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摘要]基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和要求,首先分析了地方高校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然后结合黄淮学院制药工程专业的新工科建设实际,从专业布局调整、培养方案优化、办学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转变、评价机制完善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思路。

[关键词]新工科;地方高校;制药工程;工程教育;培养体系改革

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新经济背景下的跨行业、跨领域的新业态层出不穷,全球正处于深刻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进程中[1]。为了在这场国际竞争中获得并保持优势,国家实施了“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发展战略。“大业欲成,人才为重”,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为了主动响应新经济、新业态的快速发展对新型应用型工科人才的迫切需求,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于是,“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正式拉开了全国范围以“新工科”建设为主题的高等教育工程教育改革的帷幕。地方高校的制药工程作为新兴专业,由于其重要的“地方属性”,其基于新工科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必须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技术需求开展深入研究、探讨和实践[2]。本文从地方高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工程人才培养现状入手,以新工科建设理念为指引,以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为切入点,结合黄淮学院制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实际,从专业培养方向调整、培养方案优化、办学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转变、评价机制完善等方面提出适应“新工科”要求的地方高校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之路。

1地方高校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虽然规模庞大的工程教育曾为我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新经济、新业态的出现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我国工程教育的培养质量与产业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偏差,尤其是地方高校制药工程专业在“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3]等方面还缺乏清醒认识和明确定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1办学定位不明确、办学特色不明显、专业同质化严重

很多地方高校的制药工程专业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方向上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存在着认识偏差,常常陷入到底是进行科学教育还是开展工程教育抑或是实施技术教育的迷茫中,这种摇摆不定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制药工程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进程,进而影响着其专业设置动态调整灵敏度的提升[2,4]。另外,部分地方高校的制药工程专业没有完全理解和充分认识到自身“地方性”的内涵,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不能充分考虑区域产业结构及人才市场的需求,而是盲目追随全国性综合性大学,无法凝聚和体现自身特色和优势,从而导致同一专业不同学校培养出的学生趋于同质化。

1.2教师缺乏工程背景,教学方法单一

“制药工程人才引进困难,现有教学能力普遍较弱”已成为当前制药工科教育的最大软肋[5]。地方高校的制药工程专业都在大力引进专业教师以期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但受各高校人才引进政策的限制,引进的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他们具有较高的学历和扎实的理论知识,但由于他们对制药工程实际知之甚少,同时又缺乏生产实践锻炼,所以大部分教师的教学素材基本上完全依赖于现有教材,而教材中传统的经典理论和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相对过时或滞后于制药工程生产实际和技术发展新动态,这势必导致因教学内容前沿性不足而引起制药工程专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使得培养出的制药工程人才的综合实践、科技创新和实践应用等能力不足。教学方法方面,地方高校制药工程专业教师目前仍是采用板书和多媒体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虽然多媒体的使用有利于教学内容的直观、形象、生动展现,但由于模式固定、方法单一,再加上理论内容过多,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等情况,常常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效果欠佳现象的出现。

1.3课程体系不健全,工科教育理科化

课程体系的合理性直接性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制药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虽然也包含有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创新教学等部分,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理论教学应该都能做到学生全覆盖,而实践教学和创新教学则往往只能涉及到部分学生,更有甚者,很多地方高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创新教育根本就是完全缺失,教学评价中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考核重视度也很不够,这种重理论知识教育,轻创新应用能力培养的做法对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

1.4校企互动机制薄弱,产教融合紧密度不足

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制药工程专业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单纯流于形式,学生的实习实践过程缺少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事实上,制药企业方面因担心影响自身生产并不欢迎学生前往参观、实习,即使企业碍于情面、勉为其难地同意学生前往,但到企业后的参观、见习也纯属走马观花。同时,课内开设的实验项目多是传统的验证性实验,而与制药企业相关的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和创新训练实验项目缺乏;另外,很多地方高校制药工程的毕业实践环节为学生的考研让路。上述多种情况常常导致严重的放水、放羊式实习实践现象的出现。

