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建立高校战略联盟,探索新时代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通过联盟平台的资源整合优势,打造学科体系建设、科研能力提升、国际文化交流和实践拓展四个维度立体式培养平台,并树立社会校验的考核评价理念,完善培养机制,为面临困境和挑战的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全新的尝试和机遇。

关键词:高校战略联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一、高校战略联盟的概念及运用

大学的战略联盟是指两所或更多大学(或大学和其他特定组织和机构)之间的关系,围绕共同的战略目标进行相互补充和合作,以资源最佳配置的优势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随着国际化发展进程的日益加快,高校联盟日趋于国际化,呈现出21世纪高校交流合作的新形态,如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TheInterna-tionalAllianceofResearchUniversities,IARU)、世界大学联盟(WorldwideUniversitiesNetwork,WUN)、21世纪大学联盟(Universitas21)、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GlobalEngineeringExcellence,GEE)等等。从长远角度出发,这种国际性的联盟有助于促进凝聚全球智慧,解决人类共同问题,从当前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可以将国际高等教育资源最大化利用,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全球发展理念,都是国内高校开展国际联盟的背景支持和重要参考,纵观国外大学战略联盟的特点及运行模式,结合国内大学现有联盟的特点和治理机制,发现高校联盟的实现路径多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资源共享。大学的学科特色、科研平台、学术大咖、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等都是资源的主要体现,简单来说,高校资源主要集中在人、财、物三个方面。人,主要是教师资源,联盟的建立可以打通教师尤其是名师的利用,通过线上线下课堂教学、科研合作、学生培养、校际教师访问交流等多种形式实现这种资源的多重利用,可行性和操作性很高,是联盟中资源共享的一种普遍形式;财,在一些联盟体系中,联盟高校之间会成立基金或经费使用管理的专门事务部门,以保证这部分资金的公正、顺畅使用;物,包括硬性资源和软性资源,在软性资源方面,目前国内高校联盟中采用最多的是图书馆及信息资源的共享服务,很大程度上扩展了学校对图书信息的需求。这种资源共享的运行模式来源于企业战略联盟,又不同于企业性质,是高等教育发展中共同利益、共同发展的重要路径。2.学分互认。学分制最早是在美国大学中开始实行的,这种教学管理制度可以用于计算学生的学习量和教师的工作量,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相对科学的衡量标准,可以克服不同国别、不同院校的区域性和差异性。因此,在联盟高校中,学分互认方法可以保证学生的学分、学位不受影响,帮助他们接受联盟高校体系的教育和培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随着联盟的国际化发展,高校的选择不再局限在一个国家,很多联盟中都有2个及以上的不同国别的高校,相互认可和接受学生在原来学校的学分,对促进学校人才交流、推进联盟发展效果非常明显,在国内很多学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中,也是采取了学分互认的方式。3.项目合作。联盟高校之间的合作项目呈现多样化的特征,涵盖范围较广,围绕各校资源有科研、师资建设、教学、社会服务、招生、学生培养等多方面,形式有联合申报课题、共同进行课题研究、共建实验室、图书馆共用平台、共建学生管理服务平台、国际学生交流等。在国际联盟中,国际留学生项目的日益发展不仅推动了国际化人才培养,更是融入了教育、文化、科技等多个层面的校际、国际交流与合作,对任何一所联盟内的高校来说,这种合作形式都有利于提升学校自身建设、推动学校发展。

