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人才培养现状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人才培养现状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人才培养现状思考

摘要:高职院校在对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从专业化的角度出发,合理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制定。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期间,机械制造自动化是非常重要的专业,但由于教学模式滞后、校企合作不密切等因素的干扰,导致人才培养水平一直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因此,为了能向社会输送更多技能型人才,应该加强对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创新,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关键词:职业教育;机械制造;自动化;人才培养;现状

在社会经济发展期间,机械制造业发挥的作用很大。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再加上行业的飞速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输送的关键基地,一定要加大重视,积极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对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更新,并结合行业需求,科学调整培养计划,保证人才培养能更加有针对性。

1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进入了21世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各个学校都在新校区建设、招生规模、专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矛盾,最突出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的效果与企业的需求存在严重的偏离,如不进行调整,这种偏离会越来越严重,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尚待解决:用学科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来培养技能型人才。课堂教学采用的仍然是传统模式,以“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为理论核心,重视教师对学生的管教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强调系统的知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理念没有以“工学结合”为主线;专业课结构不够合理,课程之间的连续性和贯穿性不够,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教学相分离,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学过程与工厂生产的实际过程联系不紧,学生缺少实际生产的任务指引,无法真正了解到工厂生产的全过程,不利于学生毕业后适应企业生产岗位能力的提高。“知识为本位”是我国职业院校一直所遵循的职业教育方针,但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发生变化,该方针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也在逐渐降低。现阶段,“职业能力本位”已取代“知识为本位”,并且突出了“以就业为导向”这一基本人才培养原则。这对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帮助。

2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现阶段,在对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人才培养过程中,虽然校企合作越来越密切,加大了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然而,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致使在对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了很多的问题,影响了人才培养有效性。

2.1对行业发展现状了解不透彻

结合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来看,与企业实际工作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学生的实践能力偏低。在实际人才培养期间,对基础知识的教学较为重视,经常依照教学的重难点来对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进行提升,将学生综合能力提高作为今后工作的关键技能,致使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无法与岗位需求相适应。并且,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数字化制造已经成为行业新的技术发展形势,所以高职院校必须主动转变教学理念和方法,强化对学生前沿技术能力的培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然而,因为对行业发展现状以及趋势了解不透彻,最终导致现有教学体系与实际岗位需求相脱节,人才培养的滞后性很强。

2.2校企合作不深入

在对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校企合作模式的利用,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让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以便人才培养工作能够得到深入推进,促进学生整体素养和水平的提高。然而,企业在与学校合作过程中,整体的参与度相对较低。通常情况下,企业在经营阶段,大多是以盈利作为主要目的,而在参与课程的开发以及人才培养方面,企业则常常处于被动的状态。并且,对于企业而言,为了能够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一般比较关注自身的生产,尽可能节约成本投入,从而在校企合作中,经常打着校企合作的口号,采用低薪来对大学生进行聘用,让学生干一些苦活累活,无法真正从员工可持续发展的层面考量,科学地对人才进行培养,致使人才培养的效果和质量大大降低。

2.3人才技能经验匮乏

在对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人才培养期间,应该将提升学生专业性作为主要目标,帮助学生掌握更多地知识和技能,从而向社会输送大量应用型人才。但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通常会将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放在首要位置,忽视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因此,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新时期下,教师应该强化对学生的道德建设,侧重对学生不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保证学生在今后进入工作岗位后,不会出现因为岗位意识薄弱而跳槽的现象,让学生在工作中积累更多经验,进而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4忽视非智力因素作用

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专业范围内的知识与技能,并能够将这些知识与技能熟练应用于工作实际,这是国家与社会赋予它的使命。知识与技能学习更多依靠学习者的智力,教育者会本能地将目光投向能够影响学生智力因素的方面,并针对不足之处做出改进。但人的成长与发展并不完全依赖于智力,包括心理和情绪在内的众多非智力因素也会对个体成长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当然,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在巨大利益诱惑面前,人们会本能地将注意力放在那些能够有助于自身短期内获得回报的因素上,并且随着“成功”经验的逐渐积累,那些内在型影响因素会逐渐被忽视掉。但职业教育毕竟不同于个体自我反省,它肩负着育人的责任,若不具备思想道德教育能力,即便培养出再多有实力的技能型人才,也不会被企业所看重。

3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人才培养对策分析

面对现阶段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人才培养期间存在的各类问题,为了能有效解决,提升人才培养有效性,高职院校应该加强重视,从多个角度分析和考量,深入分析教学现状,精准掌握行业机械制造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有侧重点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保证学生专业能力和水平在整体提升的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也顺利开展。

