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一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时代一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新时代一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知识经济新时代,应用型人才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源,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主要从分析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特征出发,凝练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厘清思路,进一步从课程专业体系、产教融合、科技创新和教师队伍等方面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探讨人才培养模式之前,尚需准确把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明确给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涵盖三方面内容:①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②培养方式及策略:培养途径、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等;③人才培养所面向的行业领域及特色优势。根据上述内涵分析可知,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需在特定的教育理念下进行,根据学科、专业特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等因素来确定,并且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二、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大学是区别于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大学而存在的,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为适应市场对人才培养多方面的要求,扩大高等教育内涵的形势下产生的新类型本科教育。我校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同时也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在百年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办学定位,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是我校的办学目标及合理定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建设必须是面向企事业第一线,对接现实,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应突出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育理念。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相比,一方面应具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另一方面应具有更强的创新性,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从而不仅具有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的能力,具有更高的适应多种岗位的综合素质。教育部明确指出:新时代的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三、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1.改革专业课程体系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伴随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科教兴国战略的不断实施,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今天,大学各项建设不断推进,高校的教育理念也不断更新。传统精英教育模式下过分强调理论知识传承的系统与完整,而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与就业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形成严重脱节,以学科为本位的学术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形式更是难于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因此,要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作出快速准确的变化而又坚持人才培养的本科层次要求,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能反映学科发展潮流的内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应贯彻“能力本位”原则,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既包括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体系,又包括各类课程的结构。应用型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合理处理不同类课程之间的关系,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平台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等方面的比例与结构,更好地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2.提升产教融合深度培养应用人才实践能力。新时代应用型本科加强实践性课程建设,突出实践教育环节是努力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工程教育与企业实践脱节现象愈演愈烈,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用型高校的开放程度还远远不够,学生走不出去,企业也参与不进来,学校开设的生产实习和认知实践流于形式,培养的人才得不到企业认可。一般情况,高校教师长于基础或应用基础研究,而企业工程师则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要想培养出一流应用型人才,高校就不能闭门造车,应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把握社会各种资源,形成协同育人机制。加大产教融合深度,实现应用型人才走进企业,需灵活采取多样校企合作方式,促进校企双方深度合作。从企业角度,企业可利用高校在基础性研究和知识创新方面的优势,解决基础性的工程问题和技术创新。从学校角度,学校要充分了解社会需求,可聘请产业界专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从源头制定培养目标,并邀请企业理论功底好、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定期讨论,层层把关,针对现实需求及时提出合理意见。从教师角度,教师可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践和训练,提高工程能力。从学生角度,校企合作办学的建设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第二课堂平台,学生在实训中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从学校到职场的过渡,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形成完整工程人才培养链。我校作为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改革”首批试点高校,力求以产品全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综合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和实践操作能力及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简而言之,加强校企合作,通过项目来组织教学,实现产业界和教育界联手共同培养人才,可以将课程有机衔接并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对整个课程体系和内容有整体认识和把握,学到的知识是完整的,能融会贯通并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3.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培养应用人才创新精神。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加快大众化步伐,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并开启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新征程。哈佛大学前校长陆登庭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曾指出:“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结构,更取决于人才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应采取适当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创新潜能。首先,应用型高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和摇篮,应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提供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学校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尽可能设置创新情景,且尽可能与社会现实保持一致,便于学生日后顺利进入角色,开展创新活动,同时学生间可就学习中的问题展开讨论,相互鼓励和交流,促使学生实现多样化学习方式。其次,构建创新型教学内容体系,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科学概念及时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培养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客观世界,引导学生在掌握原有知识架构的基础上去探索新的知识。最后,突破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采取讨论式、案例式、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全体参与的教育观念,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4.加强理论功底深、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力量,教师素质是应用型大学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一流应用型大学的教师应具有教学指导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科研和动手能力以及不断提升自己和不断创新的能力。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体系,较高的学术水平,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和较强的应用能力,较高的专业操作规范技能,即具有教师和工程师的双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专业教师。但是由于目前应用型大学的教师大部分是高等科研院校毕业的硕博士,加之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往往存在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等倾向,导致学校现有的教师尽管有较强的学科理论知识,但实践教学能力相对欠缺,制约了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学校需要拿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切实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伴随生产力水平提高,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理论教学往往与工程实际脱节,单纯的理论传授已不能满足高校要求,创造条件穿插安排教师到生产一线进行工程实践,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和发展动态,以理论为基础,实践为指导,做到实践与理论的统一,更好地融合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生产实践,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四、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一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既是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新时代一流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人才观念的转变,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主动迎接新时代对人才多元化需求的挑战,主动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明确自身定位及办学特色,加强实践性课程建设,突出实践教育环节,培养学生创新素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孙建京,方建军.应用型大学工科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12).

[2]周亮广,江玉晶.新时代应用型本科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探讨[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2,25(3),51-54.

[3]赵中岳.试论应用型本科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构建[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4(6),94-97.

作者:张超 姜景山 赵延喜 单位:南京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