二、基于高校战略联盟模式的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想

(一)创建战略联盟

联盟学校的建立对未来人才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伙伴学校的选择则是一切开展的先决条件。将国内外的高校联盟组成进行对比,有以下几种出发点:地理区域;合作领域;联盟对象实力。其中跨区域联盟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发展基本呈现的是国际联盟形式,即在跨国间成立合作联盟,对国内高校而言,可以吸收西方大学先进的办学理念,扩大国际教育资源,增强国际竞争力,如世界大学联盟和21世纪大学联盟等。面对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创新人才的要求愈发国际化的新形势,这种跨区域的国际高校战略联盟更贴合新时代的要求和发展,也是本课题中倾向的联盟模式。我国著名的九校联盟更多意义上是一种合作领域上的联盟,成立之初,就签订了有关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的协议书,树立了共同培养拔尖人才、共同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标向。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基础和出发点,联盟学校相互之间首先应该有较为一致的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并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共识,并具有合理、准确、符合最新趋势需要的发展判断,同时,需要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相应的发展规划,形成有针对性的合作协议。当然,联盟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将资源整合利用最大化,对于这些开放的资源,联盟内学校需要有相应的运作和管理来实现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利益点,即各高校之间必须对即将开展的在资源、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应有较为一致的认识和举措。比较美国和英国研究型大学对创新人才的理念和国内的普遍观点,笔者认为,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内在品质应构成拔尖创新人才四大核心要素,所以战略联盟的创建需要尽量从不同学科、不同文化、不同国别等综合方面进行考虑,把握学校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持续稳定地开展深度合作与交流,才能取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突破性、全球性成果。

(二)打造多维度平台

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成员就可以组成联盟,构想以4所高校为例,选择具有不同国别和文化的4所高校,各自的学科优势和特色明显,围绕学科体系建设、科研能力提升、国际文化交流和实践拓展四个维度实施立体式平台打造。1.学科体系建设。从美国、英国著名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措施和经验来看,交叉学科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夯实广博的知识基础。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国际高等学府对通识教育和核心课程体系建设非常重视,认为优秀的创新人才应该拥有广博而精深的知识,华威大学、牛津大学等将金牌专业融入了多种相关专业课程内容,如牛津大学的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融合了新闻、商业管理、金融等多种专业,在很多领域都培养出世界杰出的人才。从美国、英国研究型大学的课程体系可以看出,以核心专业为主,交叉融合相关专业知识,注重通识教育是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以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增选情况为例,近一半的院士具有交叉学科的背景,比例由20世纪50年代的40.53%上升到近年的48.01%,总体呈上升趋势[1]。高校战略联盟的创建正好提供了这样的平台优势,每个学校优势和强势专业各有不同,以高校1为例,若其优势专业是A,2、3、4高校的优势专业是B、C、D或更多,那由A、B、C、D等组合而成的学科体系,其形成的合力势必比单势学科有力。对于学生来说,享受的教育资源和得到的实践机会在联盟的平台中会更加全面且便捷。这种学科体系中不仅是课程内容的简单交叉融合,而是代表着更多的跨学科活动和相应的场所和机构,如项目基地、研究中心、实验室等汇聚交叉学科知识、创造交叉学科意识的地方。联盟高校间的联合课题申报、研究也是交叉学科实施的重要途径,现在国家对交叉学科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愈加重视和完善,鼓励学科交叉型科学研究,学生综合学习和运用多门学科的知识才能高质量地完成课题任务,产出科研成果的同时更是对学生自身的全面锻炼,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在联盟运行中,开放、自由、创新是特点也是优势,它为加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间的渗透与联系提供了丰沃的土壤,使科学研究与教学活动之间进行体制性地契合,打破当前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闭锁”状态[2]。2.科研能力提升。不论是美国研究型大学蓝图“博耶报告”还是C9高校与美欧澳大学联盟签署的《合肥宣言》[3],都无一例外地强调科学研究对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并且不少大学国际联盟都将应对全球性挑战的科研合作明确作为联盟战略的首要使命和目标[4]。有相关研究将2015年中国科学院与中国九校联盟的科研影响力进行对比,发现C9高校近年来表现出较大的总体增长速度[5],高校各成员也都在提升学生培养质量以及科研工作质量方面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的积极举措。科研工作与学生培养息息相关,建立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战略目标的高校联盟,可以为开展科学研究提供更高更广的平台,充分发挥资源整合的优势。如,澳大利亚八校联盟成立“八校联盟欧洲基金”,鼓励并资助联盟高校内的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并创造与国际著名科研机构深入接触的机会。从拔尖创新人才的内在特征来看,杰出的创新能力和系统的思考能力是其中较为显著的两点,而科学研究正是这两项能力锻炼的基础和平台,通过实验中现象的观察、问题的发现、问题的思考、问题的解决、举一反三式地实践,帮助学生形成敏锐的洞察力,不断训练发现和创新的能力。联盟高校之间除开展一系列合作项目外,还可以就一些强势、优势学科或专业签订学生共同培养协议,制定系统化、体系化的培养方案,鼓励学生交流到联盟学校内的实验室、基地,这个阶段可以从本科生就开始,如美国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模式中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从本科生开始搞科研,要求学生一入学就参加教师的研究课题,或者自行设计课题并聘请教师给予指导。3.国际文化交流。联盟构建中选择跨国别的高校,其中一点考虑便是有利于开展学生的国际性交流,这种交流会因为联盟的平台而更加便利,给学生的全球化视野拓宽空间。西南交大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全人”教育平台对当前创新人才培养有较好的借鉴意义,拔尖人才虽是小众群体,但不能脱离大众,一定也是全面发展、有健全人格的人,甚至需要有更高的内在涵养和品质。综合素质、视野格局、品格修养是隐形的东西,但是却是根本性的,非一朝一夕、非单一的教学课堂就能培养塑造的,需要长期浸润式的熏陶,需要耳濡目染式地参与和体验。文化的熏陶正是塑造这种隐形品质的方式,随着全球化趋势发展起来的大学国际联盟中就建立了文化中心,帮助学生对全球化有更全面的认识。当然,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根植是永不改变的,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深厚的文化自信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维度,只有对本国文化的热爱与自豪,才能在世界多元化的大环境中正确辨别、学习国际上先进的文化,创新本土的文化,提升全球文化的适应力,以强有力的文化修养服务国家发展。在联盟高校中,构建人才培养与文化交流的合作机制,采取多元化的交流方式,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推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对拓宽学生全球视野、打开世界格局至关重要。4.实践拓展。广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综合素质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石,但是不经雕琢和磨炼,石头依然不能成为柱国之才,所以实践和锻炼必不可少。目前,“实践育人”的理念已经为中国的大学所重视,但是适应新时代人才发展需求、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构建的实践体系却并不完善。“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科教协同育人,完善高水平科研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6],应该放在学校建设的总体布局中,并且急需完善和提档升级。以高校战略联盟为战略平台,由面到点,加快高校自身发展和国际化全球化目标的同时,提升培养整体质量,尤其是拔尖人才的综合能力和水平。联盟高校中的师资队伍、信息资源、科研场地等多种丰富资源为学生科研实践工作的组织和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信息的共享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如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联系合作企业,不同国别的企业甚至可以为学生提供跨国的实践锻炼机会。总之,联盟的模式为人才的拔尖和创新培养“锦上添花”。同时联盟内可以成立基金,推动成立“科技创新基地”“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创新实训计划”等多种帮助和鼓励学生开展实践的项目,如华中科技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贝时璋菁英班,学生能在大一的时候就参与课题研究、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这些实践不仅是科研创新思维的“导火索”,也是视野格局开拓的“瞭望台”。

