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作为被政府列入振兴规划的十大产业之一,我国的物流业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使其已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但是,与之不相匹配的是作为行业发展最重要的支撑条件之一的物流人才供给却远远不能满足行业需求。论文通过深入分析物流人才需求与供给错位的原因,提炼出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所建立的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只有问题明确,高职院校才能在后续的教育教学环节不断改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就业;人才培养体系;物流管理
0引言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的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企业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巨大缺口使得很多企业面对扩张与发展无所适从。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沃土,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企业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沃土。同时,随着高校的连续扩招,生源的减少,高职院校抢夺生源的形势日益严峻,部分高校已清楚的认识到,加强内涵建设将是未来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基础。然而人才质量的高低要以准确的就业为导向,以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托,以高素质、高水准教学团队为保障。论文通过对市场紧缺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为研究对象,通过市场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岗位综合能力要求为出发点,寻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提供依据。
1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供需现状分析
物流产业近年来已成为各个地区的支柱产业,人才的补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业的发展状况。然而,由于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人才的“供给”本身与发达国家相比从数量上相差较大,这给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无疑增添了一定的难度。通过大量数据调研,社会对物流人才需求状况为:学术型研究生学历物流专业人才需求比例5%左右;工程型本科学历物流专业人才需求比例15%左右;技术型专科学历物流专业人才需求比例80%左右。早在2010年资料显示,中国物流业人才需求量达到平均20000-30000人,按照当时物流业的发展速度,我国物流业从业人数在2014年将会产生600万缺口。时隔3年后的2017年,一组58同城专业招聘平台的统计数据显示,6月毕业生招聘季,物流行业招聘人才规模数位51.7万,然而在物流业的求职规模仅为34.9万,行业需求与求职规模相差17万多。近两年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供需虽有所改善,但缺口仍然较大。且根据数据可以看出,物流技术型人才需求比例占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总市场需求比例为80%,所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市场供需错位表现最为严重。
2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
2.1高校内部人才培养体系制定存在的问题
2.1.1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从教育部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得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以服务社会需求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目标设计人才培养目标,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与社会需求相匹配、受企业欢迎的适用人才[1]。然而事实是,高校从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专业教师极度缺乏市场调研,对市场需求以静态眼光观之,更有部分老师一味吃老本,凭借自己的想象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如此怎能确定准确的培养目标?当前市场环境千变万化,企业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技术手段不断更新,如此种种都需要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贴近市场,了解市场,只有真正弄清市场的真实需求,才能培养出社会真正急缺的专业人才。
2.1.2课程体系构建不科学
课程体系建设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课程设置不全面。其次,课程安排的教学时间不科学。如多数院校在对应的专业课程设置上已全面涉及现代物流活动的各个领域,但对于类似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专业拓展课程涉及较少。为对课程设置是否健全有直观的见解,作者对本校参加顶岗锻炼返校三年级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问题主要围绕“您认为在校期间的课程设置与市场实际是否相匹配”,被调查学生数80人,回收问卷73份,其中54.7%的学生对学校开设课程与市场实际需求是否匹配这一问题回答为没有清楚的认识,18.7%学生反馈不匹配,32%学生反馈基本匹配,另有14.6%的学生反馈完全匹配。从问卷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尽半数的被调查者对自身职业发展所需课程没有清楚的认知,仅有14.6%的学生反馈职业需求与学校开设课程完全匹配。这样的数据足以说明,多数高职院校对专业开设课程与市场需求存在问题。
2.1.3师资队伍建设不健全
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它犹如一根指挥棒,指引学生前进的方向。师资队伍健全与否,直接关系着教育教学质量。但通过对从事一线教师的工作轨迹调研发现,98%以上的教师都是从教室直接走向讲台,职业能力极度匮乏。有些学校虽鼓励教师走下讲台,进入企业顶岗锻炼,但大多流于形式,对于教师职业能力的提高微乎其微。更有部分院校的物流专业教师并非科班出身,跨专业教师“现学现卖”,即便教师深入学习,对专业知识的深邃之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且这种跨专业教学的教师如何能满足学生在实践技能方面的实际需求?
