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机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激励机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激励机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

摘要: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离不开薪酬激励、股权激励等有效的激励机制。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激励机制的相关理论,讨论在现代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体制体系的重要性,并提出关于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激励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激励;功能

激励的概念首先是心理学的范畴。激励的概念逐渐被引入到管理当中,这是和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前进不可分割的。换言之,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例如,个人的角度,即从个人动机出发进行激励制度,根据个人活动的期望值和标准度来进行考虑。那么在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要想更好的发展,其客观需要最重要的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的激励机制。随着改革的深入和裁判员的开放,国家的改革中国有企业深化改革,首先,国有企业进入上市公司,可以说是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国有企业在证券市场上的资产,为企业的发展筹集了更多的资金。此外,一些国有企业在业务流程中面临着国有企业倒闭的风险,这对企业的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困难。为了挽救这场危机,需要在上游和下游的业务扩展中,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小优势。将不良资产转变为优秀企业。目前,除了资源优化和能源,最受欢迎的是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激励机制概况与陈述

(一)激励和激励理论

动机一词首先是在拉丁文中出现的,它是指一个人想要实现目标的渴望度。而激励机制已经成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它包含激励、行为激励和激励形成,有效地规范了员工的行为,充分发挥了员工的潜能,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这种形式中,激励可分为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外部激励形式和内部激励形式等等。激励理论的主要两大方面是:期望理论和需求层次理论。其中需求层次理论从生理方面层次分为了五个部分。分别是: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再到高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需求层次理论说的是人的需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慢过程,而个人的需求则可以是组合形式的。它包含着各式各样的需求,并在个人行为中承担着决定性质的重要作用。为更好地运用激励机制,其前提就是个人需求,它也被称为是主导需求。在实际的情况中,个人需求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必要的时刻,要选择合适的激励方法。期望理论是由VictorFromm提出的。这个理论中叙述到“人类的期望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过个人的努力得到他人激励,进而满足个人的需求,来达到个人的绩效。这个过程是漫长而系统的,需要通过努力才能实现这个目标。所以,要想激励职员工作的主动性和平稳性,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激励鼓励机制,才可以实现。

(二)创建激励机制的基础

要想创建一定的激励机制,一定要按照相应的规则来进行。第一就是,要保证激励手段不是单一的。建立各式各样的激励方法和体系,要包括精神动机和物质动机,这两个方面是不可缺少的。这两种方式都有其各自的作用。例如:精神激励保证职员在精神和心理上是满足的,让他们在内心能够肯定自己的作为。物质动机是保证职员生活质量的条件,这种激励方式或许要更好于精神激励。其次,是时间上的区分,即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在机制上,我们有以下几点:我们不仅采取短期激励措施,使员工能够及时获得回报和奖励,而且还需要从企业内部获得回报和奖励。发展与长期效益。激励周期应相互匹配。企业应帮助员工计划他们的职业生涯并设置长期发展目标,这也有利于本组织的稳定与发展。第三,建立系统激励机制。为了保证设备的平稳运行,企业必须从制度的观点出发,为企业激励机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建立良好的、有系统的激励机制。第四,坚持公平原则。为了建立激励机制,我们应该坚持公平,只有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才能建立公平、积极的工作环境,才能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

(三)股权激励

在东部沿海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过程中,作为企业的经营者,老板可以获得120万的月工资,特别是在深圳、东莞等地区。但当时,中国其他地区,特别是在中国北部和西北地区,企业老板每年赚10000元。这两个世界是不同的。为了弥补这一差距,国家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或者进行股份制改造,从开始到这一时期内进行股份制改造,弥补差距。但是,作为企业的负责人,他们中的一些人持有企业的股份。其他人却没有股份。为了充分调动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国家开始实行企业经营者年薪制。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国有企业盈利后应该做些什么?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有企业是否需要向国家支付利润?企业在不向国家支付利润的情况下,可以挣多少钱,用这笔钱经营的企业的质量完全取决于企业本身。国家不负责它自己的利润和损失。后来发现,这不能解决企业发展的问题,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之后国家开始考虑国有企业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向国家支付利润。股权激励使企业的管理者可以从中受益,另一个是使企业健康发展,三是留住优秀的人才使企业结构合理化和发展。在人才结构完成后,企业可以在管理、科研等环节实现最佳发展。

