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国际人才培养路径与机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同志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自“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高校作为青年高级才俊的孵化器和储备库,在下一阶段培养计划中应更加突出全球化主题,让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模式“内外兼修”。
一、国际化人才的相关概念
所谓“international”,本意为国与国之间。从操作定义上来讲,国际化人才指能够在不同国家生存与发展的人才。国际化人才的多与少,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该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的强与弱。应当看到,在世界经济形势风起诡谲之际,尽管单边主义,孤立主义,逆全球化主义盛行,优秀的国际化人才依旧是备受青睐的战略储备资源。国家化人才的概念,是双向的概念。在中国语境中,国际化人才特指是中国公民具有全球化思维和能力。但是随着“一带一路”发展和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应不仅着眼于中国的青年人才“走出去”,而是在这一过程当中也为世界人才来到中国接受更好的国际化教育而搭建平台。国际化人才应具备以下素质: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熟悉掌握国际惯例;较强的跨文化能力;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且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能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不丧失中华民族的人格和国格。就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的而言,如果说沟通能力,语言能力,专业技能等硬实力仅仅是“入世”的必备条件,那么不失去母国的文化根基和国格尊严,定义了“国际化人才”究竟为谁培养,为谁所用。这个出发点决定了“国际化人才”几个字抽离了国际化属性之后的本质身份问题。这个出发点也是判断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如今,在各种各样的大学排名中,外籍教师,留学生的数量,和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师资力量一直被当作关键的影响因素。同时,在对外招生过程中,国际化名片也逐渐成为突出各个大学优势与特色的一大亮点,成为各高校吸引高考考生的重要筹码。目前来看,传统人才培养方式已经不能够与时俱进,部分教材的知识结构已经严重滞后于时代,部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内容比较陈旧。此外,对于教学成果的检验,现阶段各高校主要以面向区域就业市场为主要任务,缺乏对于国际市场的了解,所以培养的学生也缺乏国际探索精神,很难参与进国际分工链条中。虽然这一现状不是主观人为因素造成,更多是由于我国教学资源有限,教学资源分配不均等客观因素造成的,但这些问题不能忽略。引入国际化的教材,国际化的师资,国际化的教学管理体系能使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一个维度。资源雄厚的高校已经逐渐完善了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引入雅思等国际英语考试,在语言教学领域,迈出了创新的一步。除了语言上的国际化,现在部分高校积极引进具有海外背景的青年教师,优秀海归师资的加入,把海外的知识,海外的教学理念,海外的语言(不仅仅是英语,虽然英语是主流),甚至海外的风土人情传递给了年轻一代学生。虽然在网络时代下,获取信息手段比较多样,但是将从网上获取信息与授课老师在讲台言传身教相比,两者给予学生们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是不可相提并论的。况且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经济实力或机遇走出国门,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师资无疑起到了启蒙作用,可以比作为学生开启世界大门的钥匙。正因为如此,推动国际化办学理念,加大国际化办学的支持力度,对学生的发展,对院校的提升,对学科的建设,对社会的推动,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最后,人才国际化培养对于我国“一带一路”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省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和紧密。“一带一路”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化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国际化人才,为国家和社会“走出去”战略提供人才支撑和保障,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反过来,国际化人才也能够促进所在学校的国际化水平,进一步实现国际化资源共享,培养国际化人才也能够反哺学校的国际化项目,一举两得。
三、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要路径
党的报告强调,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由于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的核心,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模式不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基础就随之改变。目前,国内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主要如下两种形式。一种是实施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培养国际化人才。在这种模式中,除了思想政治课程外,课程体系主要参照合作办学的外方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并按照外方要求进行教学和成绩考核。第二种是实施“1+3”“2+2”或“3+1”培养模式,这是在取得中外方高校学分互认的情况下,第1、2或3学年在国内高校培养,除了强化外语教学,使学生具备出国所需外语水平外,主要采用本校已开设的课程进行教学,剩余学年到国外高校完成后续课程,取得成绩完成学分,获得中外高校学历证书。目前,第二种是最为常见的、实践范围最为广泛的国际化培养方式。这种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核心,利用国际化平台,整合国外教学资源,突破人才培养的现有瓶颈。2+2或3+1等培养方式能让学生在国内两年打下良好的学科基础知识和英语水平,出国之后能够较好地对接国外学习生活。当然,随着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与模式日渐成熟,有益反思不多增加,越来越多更合理的培养模式呼之欲出。
四、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机制
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与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大学生国际化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手段。高等教育人才国际化培养在21世纪高校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随着国际社会资源的深度融合,世界分工协作程度不断加深,具有国际化背景的人才需求变得尤为紧缺。如何解决在这种情况下。
