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企业导师进课堂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程。但是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高校传统的理论式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企业和时展的需要。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的方向出发,提出“企业导师进课堂”模式对高校培养应用性和专业性人才的必要性,并从案例研究法和角色扮演法这两种实践型方法具体阐述,以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对未来社会工作的适应性。
关键词:企业导师;课程改革;案例教学;角色扮演
一、引言
自彼得·德鲁克在1954年出版的《管理的实践》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源”这个概念以来,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日渐显现。随着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及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老师主要传授理论知识而忽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高校教育存在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难以满足企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等问题,因此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等问题也日益严重(刘振天,2017)。由于企业是走在时代的前沿,对市场需求更敏感,更新发展的速度飞快,会导致企校对接方面存在较大的误差,因此课程体系改革更为迫切。而企业导师进课堂这种模式则可以把在企业中最棘手的问题带入课堂中,让学生明确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日后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外,也能着重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企业导师的优点也很明晰,熟悉企业的用人需求,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课堂中,企业导师能够将需要牢牢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要点传授给学生,则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让学生的综合素质跨上更进一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同学的必修课——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等特点(范丹,2013)。正是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具有这样的特点,就要求教室在授课过程应该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双方的提升,注重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高。而企业导师进课堂这种方式就是让企业优秀的管理者师走进学校中来,能够与学校当中的理论形成互补效应,取企业实践之所长,补理论应用之所短,能够推动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相互驱动发展。
二、企业导师进课堂的优势
以往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的研究,大多数是针对教学方法改革,如让老师到企业参与实际工作积累经验,培养“双师型”老师(贾文胜,梁宁森,2015)。开展企校合作,让学生进入到企业中实习,但是很多企业仅仅安排实习生从事低层次的杂活,难以接触到真正有用的核心工作要求。本文从另一个全新的角度——将企业导师引进课堂,来探讨如何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企业导师进课堂,也称为社会实践教学法。这种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解决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一方面,需要组建一个实践性较强的教师团队,对于教师层面的培养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让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师“走出去”,让教师深入到企业实体中挂职培养实践能力,积累各种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经验后再回来;另一种是将企业中较为优秀的管理者“请进来”,让他们来担任学生的实践教师,讲授学生在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这方面的内容可以更加贴合他们的工作需求。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主动地与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不仅优秀的企业家可以深入课堂为同学授课,同时也能够让同学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企业真正的需求,这样不仅有利于保证企业储备充足的人力资源,而且也为学生的就业和实践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双赢的局面。
三、企业导师进课堂的实践模式
在这种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下,企业专家与校内老师需充分交流,各取所长,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双方优势互补,及时调整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与企业需求和实践相结合,确保能够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对于企业型导师在高校授课内容应扬长避短,建立以实践活动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在此主要介绍的方法有:案例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为学生提供关于案例的基本概述和存在问题,然后让学生分析案例、诊断问题、做出决策,并通过互相探讨最终得出解决方案。企业导师的优势则是能够将企业最真实、最深刻的案例带到课堂上,打破了案例仅仅来自于书本的局限,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案例企业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可能存在的管理难题,提高独立解决企业内部实际问题的能力(谢康等,2014)。企业导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活动时,可以分为四个步骤:(1)个人学习阶段。导师将企业案例展示给大家,并对其中有问题的地方进行解读。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设身处地的考虑案例中所出现管理难题,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2)小组讨论阶段。导师通过案例的引导将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的打开,通过小组的讨论,成员们各抒己见,然后进行收集和整理,最终小组形成统一的观点和解决方案。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个人决策能力和团队沟通技巧。(3)全班交流阶段。各组同学分别将自己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展示,由导师和其他同学进行提问并解答。在此阶段,各组会产生较大分歧,要求大家共同的讨论,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4)总结归纳。企业导师和教师在归纳总结时,要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评价。教师应总结各小组在解答过程中所使用的基本理论和思维方法,而导师应当就同学们整个过程的表现是否切合企业实际,以及最终得出的结论能否解决企业实际困难进行分析并给予评价。通过这种模式,在案例教学中不仅可以最大的限度的贴近企业的真实情景,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掌握了理论知识的情况下,对案例中的管理问题进行详尽分析并解决。这样一方面强化了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又锻炼了实践能力(赖菲,2017)。这样当学生们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再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就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来解决此问题,对以后的实际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2.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模拟特定的场景,根据学生能力和兴趣爱好等差异,分别饰演不同的角色,通过对角色扮演过程的体验和交流来掌握此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田昕加,2014)。企业导师的优势就在于了解企业岗位对人才的真正要求,对于情境创设的逼真度和角色所需技能的真实性。而且这种角色扮演法具有仿真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自我认知。对于企业导师实施的角色扮演法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步骤:(1)准备阶段。此阶段,企业导师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收集资料,设计安排工作角色和工作场景。二是决定参与角色扮演的学生分别需要演什么角色,指导学生熟悉该角色的概况使其明晰任务。三是根据情景布置场地和撰写模拟计划书。学生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领会任务,明确各个角色人物之间的关系。(2)实施阶段。首先企业导师要求同学们尽可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明确工作的严谨性。随后,导师还要观察同学们模拟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纠正,确保整个活动按照正确的方向进行。并要求同学们做好记录,对自己和他人在活动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进行记录。(3)总结阶段。评价主要分为三个方面来,首先是对角色扮演者进行评价,包括自己对自己的工作的认识,觉得存在哪些不足需要弥补。然后观察者的评价,包括自己的心得体会,以及对扮演者的行为表现进行点评,进行总结,说明自己在实际情况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等等。最后是由企业导师进行点评,对整个流程进行评价打分,导师的总结评价侧重于同学在角色扮演中的情况以及活动总体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要把模拟工作与现实情况联系起来阐述工作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强化学生整体活动体验感,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技巧。
四、结束语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而在本文中所提出的“企业导师进课堂”的教育模式可以将高校教育和企业工作紧紧地连为一体。通过企业导师将企业最真实的案例和工作情境引入到高校课堂中去,不仅仅可以让学生们在学习中就可以感受到企业的氛围,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加努力弥补自身理论和技能的不足之处,而且可以让企业导师通过高校的视角去解决企业方面的问题,这不失为一举两得的好方法(杨成明,2018)。“企业导师进课堂”的这种实训模式进一步加深了校企合作,使得高校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企业时对接会更加顺畅,也为企业人力资源的储备提供了平台。这种模式不仅仅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意义,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意义。另外,这种企业导师进课堂的方式未来可以拓展到其他方面,比如“高校教师走出去”,让高校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一两年,掌握了实践应用技术之后,再回到课堂上教学,这样传授的知识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基于此,本文认为,企业导师进课堂的方式不仅能提高高校课程改革的有效性,也能够更好地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秀学生,同时也为未来课程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模式。
参考文献:
[1]范丹.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3
[2]刘振天.高校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切忌重“课”轻“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7
[3]贾文胜,梁宁森.基于校企共同体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5
[4]谢康,谢玉华,朱迎.基于MBA教学对象实证研究的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以人力资源教学模块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14
[5]赖菲.案例教学法在物流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发展研究,2017
[6]杨成明.企业高技能人才向职业教育教师的转换:现实挑战与实现机制——基于美国经验的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8
作者:刘文兴 刘旭东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