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才管理能力培养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人才管理能力培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职人才管理能力培养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评价个人能力的重要指标,专业技能水平无疑是高职学生想要胜任本职工作所不可缺少的一项能力。然而,由于企业需要既有专业技能又有管理意识和能力的一线人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注重人才管理能力培养

关键词:

一线人员;管理能力;主观能动性;高职院校

课题项目:

院级一般课题,项目名称:基于发展理念的高职学生企业管理能力培养研究,项目序号:2015079。

一、概述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很多惊人的成果,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质的飞跃。各类企业不断地出现在大众眼前,展现着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力。然而,伴随着经济过快发展而来的,还有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资源浪费,以及市场环境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企业发展所面临的窘境。如今,宏观经济发展速度已经逐渐趋缓,出口、投资、消费等领域均受到一定的影响,很多行业都开始萎缩。对于企业来说,想要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除了需要抓住外部机遇以外,更需要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内部工作方面做出积极变革。正因如此,“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企业间的热门话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由众多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例如:创新技术、人才、企业文化等等。其中,“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推动者,更是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企业想要进行有效的转型升级,就需要各层次人才的支持,尤其需要重视发挥一线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二、一线人员能力构成情况

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心。作为评价个人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专业技能无疑是高职学生想要胜任本职工作所不可缺少的一项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曾经明确指出:“2010年至2020年,要着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可以看出,国家对提高学生专业胜任能力的重视程度正逐渐加深,这就要求各高职高专院校把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作为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都和市场需求密切相关,培养出来的人才主要活跃于企业的基层岗位。此类岗位对员工的应用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在“服务社会,满足企业一线需求”这一目标的引领之下,为响应政府号召,各大高职院校把学生教育的重心放在了“技能培养”之上,力求让学生在岗位认知、基础操作训练方面达到新的突破,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快速适应相应岗位。

2.企业所需一线人才的类型。一线员工是企业生产的主力军,直接为企业创造财富。其专业能力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企业所输出的产品的质量和效率,从而间接地决定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想要提高经济效益,首先需要其一线员工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来促进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升。其次,对企业而言,只在员工的专业技能方面追求卓越是不够的。想要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还需要其员工掌握一定的管理能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一个企业,在运作过程中,由于管理层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战略决策、内部管理上,他们对于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存在的细节问题的了解远不如一线员工,无法及时地就解决细节问题给予指导性意见。这个时候就需要一线员工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及时组织力量去发现并提供解决方案。另外,管理者的决策也必须符合一线生产的实际情况,倾听一线的声音。一线员工与产品和客户有着直接的接触,握有大量的一手资料。企业需要把一线员工搜集到的信息及其对现场工作的判断作为管理层决策的依据之一。作为信息的提供方,一线员工如果仅仅凭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做出判断,来为管理者提供生产管理建议的话,很可能会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走更多“弯路”,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反之,倘若一线员工自身已懂得一定的管理知识,便能在自发提高团队凝聚力和生产效率的同时,从管理角度出发,就基层问题为管理层提供建议,缩短管理者的决策时间。此外,掌握一定的管理能力,特别是自我管理能力,也有利于一线员工更好地发挥其工作执行力。

3.存在的问题。就目前而言,为了响应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号召,避免人才培养和企业实际需求脱节这一情况的出现,高职院校把教育重心放在实践教学之上,强化学生专业技能,使他们在进入企业之后能以最快的速度适应一线岗位。企业需要的是富有工作热情和专业素养的综合性人才。对于企业而言,仅仅具备高水平专业素养的人才,能解燃眉之急,在短时间内可以填补一线岗位缺口,提高生产能力,却不能从根本上使一线员工在企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更积极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专业水平高,但其他综合能力不强的员工,就像一台机器,需要他人输入指令之后才会完成其手头工作。在这样的机械化的工作状态下,一线员工的注意力只放在自己手头的工作之上,缺乏和其他员工一起协作共事的能力,这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同时,不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的一线人员,很难及时发现企业在一线生产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即使发现问题,也未必能提出专业性的建议,从而造成企业在解决问题方面相对滞后。由此可见,一线人才的供需双方,对于人才能力的要求方面存在出入。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类型还不能很好地迎合企业的需求。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对策

高职院校在日常教育过程中重视专业技能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在进入职场后缩短工作适应期,从而缩减企业的生产成本。因此,加强专业技能教育仍会是今后高职院校工作的重点。不过,倘若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教育仅仅停留在专业技能的培养之上,那么,就远远不能满足当今市场的需求。高职学生毕业后,大多进入企业一线工作。对于企业来说,这些一线人员是直接的生产者,他们对企业产品及提供的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最了解,有机会为企业提供最真实的资料。作为优秀的一线员工,除了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之外,还需要具备相应的管理能力,包括管理工作现场的能力,以及管理自身行为的能力。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短时间内找出生产过程中的不足,并及时把问题反馈给上级。通过这种方式帮助企业减少因延误时机而造成的损失,提高生产效益。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不能重技能而轻管理。在大力开展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也需要重视学生自身的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里的管理能力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企业管理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首先,加强理论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企业管理能力。高职院校在组织编写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对于每个专业都可以设置相应的企业管理方面的课程。根据专业对口企业的特征,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企业管理能力。在专业化分工的大背景下,学生就业之后,可以将所学管理经验融入一线生产之中,进而提高自身组织协调的能力和合作能力。同时,如果具备基本的管理能力,一线员工便能够主动发现生产过程中组织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为决策者献计献策,避免资源浪费。其次,重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入职后的工作执行能力和效率。高职院校应从学生的日常管理入手,严格根据各项规章制度来规范学生行为,锻炼其自我约束能力,借此提高学生对于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的服从性。而对于制度的“服从性”一旦养成,就能够使一线人才在职场上自觉服从上级管理,按要求工作,提高工作执行能力。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开展专项活动,以此来训练学生合理安排课余时间的能力,使其有效地享受学习和娱乐的时光。同时,也需要让学生学会在最短时间内区分轻重缓急,有条理地进行各种活动,以便其在今后工作中分清主次,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许家琪 单位: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卡茨.高效管理者的三大技能[J].哈佛商业评论,2005(7):118-130.

[2]欧阳河.职业教育基本问题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04).

[3]皮洪琴.论高职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J].职教论坛,2010(36).

[4]张海丽.浅议如何强化企业一线员工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2(14):93-93.

[5]赵志群,王炜波.德国职业教育设计导向的教育思想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2):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