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公共部门主客体关系分裂人事管理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管理主客体关系分裂的表现
(一)管理主客体间责任感淡化
公共部门中的工作人员相比较社会中其他组织中的成员更具有公共性、政治性,他们往往行使着公共权力,他们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可以说责任是一种职责,甚至是一种义务。只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才会扮演好社会赋予的角色。在我国公共部门的人事管理中,公共人事管理者被赋予了一定的行政权力,他们必须利用这些权力去完成人事管理的任务并且要对相应的后果负责,这也体现了权力与责任的相对应性。然而在众多的管理活动中,人对人进行的管理是最难的,在公共部门中,每项工作的顺利完成都需要管理主体与客体的密切配合,团结一致,但是由于他们在这个组织中的角色不同,责任也就有差异。管理主体往往会将权力独揽,操控大局,凭自己的喜好做决策,仅注重行使权力而忽视了管理客体的作用发挥,并没有把管理客体在工作中的提升与发展纳入到自己的责任体系,而管理客体在层级节制的机构中长期唯命是从,在工作中听从上级安排,认为工作效果好坏都是管理主体的功劳与责任,所以二者之间的责任意识淡薄,失去了对彼此的责任感。
(二)管理主客体间的心理预期差异
在社会交往中,每一个人都会对自己行为相对方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如果达到了自己的心理预期会很满足,但如果没有达到这一期望就会影响双方日后的交往。在我国公共部门的人事管理中,这样的现象更加明显,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上的官本位意识浓厚,在现在的组织中仍有残余,管理主体处于组织中的上层往往渴望得到下属的尊重与拥护,希望下属服从指挥,为了组织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管理客体也会对组织以及管理主体有一定的心理预期,最首要的是物质上的保障,并且会将报酬的高低与组织对其工作的认可相联系。同时管理客体对组织有发展空间的预期,希望自己能够得到上级的认可并在合适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从而得到提升,最终与管理主体形成一种合作关系,而不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
(三)管理主客体间沟通不顺畅
对于组织内部来说,平日里进行最多的是管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上行沟通和下行沟通。地位的不同使人形成了所谓的上位心理与下位心理,处于领导地位的人因身在高处而具有了一种优越感,而处于被领导地位的成员会有一种自卑感。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也是这样,管理客体往往由于惧怕管理主体的地位和权势而表现失常,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导致沟通失效。同时由于组织内管理层次众多、组织机构庞大,也会导致管理主体与客体间出现了沟通效率低、沟通信息失真等沟通不顺畅的现象。
二、管理主客体关系分裂的成因分析
由于我国传统封建统治的历史悠久,“官本位”思想意识一直伴随着封建社会的演进而发展,即使到了近代时期,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土地所有制被废除,同时消灭了许多封建思想和落后文化,但“官本位”思想意识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历史文化被遗留下来,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仍存在,是我国当前公共部门的人事管理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一)“官本位”意识的产物
官本位是一种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它是一种以官价值至上、官真理至上、官利益至上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文化。官本位意识是传统封建官僚制度在观念意识上的反映,这种思想意识严重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在公共部门人事管理的过程中,无论这种意识受到管理主体还是管理客体的推崇,都会影响到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公共部门的人事管理中,受到官本位意识的影响,容易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隶属关系。
(二)传统人事管理责任的缺失
管理源于责任,管理的本质就在于在管理实践中通过责任的履行来实现组织目标,满足组织中人的发展诉求。所谓人事管理,指对组织中的人、组织中的事及其相互关系的管理。当然在众多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人是多样的,具有差异的,并且由于公共人事管理具有法制性和权威性的特征,公共人事管理的基本责任也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征。传统人事管理基本责任出现缺失的最根本原因是在管理活动中对组织中的人,尤其是作为管理客体的地位没有正视。传统管理模式下,将追求效率作为导向,围绕效率的提高来进行以事为中心的人事管理。对管理客体工作效果的评价往往依据效率的实现程度,可以说在这种工作中,人单纯被物化为提高组织效率的工具,人被视为被动的管理对象,进而推动组织决策的执行和组织资源的充分利用。在这样的用人思想指导下,公共人事管理的工作仅仅履行其第一方面的基本责任,也就是为组织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将促进人的发展这一重要责任忽视,伴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必然导致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之间关系的分裂。
(三)传统官僚体制的影响
官僚制理论来源于西方,同时也是最早在西方被广泛运用的,我国古代的官僚体制虽然历史悠久,但同西方理性官僚制依然存在着显著区别。可以说我们国家的官僚体制是在不断地探索和摸索中进行的,并且要考虑到我们国家的具体国情,所以我国传统的官僚体制固有的局限性和非理性化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传统的官僚体制给人事管理带来了以下几个问题:(1)公共组织部门之间横向沟通困难,管理主体与客体间上下级沟通不顺畅。(2)规章制度繁多,限制了管理客体的主观能动性、创造自主性的发挥。(3)组织中的权威往往来源于严格的等级制度,组织成员尤其是管理客体参与度较低,组织中民主氛围薄弱,管理客体的工作缺乏主动性,管理主体容易产生官僚主义。(4)推崇理性与非人格化容易使组织忽视成员感情,缺乏人情味,管理客体心理需求难以满足。在传统官僚体制下,人事管理主客体关系非常冷淡,在当今时期,应该做好改善工作。
(四)管理情境改变的推动
管理是具有情境性的。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管理需要面对不同的条件解决不同的问题,从而实现差异的组织目标。由于各种差异化因素的存在,导致在管理情境发生改变的前提下,组织中的各种关系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其中最复杂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因此,管理情境的改变成为当前我们公共部门人事管理主客体关系分裂的原因之一。在传统的管理情境中,深受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的影响,在工业生产领域主要表现为效率至上的福特制,而在公共人事管理中表现为我们熟知的金字塔的科层制。传统的管理情境中,公共人事管理追求效率,偏重于物而不是人,主要围绕人员的招录、调动、薪酬等具体性的工作实务而展开。在这种管理情境下,组织要使工作圆满完成,管理主体会以效率为导向设计职位,并且会安排一个具有相应素质以及知识和能力的人。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向全世界范围迈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马克思曾经说过,“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知识经济时代是不同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时期,居于主要地位的生产资料不再是土地、资本而是知识。在现代的工作社会中,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拥有一份自己喜欢且适合自己的工作往往比稳定和终身更重要,一份工作已经不再是一个谋生的手段,而成为人们生存与发展的构成要素。在这样的工作观念指导下,传统管理情境下的那种稳定的工作正在由于科技的发展,经济的进步而逐渐减少,为了适应这些变化,生产关系也必须发生改变。管理主体与客体之间需要建立伙伴关系。
作者:王金丹 单位:黑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