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视觉传达设计跨界复合型人才培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新文科教育理念与当下的新技术环境和媒介化社会相适应,对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学科教学知识体系更新的同时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文章通过对“教师团队—课程群”“翻转课堂—资源包”和“学习小组—工作坊”这三个教学模型的阐释,针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一种跨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性路径,目的在于升级专业导向下的学生知识体系和素质结构,形成内涵与实践能力共建的专业生态。
关键词:新文科;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
智能时代的新媒介与技术发展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机遇,专业领域已经从传统的平面设计走向涵盖品牌、包装、动画、界面、交互设计、信息可视化、数字媒体设计等更能体现新时期设计需求的多元化领域。同时,设计行业自身的发展也要求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重构,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应进一步升级。新时期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致力于培养学生形成完整的设计人格,在教学设计和课程改革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思想深度,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艺术素养与媒介素养的全面培育。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倡导新文科教育理念,文科各领域都面临着西方学术体系的中国化转型挑战,“新文科”注重通过分析中国现象和中国经验,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体系,打破以往分而治之的学科区隔,追求学科融合创新,特别是跨学科视角的研究。新文科倡导“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建设实践,必须着力探索一条兼顾文化自信和时代要求”的教育之路[1],在这一理念的支撑下,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跨界学习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亟须革新。在具体课程改革过程中,更新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融合艺术学理论、创意设计规律、传播学理论、新媒介及技术科学、数据分析、智能营销等领域的内容。而培养跨界复合型人才还必须在教学中融入纵深思考,在教育中设计展现时代前行轨迹中艺术主题与商业主题的变化。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设可以通过三个教学模型来不断完善,分别是“教师团队—课程群”“翻转课堂—资源包”和“学习小组—工作坊”,以形成专业导向下的学生知识体系和素质结构,实现养成式的人才培养和内涵与实践能力共建的专业生态。
一、“教师团队—课程群”教学模型对教学资源的合理化配置
学科知识体系的重建要充分调动专业平台中的各种因素,最重要的是要提升教师团队的教学质量,挖掘教学潜力,这就需要对教师团队与教学任务的安排进行合理化配置。教师以教研室为单位形成教学团队,在凝练专业方向的同时整合艺术设计专业同期的理论与实践类课程,以学期为单位或是连续几门课程形成一个时间段,建设课程群。课程群在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作业安排等方面又可以形成一个项目,实现较为完整的教学内容与实践内容的闭环。这样既可以在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交流与讨论氛围,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又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整体的学习与实践能力,为改进教学效果提供交流平台。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理论课的学习始终离不开与设计实践的相结合。因此探索加强与任课教师之间的沟通,打通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理论与设计实践的应用,可以降低遗忘曲线并提升教学效果。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课程之间存在交叉,但教师之间的沟通相对零散不成体系,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式的艺术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越来越复杂的教学内容,无法跟上新时期技术与媒介环境的变化,不利于学科发展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行教师团队和课程群建设的改革就可以使课程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加强教师之间的系统合作,例如在前后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设计、作业任务布置的整体相关性等方面进行合作,争取实现课程内容的上下衔接,组织学生完成高质量的学期阶段性设计作品。在每学期课程展开之前,同期几门课程的教师之间应就课程的展开进度、学习深度、探索的重点难点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以保证学习内容的系统化和科学化。艺术设计类课程内容之间存在交叉关系,理论课程(如大众传播学和广告学)提供整体性的线索和理论内容,设计实践类课程(如包装设计、分镜头设计等)突出具体设计的构思过程。教师在给学生设置作业任务时各有侧重,理论课程的主题设置应突出整体性和理论导向性,而设计实践类课程应突出具体性和创意性。学生的探索过程可以相得益彰,互相补充和参考借鉴。