1.5工程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协同性不足,人才供需错位

目前,部分地方高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改革意识淡薄,缺乏对市场的调研和预测,只是按照老传统埋头办专业,而没有遵循工程学科的发展规律及时进行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的调整,导致专业建设无法满足新工科的知识有效共享、学科交叉融合的需要,加之合作平台的缺失或不深入,致使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差强人意,从而引起人才产出与产业需求不匹配,这种人才供需错位、脱钩现象表现在一方面制药企业行业大量短缺工程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制药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抑或是就业后因不能很好地适应或满足岗位能力要求而离职。

2基于“新工科”的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探索

基于“新工科”的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主要体现为面向地方、面向制药产业、面向制药工程应用人才的培养。黄淮学院制药工程专业按照“新工科”视角下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以本校为主体,建立了地方政府、企业行业、科研院所和其他高校等共同参与的校地、校企、校所、校校等多方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并依托这些合作平台对专业培养方向调整、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优化、实践平台建设、教学过程实施和评价机制完善等诸多要素进行了改革和实践探索。

2.1调整专业培养方向

根据地方高校应以培养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所需人才为主要任务的新工科要求,黄淮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在充分调研、全面了解地方制药产业生产现状、行业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状况的基础上,为了主动适应制药行业企业用人方面的差异化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及时地将制药工程专业调整为“化学制药”和“药物制剂”两个培养方向,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建设思路。

2.2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为了及时响应制药企业、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黄淮学院制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每两年修订一次,并且允许在后续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3门以内的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另外,为了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在修订培养方案时,黄淮学院制药工程专业一方面要求以地方经济发展和制药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国家制药工程专业质量标准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依据加强调研分析,另一方面组建了由制药行业企业、其他院校和本校专家共同参与的培养方案审核小组,共同论证并确立较为合理的专业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方面,黄淮学院制药工程专业构建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同时增大选修课、实践课和创新创业课比例,增开了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和专业讲座等课程环节,并通过知识、能力、素质矩阵表论证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从而保证特色鲜明的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形成。

2.3强化合作联盟和实践创新平台建设

实践实习和创新平台是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为了更好地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黄淮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在加强校内基础实验设施建设是同时,还审时度势地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发展联盟,把企业引入校院。同时黄淮学院制药工程专业还致力于校内实践平台建设,围绕着以“创新、创意、创造、创业”为核心的“四创”教育,成立了学生创新设计小组,制定了科研导师制,建立了制药工程开放实验室、仿真实训室、教师科研室等,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创新环境,引导学生早进各种实验室、科研室等校内实践创新平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另外,黄淮学院制药工程专业还经常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竞赛,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职称晋升导向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关键。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执教能力,黄淮学院制药工程专业除了外聘制药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外,还实行了“青年教师导师制”和“新进教师培训制”,为青年教师配备教学经验丰富、工程教育执教能力强的指导老师,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同时,黄淮学院制药工程专业还鼓励专业老师积极参与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举办的各种教育技能培训,并经常选派教师参加各种专业交流会、技能培训会,同时,还会不定时地从行业、企业或国内外科研院所或其他高校聘请具有制药工程背景的专家到校开展教师培养,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制药工程教育能力。

2.5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

教学过程的实施是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关键性环节。黄淮学院制药工程专业从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出发,逐步推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项目化”、“微课”、“慕课”、“反转课堂”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改革,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现在许多课程的教学过程都充满着活力和激情,也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也得到了很大程幅度地提升。为了全面了解并实时督查教师的教学过程,黄淮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借助学校的校、院、教研室和学生信息员四级督察制度,构建了多主体、多元化、多方式的考核目标,强调动态化过程管理。同时,黄淮学院制药工程专业还引入了第三方评价机制对制药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质量进行跟踪评价,为后续的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设置提供了有力依据和可信参考。

3结束语

工程教育改革已成为地方高校适应新时展的必然,“新工科”建设是一项比较系统的复杂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只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今后黄淮学院制药工程专业仍将继续深入开展相关研究与实践探索,以期取得的研究成果能为培养服务地方经济、适应新业态发展、具备社会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制药工程技术人才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2]梁礼明,林元璋,吴健,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院校改革发展路径探析[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7,38(6):60-64.

[3].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8年5月3日.

[4]林建胡,李文芳.地方本科院校新工科建设的实践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11):92-94.

[5]陈越超,张凤涛,张婧,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教育,2018(23):203-204.

作者:闫凤美 沈红旗 张宁 王盼盼 单位:黄淮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