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媒体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新媒体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思考

【摘要】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新媒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公众的科普需求和接受科普的方式也呈现出新变化。相对而言,传统科普人才陷入新媒体环境下科普手段单调落后的窘境。本文从科普人力资源管理在新媒体环境下面临的挑战和需求入手,对应分析人力资源管理模块,探究科普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科普人力资源;创新路径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指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一种以互联网为载体,以网络技术、移动技术为手段,通过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设备终端,为公众接受和传播各类信息的新型传播媒介形态。新媒体具有超时空、数字化、小众化、平等化、互动化、移动化、个性化等特征,正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改变着公众的思维惯例和认知习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科普行业也因此面临着巨大挑战和变革。科普人力资源是科普工作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力量,新媒体对科普行业的影响,对科普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和从业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科普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势在必行。

一、新媒体环境下科普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思想观念有待转变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比较而言,不少科普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仍然停留在旧观念、旧体制、旧做法上,未能意识到人力资源是组织的第一资源,及时地将人力资源管理纳入到发展战略中,按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开发和培养,以适应当前科普工作发展的要求。

(二)管理模式有待变革

多数科普组织仍停留在人事管理阶段,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和沟通渠道,以及简单的考核、培训、人事和薪酬管理模式,没有与时俱进地变革和创新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制约了科普事业的发展。

(三)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科普事业对科普人员的从业要求越来越高,缺乏优秀科普内容的创造者、整合者,亟需熟悉大数据、云技术、移动终端等新技术的人才,欠缺具有多层次技能的人才。与此同时,传统科普人力资源管理中“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福利”的薪酬模式,未能有效激发现有人员的潜能,甚至还有一些从事科普经营的社会组织挖人才的现象,造成科普人才流失。

二、新媒体环境下科普人力资源的需求

科普信息的海量化、数字化,以及公众满足科普需求渠道的多元化、个性化,对习惯传统科普方式科普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新的需求。

(一)多层次技能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

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可以生产和传播信息,人人都是自媒体,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消费者趋于三位一体。公众获取科普信息渠道更直接、内容更广泛、形式更多样,因此科学普及工作需要更加社会化、及时化、亲民化,科普组织的重任是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有普及价值、为公众关心的内容进行有效传送,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科普人员需要突破传统思维界限,善于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主题、甄别真伪、解读核心、重新编创、信息数字化转换和传送,根据不同科学普及渠道的特点和要求而更换普及模式,根据不同人群的语言习惯和最新的表达方式而创新表达形式,实现高源的科学主题和通俗的诠释形式相融合,深入浅出地向公众分析科学知识的背景、现状、原因、规律、趋势,真正做到服务科普工作大局。

(二)创新科普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需求

随着科普组织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科普组织和外部环境的有效连接通道,也需要与时俱进地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洞察组织外部环境对科普人才的需求趋势,从转变管理模式开始,将创新融入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激励机制(即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及员工关系等五方面人力资源管理模块中,从创建具有多层次技能的科普人才队伍,到提高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真正为科普组织创新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提供有力保障。

三、新媒体环境下科普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路径

在新媒体环境下,科普人力资源管理应立足和服务科普工作大局,在继承中求创新,在创新中谋发展。

(一)管理模式:因时而变“内”应“外”合

科普组织应根据组织生存的外界环境变化,首先要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能向直线管理部门回归,组织结构由金字塔式向扁平化式转变,突出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和制度化管理。减少组织结构的指挥链和臃肿的职能部门,加强组织内外信息流通快速准确,人员之间对接更为灵活,充分发掘、发挥人力资源的能量,有利于科普人员由“专家”向“杂家”提升,为更好地实现组织内人力资源整合调配、科普内容集约化生产、科普产品多层次开发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人力资源规划:有效把控“质”“量”均衡

组织的人力资源调整与创新,通常是一把“双刃剑”,举措得当,可以为组织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举措不当,则有可能带来风险和动荡。在新媒体发展过程中,科普组织根据组织发展战略与目标要求,科学地分析组织人力资源现状,以及预测适应环境的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以形成具有立体化、均衡性和综合性的科普人才发展格局。

(三)招聘与配置:立足现实“聘”“用”协调

对于有条件的科普组织,根据事业发展需求,通过新媒体平台招聘信息,选聘与岗位匹配的优秀人才,以快速提升科普人才队伍实力。但对于多数基层科普组织而言,没有条件选聘高素质人才,应该着力用好、用足组织内现有的人才资源,充分发挥现有人才已具备的科普能力和科学素养,借助组织培养、政策倾斜、制度激励,激发现有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

(四)培训与开发:充分释放“显能”与“潜能”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多强调用好人员的已有知识,只关注人的显能开发。但在新媒体环境下,人群接受科普信息的习惯和方式差异化增大,科普内容编创数字化与和普及渠道网络化,组织内多层次人才稀缺,从外部招聘成本高,激发现有人员的创造潜能是科普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有研究成果表明,迄今为止,人类的潜能至少还有80%处在沉睡状态。对现有人员查缺补漏,“量身定制”培训方案,实现组织内培养和开发,用好显能的同时,激发潜能,提升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

(五)激励机制:“针对性”与“多元化”相结合

传统的激励机制多通过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来体现,以岗位定薪、绩效挂钩的绩效薪酬激励模式。而在新媒体环境下,人员付出大量时间与精力创造的科普信息,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呈现或评估出科普成效,因此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挫伤其工作积极性。因此,需要建立具有“针对性”和“多元化”的激励机制。在绩效管理环节,将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建立有针对性的奖励、晋升、晋级制度,提高科普人员的忠诚度和团队意识。薪酬管理环节体现“多元化”,将现行单一的薪酬激励模式转变为薪酬激励与组织效益共享模式,以吸引科普人才激发创造性;将原有的管理科普平台转变为搭建科普服务平台,以鼓励科普人才积极创新创业;引入市场运行机制,加强科普组织外合作,如跨界合作、项目合作、年薪制等,激发组织活力和人员工作激情。

(六)员工关系:“劳动”契约与“情感”契约并举

科普组织传统的人事管理是以事为中心,因事而谋,重管理轻发展、重物轻人,科普组织仅仅以劳动契约与从业人员建立员工关系。在新媒体环境下,科普信息编创内容更加复杂,数字化传送技术要求提高,工作时间延长,创造价值难以量化,增加了科普人员工作难度和强度,直接影响人员的工作状态和身心健康,简单的劳动契约式员工关系,只会拉低员工满意度,增加科普组织的离职率。需要引入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新理念——“员工与企业同步成长”,强调以人为本、因人择事,始终坚持把员工的成长和发展放在第一位,有针对性地对员工工作状态和生活进行帮扶解困,使其充分感受到科普组织的尊重、信任、责任等情感认同,从而更加高效地投入科普工作,创造更多的工作效益,实现科普组织与员工个人共同成长和发展的双赢目标。

作者:许艳 单位:江苏省科学技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