二、“翻转课堂—资源包”教学模型的教学方法改革
新媒体时代在线教育和学习资源的易获取性使课程内容可以“异步传授”“不受课堂时间的限制”[2],而翻转课堂教学法的使用能够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在各个设计环节中投入更深的理性思考。使用网络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还须建立有效的教学反馈,而翻转课堂的方式为学生的知识内化过程建立了有效的督促机制。教师精心选择和设置的课程资源包可以体现在线教学的新趋势,也给学生的课下自主学习带来便利。教学资源包的内容要体现对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课堂以深度内容讲解为主,课下自主学习的资源以案例分析为主。结合学生所在学年及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翻转课堂的时长,鼓励学生总结提炼所学内容,并灵活运用理论分析案例,在翻转课堂的实际操作中提升沟通和表达的能力,这也正是习惯了课堂讲授—被动吸收教学模式的中国学生所急需提高的能力。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当代教学模式创新的热点,它“为教师提供了一种创造辅助性学习环境的可能性,以督促学生更好地学习所需的知识和教师推荐的内容”[3]。以往课堂知识传授和课后知识内化的传统教学模式被革新,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在课前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教师及同学的帮助下完成。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实践性课程都具有一定程度的翻转课堂性质。而理论基础类课程的翻转课堂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学生在学习时发挥的思维能动性被赋予了一种更加开放的姿态,学生既是设计者也是阐释者,既是表演者也是观看者。以“广告学”课程的“翻转课堂—资源包”模型为例,学生在预定课程开始前一周的常规授课上获得相关任务的布置及教师提供的线上辅助教学资源,教师需合理预计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在之后的翻转课堂上,前三分之一的时间由教师进行内容概述,抛砖引玉引入重点内容及讨论关键议题。在后三分之二的时间里,学生进行作业的讲述,逐步阐发自己完成任务的过程与收获的心得理解。教师在带领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既可以作为聆听者提出有关任务的问题,又可以作为任务的参与者协作解决问题。在此期间,师生之间讨论相关主题,这种积极的反馈可以使学生理解的知识点在思想的碰撞中进一步打磨并形成更新的理解。这一互动模式在带领学生吸收新鲜的前沿广告形态及案例阐释的过程中体现出较好的效果。
三、“学习小组—工作坊”制度构建了问题导向的教学氛围
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感性气质决定了教师在理论素养和思想内涵建设的过程中要尤其避免使课程走向纯粹理性化的讲授。在理论类课程的教学中,以项目或问题研究为导向,形成具有团队意识的教学氛围,同时辅以工作坊为单位组织学习小组和创意小组,在理论学习的氛围中融入设计构思,引导学生尝试着对概念或理念进行视觉化表达。这种训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具体广告或设计作品的要求,深化创意内涵,模拟行业实践进行团队实践创作。例如“大众传播学”教学中针对新媒体时代“信息环境的环境化”问题,教师在课前准备了与主题相关的教学资源分享至工作坊网络平台中,让学生通过现有资源结合网络其他资源自主研究总结这一现象的理论内涵,并结合自身的理解扩展至现象经验的分析,提炼出当代人在媒体环境中的生活体验。这期间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绝对伏特加”、美妆类APP产品等多种广告创意案例,分析这一理论在艺术设计思维方面的体现,提炼出极具新媒体时代精神的创意诉求,将理论的理解与设计构思相结合。这个过程中,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更是将设计领域相关的理论内化为对生活现象的观察,最终为形成设计思维奠定基础。工作坊在教师的带领下还可以组织创意赏析、设计评鉴与前沿课题分析等活动,利用角色扮演模拟行业运行,增强理论内容学习过程中的实践参与性。通过这些活动在大学期间的贯穿,配合教学资源配置和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形成一种专业能力与思想内涵逐渐提升的养成式教学氛围,使教学活动更加立体,强化学生积极的学习体验。2020年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彰显了电子媒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各学科领域从自己的视角更加关注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重塑功能。视觉传达设计是与电子媒介与视觉传播关系极其紧密的专业,对社会生活与文化领域的介入同样愈加凸显。当下复杂媒体环境中的多种视觉传播形态如广告设计、交互设计、动画、短视频以及不断涌现的新媒体图像和视觉装置,使视觉传达设计的专业和学科研究已经迈向更具整体性和包容性的视觉传播和艺术传播的宏大领域。未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随着时展的动态变化,在整合新技术、新媒介等时代创新前沿要素的同时,还要在创意理念上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创作中体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用创新的理念讲好体现时代精神的中国故事。同时,多元化多层次的创意表现能力必然对个体的知识储备和技术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跨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是艺术设计领域未来发展的趋势。
作者:郑伟 单位:黑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