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文化交流以及科技创新,都离不开高素质人才作为坚实的支撑和后盾,随着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为了不断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水平,要重视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这样才能构建更加完善的中外合作办学体系。在研究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应该明确中外合作办学现状,通过进一步实践分析,探索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具体途径,希望分析能够进一步培养更多专业性、国际化人才。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人才培养

我国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了国际事务中,而且在其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中外合作办学是为了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在有效的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科学的制定更加高效的办学对策,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水平。

一、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在具体实施国际化实用人才的培养时,主要是吸取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和资源,为学生提供锻炼和提升外语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平台,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国际法规,并基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完成跨文化的分析和交际,逐渐养成自主学习和思考方面的能力,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而有效引入国外先进的教育资源,主要的实施策略为合作办学。当前我国高校已建立了较为成熟的中外合作办学机制,这种机制投入成本较低,风险小,收益大,已经成为高校较为青睐且普遍实践的办学模式。当前省内高校已建立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数量达300以上。作为地方性的高等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应主要基于实践性与创新性的特征,努力提升国际交流的深度和频率,与国外高校建立更为优质且符合国内高校发展特点的合作项目,逐步推进国际化的创新,从而提升学校整体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意识,以此适应全球化经济发展的需求。目前高校合作办学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为单校与双校培养。前者指学生在国内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并获得相应的学位认可[1]。学生在这种模式下无需出国便可获得国内外高校教师的教学指导,合作高校可从教学计划、方案和教材等方面进行合作研发和确定,从相互认同双方的教学成果,并认可对方教师的评价意见。后者则是学生在国内完成一定的课程,得到外校许可后进行继续深造,在外校完成后续课程的学习,最终获得双方的学位认可。通常,从成本方面来看,单校培养模式成本明显低于双校模式,但从国外合作教育机构角度来说,其在派遣教师和教学方面的负担较重,难以达到双校培养的教学质量水平。但单校培养所需担负的经济及生活负担较轻,但获得的锻炼和提升机会也相对较少。相反双校模式虽然承担的压力较大,同时所能获得的锻炼机会较多,因此其学习成果更为理想。

二、中外合作办学问题分析

(一)师资问题

我国教育行业规定,合作办学所引进的课程占比应达到总课程设置的30%以上,外教授课的课时也需达到上述标准。但从实际落实效果来看,有些高校受到经费和合作伙伴的因素制约,导致外籍教师数量明显低于标准水平,最常见的方式为短期派驻教师来华开展集中授课。这种教学方式课时较短,且外籍教师在完成既定的授课任务后便返回本国,难以与学生建立更为长久的情感联系。多数合作办学机构均会为外籍教师配置一名中国籍助教,配合外教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助教应具备较高的外语交流水平,并对专业知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对新事物具有更高的接受能力,能够主动了解到外教的教学习惯和方法。但当前多数高校在上述方面的人才储备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足,这也直接影响合作办学教学工作的实施效果。

(二)教学问题

当前多数中外合作办学都表现出课程融合度不高的情况,未能在课程设置和实际教育中充分发挥出各自的优势特色。同时外教授课的速度相对较快,因此对于外语能力薄弱的学生便难以迎合教师的授课节奏。课后学生由于语言沟通能力不强,也大多不会主动与外教沟通课程内容,导致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效果并不理想。在此情况下,学生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即使有些学生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但在专业词汇的理解方面也会遇到一定的障碍。以国际经贸专业的合作教学为例,在国际商法等课程中便会出现大量的专业词汇,这些都会成为阻碍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的问题,而外教也无法更为深入地讲解学科知识,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此外有些中外合作项目中所规划的培养方案缺乏合理性,专业课程也无法体现出长远的规划,甚至中外双方的课程内容设置还存在冲突或者重复。有些合作院校也未建立更为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因此难以实现理想的合作教学效果[2]。

(三)沟通问题

师生的沟通问题成为中外合作教学的最大难点。由于外教的流动性较高,且大多外教均对中国高校的教学制度未建立较为准确的认知。中外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方法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都会导致双方在合作教学的过程中发生矛盾,难以默契合作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学生虽然有愿望与外教交流,但由于时间限制,且语言沟通不畅,导致师生情感交流机会不多,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中国高校一直致力于在教学之外与国外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将不同教育背景的教师融合到一个团队,共同研究课题,以此提升双方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但从实践方面看,基于合作办学开展科研项目合作的实例较少,联合研发的深度不足,双方也难以在科研方面取得较好的合作效果。

