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人力资源管理双语教学策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双语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定位
鉴于人力资源管理学科本身的属性,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提高专业化水平,拓展学术视野,引领学生了解专业最新的发展趋势,适应未来的国际化环境,对于该学科采用双语教学既是顺应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同时也符合学生的利益。双语教学与普通教学不同的是,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对于两种语言转换的程度和比例,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综合看来,主要存在以下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不鼓励任何形式的语码转换,对此给予严格的控制;二是主张课堂教学中进行语码转换,并且教师要增强语码转换的意识;三是接受两种语言的同时出现,但需要在教师的支配下系统地进行。在这样三种观点的影响下,双语教学或者被认为是一种教学手段,或者被纯粹地认为是一种语言教学,抑或是两种观点的结合。事实上,双语教学在课堂中应当如何设计须要同时考虑到教学目标、教学效用、学生水平等多方面因素。与其他国家为实现种族同化、文化认同、社会稳定的需求不同,我国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培养能够适应国际化环境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这种背景下的双语教学以学科教学为主要内容,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相关的基本专业外语,应对不同的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并能够根据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因此,我国所强调的双语教学还是以用外语进行学科教育为主,这也与CLIL“内容与语言相融合学习”的基本观点十分契合,即围绕着具有真正意义的主题概念,而不是通过显性教学来迫使学生学习第二语言。在此过程中,语言和学科共同发挥作用,语言为学科学习充当媒介,同时学科内容为语言学习创造环境,最终实现学科学习和语言能力的共同发展。
2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双语教学策略
2.1语码的转换
上文在讨论双语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定位时,曾提到两种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转换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多数讨论关注的是语码转换的机制、动机或者功能,大多局限在理论层面,鲜少有探讨适用于双语课堂教学的可操作的语码转换的规律模式。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的张莲在“汉英双语教学中语码转换规律的实证研究”中,就语码转换的类型和功能、语码转换的时机、语码转换的频率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实验数据总结出双语教学可遵循的语码转换的规律。研究指出,在语码转换的三种主要类型中,即句间语码转换、句内语码转换和附加语码转换,在教师不得不进行语码转换的时候,可以遵循这样的策略———尽量使用句间语码转换,其次采取句内语码转换,而附加语码转换则是要尽量避免的。所谓“不得不进行语码转换”,一方面,教师应尽量避免一句英语之后马上将其翻译成汉语,研究显示,这种模式下的双语教学,学生总会选择听得懂的第一语言作为接收语言,而排斥听不懂的第二语言,这样则完全抹杀了双语教学的意义;但另一方面,无论是双语教学还是单语教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始终是使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因此,在学生理解出现困难的部分或是须要重点强调的部分,还是要采取以上的策略“不得不进行语码转换”。此外,徐静、佘群芝在“教学模式: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中从教学内容的结构安排角度出发,提出了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语码转化方式的分类式教学,如针对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和结论采用附加码转换+句间语码转换,公式图形采用句内语码转换,案例和习题的讲解采用句间语码转换。综合看来,语码转换或是为了解释信息,或是为了活跃课堂,或是为了实现交际或情感交流,但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信息传递的功能最为突出。因此,在对术语的解释说明,对理论的推导和剖析,和对复杂关系的梳理时可以呈现出相对高频率的语码转换,并采用句间语码转换策略,以减少理解上的障碍,由于是对已学部分的重温,可以英文诠释为主,而针对课堂的导入部分可采用沉浸式教学。
2.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双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几乎在各个学科教学领域中都被广泛地应用,在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即通过典型情境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分析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速度,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在双语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它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直观、有效地起到辅助作用,减少单纯由于语言而带来的沟通障碍,并通过情境的再现,将复杂的抽象思维转化为简化了的形象思维,最终建立批判性思维能力,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帮助学生实现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过渡。双语教学中案例应当如何选取和设计?蔡海静在“会计双语教学中情境感知案例教学应用研究”中提出了双语教学中案例甄选应当遵循的四条原则———“案例内容富有直观性”“案例应具有足够代表性或典型性”“案例涵盖的知识点应具有关联性”,以及“案例应难易适中”。当然,在选取案例的时候还应充分考虑到英语使用的难度和复杂程度,避免学生因案例本身而造成对知识上的理解困难,或者降低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2.3实践活动
事实上,人力资源是一门集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等于一体的具有较强应用性的学科,因此,除了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主要活动进行实践,从而获得反馈,加深理论理解和培养应用能力。因此,实践活动对于该门课程的教学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教学中活动的践行大多来自皮亚杰的“活动”理论,该理论基于人的认知结构发展,将知识的获得看作是一种主观积极的构建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不是对事物简单的摹本。根据皮亚杰的观点,知识的获得并不仅仅是来源于对事物的记忆,因此,教师在课堂中也不仅仅是发挥提供和传递信息的角色,而是起到促进的作用,实现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这种促进需要教师一方面通过为学生提供和创造环境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帮助其获取和建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活动实践给予学生自我发现和自我反省的机会,为以后知识的重建和合并提供基础,这也是符合认知水平发展规律的必经阶段。“培训与开发”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一项尤其适合展开这样的实践活动。遵循普遍的认知发展规律,通常在“培训与开发”的教学结束后,会为学生提供若干与该学科内容相关的话题,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每组以培训者的角色对所选话题内容向其他组学生进行展示和讲解,这其中需要学生根据课堂讲授的方法对培训进行设计和实施,培训后要求学生根据讲授的评价理论对培训进行评价,回收反馈,并于两周后形成报告提交。实践活动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在有限的条件下最大程度地为学生提供概念的实例,并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有意识的行为活动增强经验,通过自我探索积极地对概念进行同化,产生深刻的理解。因此,对于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和内容,教学过程只局限于教师的活动,并不能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认知,尤其是双语教学。因此,应当在双语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适当的情境,为学科学习和语言学习增强互动性。实行双语教学是培养外向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我国教育同世界教育接轨的需求,因此,采取有效的双语教学策略对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实现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文婧 单位:黑龙江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