二、激励机制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一)利于提升人才的吸引力

要想引进稳定的人才资源,提升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水平,需要建立科学合适的激励机制。当前市场上,企业之间的竞争呈现出多样化模式,要想在企业竞争中突出,必须具备较高层次的管理层和人才。员工的物质和精神力量可以提高员工的士气,进而带动员工的积极性。例如,很多公司企业开发并采用了股权激励程序。以华为例。根据华为2015年年度报告,近8万人参加了员工持股计划,占公司总数的45%。它已成为员工努力工作、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同样,阿里善于激励员工。虽然,在2009年时,发生了金融海啸,但是阿里也没有停止工作。相反,他增加了工作,增加了工资。他组织的部门也更加稳定、团结,最后共同渡过难关。

(二)有利于提高雇员的业绩

在激励机制下,员工“工作激励”更充分,有利于员工绩效的提高,绩效是个人或团队的突出程度,是员工贡献的直接表现,能有效地衡量员工的价值。根据员工的绩效、物质奖励和罚款可以使员工更加努力工作。例如,丰田公司成立了一个合理化建议奖,员工为公司提出建议,他将获得一个巨大的奖励,不管它是否通过。这也是为了激励员工“能力”调整和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三)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

公司企业管理的核心逐渐向人力资源方向靠拢。这主要是因为很多方面都发生了改变,例如:企业管理模式等。人力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而强有力的激励机制是企业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经济的重要途径。要想为企业带来效益,很关键的一步就是要激发员工的个人优势和潜能,该激励体制要涉及到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从生产到管理,再到技术的研发以及营销服务等,每一步都不可缺少。

(四)增强企业的核心凝聚力

为了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营造和谐和积极上进的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个人鼓励机制,这样能够实现整个企业的核心价值,带来更多经济收入。而且,这是一个双方都会受益的举措。从企业内部的角度考虑,这样做能够使内部一直保持着一个相互竞争的氛围,优胜劣汰,能够留下来的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能够挣钱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也会增强。

三、善全现代企业激励机制的策略

现代企业激励机制存在着单一的激励手段、浅层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的制定、小物质激励等诸多问题。激励手段针对性弱等。

(一)多样化的激励措施

采用合适的举措,来激励员工。注重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弹性福利和薪酬制度、股权激励、目标激励和培训激励是有效的激励机制。竞争薪酬水平是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满足员工基本要求的基础。还要为员工提供同等福利。此外,股权激励和目标激励也是当前企业广泛使用的手段。股权激励是一种创新的激励方法,可以限制企业和员工的利益,在现代企业中更为普遍。是为实现员工个人目标和企业发展目标的成功和可操作性而设定的目标,但应注意的是目标的设定为0。就这样尽可能具体使用。除此之外,可以多开展一些培训活动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二)激励制度的完善

进一步完善制度规划,也是更进激励体制的重要举措。激励体制应该更加多种多样,这与企业的管理体制的水平也是相关的。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单一的激励机制不能再适应企业的发展。为了保持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应密切关注市场的变化,采取更灵活的手段和形式激励员工。(三)完美的考绩制度除此之外,完好的评价体系和评价程序都是创建的科学依据。我们应当帮助职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花销,增加资金储备。这样使员工更好地了解自己,让其自己能够鼓励自己。而且,要想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发展,必须建立完好的绩效考核体系。用个人的绩效来决定个人的价值,从而作为激励的手段。

结束语

总而言之,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部分之一就是激励体制,建立合理的激励体制,能够保证公司企业的工作活力。建立多种多样的激励体制,包括,时间激励体制等等,建立系统并且公平的原则,充分发挥员工个人优势,这样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的实力,也会使员工的工作效率得以提高。为了避免或者应对出现类似的问题,要积极调整激励模式,完善激励机制,尽最大可能地让员工展现自己,达到员工个人的自我期望。这样才能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蓉,张晓波.激励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中小企业,2019,(07):161-162.

[2]谢笛.激励机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9,(06):20-21.

[3]马婕,郑茗.论激励机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9,(11):56-58.

[4]樊腾飞.薪酬激励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与对策研究[J].河北企业,2019,(06):131-132.

[5]干政琳.创业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股权激励的重要性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03):69-70.

作者:邓玉莹 单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