑郁情绪〔5,6〕,是目前公认的空巢老人心理健康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7,8〕。我国现有的养老模式主要为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作为一种结合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优点的新型养老模式正逐渐兴起,本研究比较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和方便取样法,在四川省成都市、乐山市、自贡市、广安市、德阳市、眉山市等地区对798名老年人开展问卷调查,纳入标准:①意识清楚,有读写能力或可用言语与调查人员沟通;②无重性精神疾病;③自愿接受调查。收回有效问卷731份(91.6%),其中男320人,女383人,未填28人;年龄60~96〔平均(70.92±7.93)〕岁。
1.2老年人社会支持测定量表
该量表由高健等〔8〕编制,以60岁以上老年人为对象,从授受双向、主客观双方社会支持的视角编制而成,共10题,3个维度:工具性支持维度,指直接接收到金钱、物质与实质利益的服务与协助,如家务、外出等日常生活及行动方面的帮助,包括获得解决问题的资源和信息;情感性支持维度,指给予关心、尊重、倾听和觉得被需要等,使个体心中产生舒适感及得到被他人理解、支持的感受;提供支持维度,指老人为家人或朋友等提供帮助,自身产生有用感与成就感等。回答“是”计0分,“否”计1分,分值越大表示社会支持程度越高,问卷信效度良好。
1.3自编个人资料问卷
包括性别、年龄、居住地、有无配偶、受教育程度、养老模式等。
1.4养老方式分类
根据养老方式的不同,将被试分为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家庭养老指老年人住在家里,主要由家人、亲属进行赡养;机构养老指老年人入住老年公寓、养老院、敬老院等养老机构进行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指老年人住在家里,在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享受社区提供的各种养老资源与服务。其中家庭养老又分为同堂式(与子女合住)、守巢式(仅老年夫妻居住)、独居式(单身老人独自居住)三种。
1.5统计处理
采用SPSS19.1软件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
2结果
2.1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社会支持比较
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社会支持状况存在显著差异(P<0.01),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独居组和机构养老总体社会支持、工具性支持和提供支持得分显著低于同堂组、守巢组、社区养老组(P<0.01);独居组情感性支持得分显著低于其他4组(P<0.01)。见表1。
2.2不同人口学特征老年人社会支持比较
女性情感性支持、提供支持及支持总分显著高于男性(P<0.05);不同年龄工具性支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提供支持得分显著下降(P<0.01);城镇老年人情感性支持和支持总分显著高于农村(P<0.01);有配偶老年人的各项社会支持显著高于无配偶(P<0.05);不同教育程度老年人情感性支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社会支持相关因素回归分析
以社会支持总分为因变量,以年龄、性别、居住地、有无配偶、受教育程度、养老模式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因子筛选的判别水平为0.05,结果发现,社会支持总分受有无配偶、年龄、性别、居住地和养老模式的影响。
3讨论
本文结果表明,养老模式中独居老人的各项社会支持状况均为最差,与徐海波等〔5〕、贺静〔9〕的研究结果一致,再次证明独居老人是老年人口中最弱势的群体,提升老年人社会支持水平,改善其生活质量应首先考虑独居老人。机构养老者的总体社会支持、工具性支持和提供支持水平也显著低于同堂组、守巢组、社区养老组,可能的原因是机构养老者离开了原有的家庭环境,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与外界接触较少,老人很少得到家人、亲友的体贴照顾,同时也失去了为家人、亲友提供帮助的机会,故其社会支持状况较差,说明家庭对于中国老年人来说是最大的支持来源。研究证实了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其生理功能发生退行性变化,导致认知功能减退,反应迟钝,行动不便等,为家人、朋友及邻居提供的帮助逐渐减少,需要由家人、朋友提供的支持反而增多〔8〕;本文发现女性老人为他人提供帮助显著多于男性,这比较符合社会实际,在中国,女性一直是家庭的主要照料者,她们步入老年后较少有机会像男性老人一样真正享受晚年时光,而是要继续承担料理家务、照顾家人、抚养孙辈等家庭责任;本文结果还提示,改善农村老人社会支持状况的关键是改善其精神状况,特别是农村留守老人无人交流、孤独寂寞,缺少精神慰藉的困境。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有配偶老年人的各项社会支持状况均显著优于无配偶者,这与谢朝辉等〔10〕、伏干〔11〕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配偶在经济支持、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老人一旦失去伴侣,其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都将受到较大影响,因此,社会及家庭应重视和关心丧偶老年人,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寻找新的伴侣,这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社会支持水平,保持和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教育程度对老年人社会支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情感性支持方面,老人接受教育越多,越重视精神和认知上的需求,为了获得情感满足和信息交流,他们会主动交往,积极参加活动,努力回归社会发挥余热,因此高学历老人感知到的情感性支持更多。研究指出,养老模式是老年人社会支持的重要影响因素,居家养老者和社区养老者的社会支持水平显著高于机构养老者〔12,13〕,守巢老人的社会支持水平显著高于独居老人〔5〕,本研究发现独居养老者和机构养老者的社会支持水平相对最低,与以上结果相符。社会支持是建立在社会网络机构上的各种社会关系对个体主观和客观的影响力〔14〕,独居老人和机构养老者与社会、亲属、朋友之间的往来相对最少,有一种脱离社会的倾向,尤其是由于身体原因行动不便,较少出门或个性孤僻不愿与人多交流、不愿参加活动的老年人,其获得的社会支持最低。
作者:唐莉 程红梅 雷彬 米拉依 胡莹 单位:成都医学院心理学院 四川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