(一)国际化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选择的好坏是影响学生学习投入度、学习兴趣的基本前提。改变以往的受限思维,淘汰陈旧、过时的理论课程来对高校至关重要。通过适当引入全英文课本、新的互联网技术,使得现有知识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景象。通过这些方式的合理引入,来提高教学方法,从而形成富有时代特色的国际化课程体系以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以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为例,嘉华学院组织了一年一度的“世界青年领导力论坛”。此项目是学校为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竞争能力和社会责任,成为未来世界领军人才而开设的专门课程,由国际导师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阁下等国际政要授课,每学期学生都能通过聆听演讲,提高对国际化发展的认识。此类国际化课程的引进目的就是让学生跳出传统教学模式和内容,吸收发散思维和开拓性的引导,避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应试教育痼疾,为中国培养既有“家国情怀,又有世界风范”的合格公民。“外语浸泡月”则是嘉华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又一亮点。“英语浸泡月”是学校为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学生出国留学需要,特别为大一新生设置的大学预备课程。本课程为期四周,通过设置“畅游世界”、“中西文化对对碰”、“词汇加油站”、“中韩文化异同”、“韩国留学生活”等项目,在外籍教师、外语语言教师及海归助理教师的共同配合下,构建外语学习的环境与氛围采用项目式、参与式、互动式等多种授课形式,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嘉华学院国际化的授课方式,明确外语学习的目标与方法。在此活动期间,学校还会邀请名师进行系列讲座,邀请留学生共同参与活动。
(二)国际化教学团队
教学资源是指一切可以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物化了的、显性的或隐性的、可以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教学组成要素,主要包括教学材料、教学环境及教学支持系统,即支撑教学和为教学服务的人、财、物、信息等一切可以利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媒体条件等等。国际化人才培养必然要组建一支有国际背景的教师团队。国际化教学团队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首要条件。以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的国际学院为例,国际教育学院拥有一支具有良好海外留学背景、语言功底深厚的中外籍师资组成的雅思教学团队,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等欧美发达国家。雅思教学团队多年从事雅思教学,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为雅思考试做好充分准备。使学生的英语能力得到提高,并能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去,适应英语环境生活,并很快地融入到将来出国的学习中。专业课程中英双语教学一直是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人才国际培养合作项目的教学特色。学院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对接国外合作院校认可的课程体系,教师使用全英文原版教材,采用国外优质的教育模式,使学生沉浸在全英文的课件、练习和案例讨论中,配合主讲教师中英文双语的专业内容讲解,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使得学生在出国前就具备了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水平,为将来出国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全球协作的教学平台
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教学平台用于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中外高校学分互认是学生出国留学和引进国外学生进入本校学习的前提。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的学生通过“2+2”“3+1”“3+1+1”留学,可同时获得中外高校本科学历,为学生出国交换和深造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依托北方大学联盟的教学资源,引进国际政要等高校在校生进入本校,加强了中外学生的交流,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以嘉华学院的国际教育学院下属的金融工程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可以具体看出人才国际化协同平台是如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嘉华学院国际学院本科学习期间通过国际化办学,与国外合作院校联合培养,采取中西兼容的课程设置和小班互动式授课,专业课采用中英双语及全英教学,与国外合作院校共同开发16门国际课程,全部由合作院校外籍教师全英文授课。国外本科学习期间,享受国外合作院校优质的教育资源以及西方教育和学习环境。通过将国外课程引进过来,实现课程建设的国际化从而可以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综合素养。
五、结语
随着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步伐的加快,可参考与借鉴的国外教学资源越来越多,大力发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整合中外教学资源势在必行。在这个过程中,许多高校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了富有本校特色,符合本校定位的国际化人才发展道路。诚然,在探索人才国际化的道路上注定会“沉舟侧畔千帆过”,出现这样或那样操之过急的问题或现象,但是人才发展的趋势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定会迎来更多新特点,新机遇,新挑战。在此过程中,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走出了符合自己定位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道路,为中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自己应尽的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马利娜.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英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16(13).
[2]姚佳烽.高等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9(18).
[3]胡小礼.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路径选择[J].中外企业家,2019(35).
[4]徐勇军,李国权,余翔.国际化视角下高等教育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7).
[5]周灵,若海.浅谈构建国际化人才培训体系[J].国际工程与劳务,2019(12).
[6]刘秀玲,肖杨,牟岚,蔡莉.中外教学资源整合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9(06).
[7]徐姗,薛洁.“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模式与路径[J].高教论坛,2019(10).
作者:姜宇轩 单位: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