三、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对策

(一)有效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为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效果,教育管理机构应制定更为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严控在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出现各类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出现,以此提升双方合作办学的成绩。此外还可在保障体系的作用下不断吸引国外的优质资源投入到联合办学中,不断提升高校的教学能力,从而促使双方均能够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教学优势,努力提升办学效果。高校应合理设置公共课、专业课与选修课程的占比,加强核心课程的建设和实施,此后与外方院校共同研究课程的开发策略,将外方课程的核心融入我国的专业课程内容中,在保证专业设置数量和结构的同时,还需重视实践课程的占比,保证课程内容符合我国高校学生的认知特征,最终形成以中方为核心,并加入国际化教学理念的实用性课程。这样学生可基于本国的教育内容,接触到多元化的国外教学理念,不仅能够解决交流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问题,还可充分发挥中外两方的教学优势,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提升学生的国家化技能水平助力[3]。

(二)建立独立自主的治理结构

与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同,中外合作对中方教育机构的性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应结合国内教育机构的性质和特色确定办学的具体形式,以此作为促进合作办学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参考。在合作办学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各类外在因素的影响,导致合作办学效果和我国的教育能力发展受到制约。对此,我国应针对合作办学模式制定专门的治理结构,并在我国教育行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开展合作办学的全面治理,以此降低合作办学出现问题的几率,进一步保障合作办学的综合效果。此外教育机构还应严格审核参与合作办学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人员的技能和素养,应运用能力较高的教育工作者参与合作办学的综合治理工作,并针对管理人员定期组织开展培训活动吗,以此提升合作办学机构管理者的自主性,使其在标准规定的指导下灵活处理各类办学问题,从而全面优化办学效果,为我国教育行业教育理念和能力的提升提供较大的助力。

(三)建立师资质量保障机制

在实施合作办学前,应首先保证配置充足的师资力量,以此作为教学实施的重要保障。开展合作教学时,中外合作教育机构应按照一定的标准建立师资方面的保障体系,不断加强双语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储备,并保证双语教师能够调动自身的最大潜能参与教育工作,以高质量的师资促进提升合作办学效果,从而降低合作办学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几率。同时在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下,我国教育机构还应客观分析双方师资情况,有效把握和发挥中外合作教育机构的优势特色,并针对参与项目的师资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培养。在优化师资力量的同时,中方教育机构还应注重引入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不断提升合作办学的成果,降低国内外教育的理念和效果差距[4]。要深入加强国内外教师和学术等方面的交流,定期组织开展讲座、研讨、集体备课等活动,促进国内外教师共同交流研究课题,为双方相互了解和学习搭建平台,使双方能够相互了解和学习对方的优势,并进一步提升师资团队的整体凝聚力。加强交流可促使双方教师能够针对具体问题换位思考,开展更为深化和有效的沟通,确定更适合合作办学的教育形式和具体措施,最终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和有趣性,让学生更乐于参与到合作教学活动中来。

(四)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外合作办学在实际推进的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多方面因素的阻力,这便需要我国教育部门应对合作办学模式实施统筹规划和管理,加强对办学实施过程的调控,保证引进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能够适应我国的教育特点,并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针对合作办学模式制定人才的培养规划时,应积极倡导相关部门对办学的各学科专业提出科学的指导意见,确保学生能够在既定的教学模式和具体指导下开展各项学习活动,明显提升我国高校的综合办学能力,保证高校既有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够与合作教学无缝连接。此外可倡导学生建立“互助组”,以小组形式开展英语学习活动,从而在课堂和课下进行互促学习,充分利用外方教育机构的师资力量,组织学生参加英语角、沙龙和英语影视作品赏析等活动,以此构建更为丰富的国际化校园文化,提升学生英语交流能力,并形成一定的交流自信,为其今后接受合作教育奠定基础[5]。在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规划时,我国应考虑到实际的教育行业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并以国外先进的教育资源和理念指导下积极优化我国的办学模式,从而深度优化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教育效果,保证国内外师生均能够投入到合作办学中,不断拓展合作的范围,提升我国教育质量,以此增加我国教育行业在国际层面的认识度和影响力。

四、结语

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命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作为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重要途径之一的中外合作办学,在研究如何提高其办学效益的过程中,要重视制定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业的教育队伍,建立系统的国际化教学机制,这样能够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在实践过程中,要结合办学主体的实际情况及专业特色,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思路、模式和方案,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晓华,刘静芳.“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西北地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J].民族教育研究,2019,30(06).

[2]党军.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术英语课程设置优化——以重庆理工大学两江国际学院为例[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04).

[3]胡建华.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经验及启示[J].教育观察,2019,8(40).

[4]陆文娟.应用型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研究——以湖北师范大学与新西兰怀阿里奇理工学院合办财务管理国际班为例[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8(1).

[5]王珍.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兼评《中外合作办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17(5).

作者:田甜 单位:齐鲁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