2.1.4教学方法与手段传统、老套
作者通过与兄弟院校老师交流发现,80%-95%的教师日常教学还是以传统讲授的方式进行知识讲解,即便有些课程安排在实训室、实验室,教学手法基本不变。此种刻板的教学模式对于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而言轻车熟路,不需要花费过多的心思进行课程、课堂设计,但最后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在枯燥的教学过程中无兴趣的学习根本无法对知识点有深入的理解、掌握。
2.1.5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单一
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能够有效保证课程教学效果、推动课程的教学改革。故在日常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高校应积极探索完善、科学的教学考核、评价机制。当前,教学质量的高低多数仅用简单的“定量法”进行,如应用试卷或论文最终判定的分值来判断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笔者认为,此种考核、评价机制不能够全面、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同时,课程的考核、评价机制还应积极引入学生、家长、企业等要素参与其中,作为接受教育服务的学生而言,自身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是必须,而企业作为用人单位,毕业生适应岗位职业能力情况亦是最能反应教学质量的关键表现[2]。
2.1.6职业道德、心里素质培养不够
笔者发现,针对职业素养方面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人文精神等养成教育在学时量的安排上普遍存在过少现象。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培养的高质量实现,要由全面、系统、科学的教学内容组成,教学过程的实施更需要从师资、教学设施、教学地点等方面精心设计、组织[3]。如此简单的在毕业前集中指派老师进行3-5次课程,6-10课时的讲解来完成系统性的教学显然是应付差事。同时,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自我心态调整的关键,但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很多高校根本没有涉及,部分院校也是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时进行简单的心理测试,后续只针对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进行干预,殊不知,环境的变化、年龄的变化都会使学生心理发生变化,心理素质培养也是需要持续进行的重要课程。
2.1.7实训、实践环节设置枯燥、呆板
实践是将理论转化为实战经验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途径,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现阶段作者了解的河南省高职院校实训、实践环节还是以学校实训室为主,因实训设备的陈旧落后,场景设置死板枯燥,整个教学环节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即便有部分学校实训设备较为先进,但因缺乏真实场景,实训设备的真正价值也无法完全释放。此时,若有企业的支持,则学校实践环节资源将大大丰富,且由于企业提供的实践场景真实、设备可操作,亦可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动教学过程的高质高效进行。
2.1.8人才培养过程信息化平台建设不足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各行各业在管理创新带来诸多便利。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认知水平不断变化,他们对新兴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冲浪于互联网平台探索未知,传统教学场所已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若高校能够利用互联网平台实施课程教学,如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过程中适当引入微课、慕课等学习环节,对学生而言将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且采用信息平台进行教师课程资源的共享,学生可随时随地查询教学资料而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然而通过调研发现,高职院校当前智慧校园建设明显不足,教学管理环节基本还是采用传统模式,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效率。
2.2高校外部社会组织存在的问题
企业作为用人单位,对用人标准、能力要求、人才质量评价等都有绝对的发言权,是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外主要影响要素。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也应是为满足企业、服务企业为宗旨。故从人才培养体系的制定、实践环节的设施、设备、场地的提供、企业专家参与日常教学过程等都应有企业的参与,如此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程度势必事半功倍。然而实际的情况是,企业对于上述活动的参与度极低,企业对高校人才培养应给予的共享资源也显得十分吝啬。近年来,很多企业主动与高校联系,欲与高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这在一定程度显示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正在改变,但这远远不够。高校外部存在问题之二主要存在于政府部门。政府作为监管部门,应积极采取必要干预手段,如通过税收或制定相关政策,对于不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必要的处罚。当然,为鼓励企业的参与,政府也可以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表现突出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奖惩并存,积极督促、引导企业以主人翁意识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结束语
我国物流起步较晚,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上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这种差距导致人才培养质量远远不及欧美发达国家。故要改变这一现状,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成为重中之重,市场需求来源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岗位能力要求来源于企业对人才的职业素养需求。故物流管理专业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加快办学模式的创新,有效地为生产企业培养紧缺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白燕,徐田.孙婷艳.浅谈我国物流人才的培养[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5):21-25.
[2]杨志伟,浅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J].科技风,2019,(26):228-229.
[3]成汉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策略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12):57-58.
作者:王红 单位: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