3.1结合行业发展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能提升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人才培养效果,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期间,需要对现代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充分了解,侧重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现阶段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岗位结构,科学对人才培养形式进行利用,强化学生的专业性。同时,不断对教学体系进行完善,能将培养学生岗位技能作为基础,在帮助学生数量掌握基础知识以及实践技能的前提下,加大对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力度,构建能满足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结合目前企业以及国家相关政策可以看出,机械制造业人才必须具备综合能力,包括数控编程模具设计等。因而,教师在进行课程设置期间,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将专业特征充分凸显出来,进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

3.2优化课程体系

确定人才培养体系后,我们还需要针对当前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与不合理之处进行调整及进一步优化。

(1)围绕职业岗位技能强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应将教育目标设定为向相关领域输送高技能型与创新应用型人才,教学结构及其内容要具有鲜明实践性和应用性,理论内部不可过于丰富,满足使用需求即可,要具有现实意义。当然,人文精神培养与健康人格塑造也是该专业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这将有助于学生在习得并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2)课程体系建设要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对于职业院校来说,课程改革是课程体系建设及优化的核心部分,专业教育要将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为目的,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去分析职业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能力要求的匹配度。最理想的状态是,完全依照现阶段行业要求和职业技能应用要求去培养创新型人才,完全依照当前行业应用内容来设置课程内容与构建某块,同时还要有能力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结合国家要求,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应将建立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职业能力本位”,或模具设计与制造“职业能力本位”等,作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

(3)强化实践教学课程建设。理论是实践基础,也是技能或技术应用及进一步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必然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职业教育自身所具有的特殊属性和使命决定了其必须突出实践应用的重要性,并将实践应用始终置于主要地位。在强化实践教学课程建设过程中,应不断丰富实践内容,合理扩充实践维度,增加学时,丰富“实践”类型,比如实验、实训、实习。同时,要有计划和目的的来增强课程内容的通用性,使学生具备岗位群内的岗位内容转换能力。

3.3校企协作开发教学项目

在对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人才培养过程中,最为主要的就是要让企业能够参与其中,与学校联合,共同培养人才。所以,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过程中,应该建立健全的校企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为人才的培养提供更为广阔且更加真实的平台。并且,校企合作的实施,应该与企业现代化发展步伐相一致,深入探索具有较强工程实践特色的机械制造类教学设计工作,保证数字化以及自动化设计需求能得到满足。同时,加大新实验项目的开发力度,将教学重点放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等方面,保证学生在今后工作中,能快速适应岗位工作。此外,对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深化,科学对实践性教学项目进行制定,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参与实践学习的空间,进而为企业生产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

3.4强化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高职院校在对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人才培养期间,应该依托于当前教学现状,强化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优化,确保可以提高学生的素养和水平,进而向企业输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1)强化对“双师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从宏观的层面分析,要想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必须有高水平且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作为支撑。因此,针对高职院校而言,应该强化对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加强对专业理论体系的构建,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对实践教学活动加以开展。在实践教学期间,如果学生遇到困难,教师要适当对学生进行指导,保证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提升。同时,积极应用引进和培养相融合的教学方式,不断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优化。此外,结合当前教学体系,科学对教师培养计划进行制定,借助激励等方式,鼓励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中顶岗实习。当然,行业精英也应该参与人才培养中,让企业指导参与到基础理论课以及校外实习环节的教学中,建立“双师型”教学模式,确保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整体增强。

(2)合理应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的当下,高职院校在对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应该积极做出改变,保证学生的复杂零件图设计能力能够全面增强,能学会手工编制CNC程序。为确保这一目标能高效实现,在实际教学期间,可以强化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利用,让学生利用CAD/CAM软件,科学建立零件三维模型,自主对数控加工文件进行编写,在与指导教师交流期间,能熟练地使用专业术语。此外,针对企业而言,要尽可能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平台,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接触企业业务,以便学生能通过实训,明确企业的具体经营情况,熟知企业各项业务流程,从而促进学生操作水平的提高,进而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4结语

综合而言,在教育改革进程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在对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强化对培养方法的创新,加大对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有效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同时,针对当前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人才培养阶段存在的不足,高职院校也要高度重视,深入分析,并在结合行业需求的基础上,科学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调整,保证人才培养能与行业发展相一致。

作者:张玉德 单位:枣庄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