(三)创新考核评价

“拔尖”二字意味着创新人才在人才队伍中是领跑者,也是先行者,他们在人才强国战略中的核心地位不容动摇,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就是占领人才强国战略的制高点[7]。人才的输送最终都是回归社会、服务社会,整个国家和民族对拔尖人才的期望更高,希望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也要处在最尖端的部分,故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评价体系需要经过社会实践的考验,也就是社会校验的过程。社会检验的理念有双重含义:首先是社会对毕业生的检验,也就是社会评价反馈;第二便是反向检验,即毕业生对大学教育和培养的反馈。在基于高校战略联盟模式的人才培养机制中,应进一步创新和完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一方面需要考虑高校联盟模式对人才培养的助推成效如何,另一方面就是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昱,刘仲林.学科交叉中的科研创新契机——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2).

[2]马廷奇.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1(6):73-77.

[3]陈骏.一流课堂加一流科研训练——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两件“利器”[J].中国大学教学,2017(7).

[4]冯倬琳,眭祯,刘念才.世界一流大学国际联盟的发展趋势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5(5).

[5]马廷灿.中国科学院与中国九校联盟科研影响力对比分析-基于SCI/SSCI论文[J].科学观察,2015(1).

[6]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Z].2015-10-24.

[7]周光明,段书凯,杜彬恒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和实践反思[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

作者:黄琴琴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