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人性化管理策略分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图书馆人性化管理策略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图书馆人性化管理策略分析

摘要:

从阐释人性化管理理念入手,结合笔者的自身经验,总结出了几点人性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

图书馆人性化管理;管理策略

如今,人性化管理理念已经被渗透到了各个行业领域当中,在充分尊重人性与理解人性的前提下来开展相关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图书馆作为重要的知识传播载体,更加需要有人性化管理的加入,从而让每位馆员都可以产生极大的心理归属感,将图书馆的集体意识当作自己不断奋斗的目标,进而在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为广大读者带来更为优质的贴心服务。

1人性化管理理念

人性化管理理念不仅是图书馆所应当坚持的一种工作方式,同时也是要在未来长时间坚持下去的进步方向。尤其是在信息时代中,人们对于知识和智慧的需求开始变得越来越大,这也就意味着对现代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正如霍利所说:“我们的职业基本上是一种人文职业,我们的目标实质上是人。”这位图书馆管理专家间接的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图书馆的服务势必会从“书”逐渐的过渡到“人”。在这个发展节奏异常快速的今天,图书馆的服务是否能够达到读者的满意是决定其是否能够继续生存下去的重要保证。读者所需要的是贴心、自由且放松的阅读状态,并且在图书馆中可以得到较高的阅读效率。为此,现代图书管理人员要学会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将以人为本和读者第一设为自己的服务宗旨,尽可能的向每一位读者报以耐心和热心的态度,让他们可以获得比期望值更高的优质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真正价值和现实意义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

2人性化管理策略

2.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传统模式中的图书馆管理所采用的是“以物为本”的管理理念,没有对人力资源给予应有的重视,不仅不会为图书馆员工足够的成长和发展空间,同时也无法使图书馆的真正服务功能发挥出来。基于此,在日后的管理工作中,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尽可能的为员工营造出一个公平自由、快乐轻松的工作氛围,让他们的所有进步都可以得到肯定和表彰,充分的激发出每位馆员的工作热情。

2.2完善激励机制

通过建立科学化的激励机制可以让图书馆馆员的工作积极性被全面的调动起来。①图书馆管理者要经常性的去关心馆员的生活需求,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物质福利,保证他们生活不受经济困扰的同时,可以拿出更多的精力放到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中;②管理者要充分信任馆员、尊重馆员,以一颗真诚的仁爱之心来打动他们、温暖他们。让每一位馆员都可以感受到自己是工作在与一个充满爱与温暖的家庭中,从而培养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此外,管理者要帮助馆员之间建立起真挚且深厚的友谊,通过每个人的努力来达到提高图书馆凝聚力的最终目的;③管理者还要利用荣誉的力量来给馆员以精神上的激励,让这种无形的奖励成为鞭策他们更努力工作的强大驱动力,激发出馆员身上更多的工作热情与更大的创造力。

2.3尊重读者和谐化①

图书馆的馆员要充分的尊重所有读者平等获取知识信息的权利,坚决不戴有色眼镜来看人,不仅不能够将读者划分成“三、六、九等”,而且还要彻底杜绝一些缺乏尊重的行为和语言出现。用自己最真诚和热情的态度来为读者提供服务,学会换位思考的方式来体会读者所遇到的各种难处,从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间与读者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和谐关系。②馆员还要充分的保护每位师生读者的隐私权,不能够随意的将读者所借阅的文献资料以及个人的信息告知给他人。③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馆员要严格使用文明用语,切记不可向读者出言不逊,并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内容,真正做到解其燃眉和应其所需。

2.4营造环境人性化

一个和谐且良好的人性化阅读环境更加有利于读者的借阅。由于图书馆本身就是知识信息的承载,所以理应将人文精神体现在图书馆的环境建设细节之中。①应当在图书馆的周边应当多种植一些绿化带,不仅要让图书馆与周边的自然景观完美的融合到一起,同时还要让读者产生一种美观和整洁的感觉。②馆员要利用自己的服务来为广大师生读者营造一个安静且放松的阅读环境,通过读者的阅读喜好来对图书馆内部的布展进行适当的调整。③图书馆的管理者还要经常性的来到读者身边,以聊天谈心的方式来了解读者最需要的服务内容,让读者可以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余感受到图充满亲和力的服务内容,帮助他们的身心得到较好的放松。

作者:贾璐 单位:鹤壁市图书馆

[参考文献]

[1]花明.论以人为本理念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实施[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1):78~79.

[2]朱远群,曾洪武.试论高校图书馆人性化服务[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13,(1):181~184.

[3]朱芸,郑建明.关于构建高校图书馆人性化管理模式的思考[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4,(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