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绿色建筑人才培养问题及策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目前,绿色建筑行业发展遇到瓶颈,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最为关键的问题是,绿色建筑人才的培养。多数建筑人才还未树立绿色建筑的正确观念,对于绿色建筑还不太了解。如何培养高质量的绿色建筑人才是当下教育教学应重点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应深入理解绿色建筑人才内涵,了解当下绿色建筑人才的培养情况,尤其是要进一步剖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并以社会职业需求为导向,逐渐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绿色建筑;人才培养;现状;有效策略
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难免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其与环境之间产生的矛盾。目前,各国已经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在建筑领域也会涉及环境问题,而培养绿色建筑人才,对于有效缓解建筑行业给环境带来的危害有重要作用。
一、绿色建筑人才内涵及培养问题
就绿色建筑而言,它不单单强调建筑方面的设计要求,更强调绿色健康持续发展。绿色建筑既强调建筑的周期,也注重国家政策导向、能源规划、施工处理等多方面因素。绿色建筑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更好进行绿色建筑,此方面的人才培养是建筑领域首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影响绿色建筑领域发展的关键因素。顾名思义,绿色建筑人才应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将绿色理念与建筑行业紧密结合,并掌握多领域知识、多学科知识,可以很好地实现学科之间的融合,不仅要具有较为精深的建筑知识,还要具备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目前,建筑专业设置存在一定问题,未能紧密联系产业发展,致使人才输出与产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真正精通绿色建筑的人才较少,不能适应绿色建筑领域的人才需求。
二、培养绿色建筑人才的设想与思考
1.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目标导向
随着社会发展,我们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对建筑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建筑行业而言,转型与完善需要正确理念的指导,需要高质量的优秀人力资源,这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人才培养的目的在于人才输出,为社会各行各业服务。尤其是建筑行业,在绿色理念的倡导下,不得不进行转型,真正做到绿色建筑。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绿色建筑人才培养是关键因素。因此,应重新定位并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紧紧结合市场人才需求状况,加强培养此方面的专业人士,即技术型人才。绿色建筑人才既要懂得建筑知识,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设计、实施到有效管理的全过程,也要懂得跨学科知识,具备协调能力。
2.围绕行业需求,完善专业结构
人才资本终将要流进市场,适应各个行业的岗位需求。绿色建筑人才培养不应是随意的,更不是无目的性的,而应坚持正确导向,顺应市场需求,并依据市场行业人才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专业结构。因绿色建筑涉及的范围较广,仅依托某个领域内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只有实现建筑专业与其它相关专业深度融合,才能有效落实绿色建筑理念。如可以开设建筑节能专业。在设置专业时,不仅要考虑建筑行业的专业性,而且应重点强调节能,要关注建筑节能整体。基于建筑专业和节能专业,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以融合的优势克服专业独立存在的局限,充分发挥建筑节能专业的整体效用。
3.完善课程体系,丰富绿色元素
就建筑专业而言,专业设置要紧密结合行业的发展变化,课程体系也要以建筑专业为依据,以绿色建筑为指导理念,丰富绿色元素。绿色建筑要求建筑具有可持续性,具有节能功用。课程内容设置既要有专业性课程,也应有配套性的相关课程。一方面,注重系统空间的阶段性、子系统间的集成性;另一方面,正确认识并处理围护结构、环境因素与建筑能耗之间的关系。为了丰富课程的绿色元素,可以开设一些“绿色水系景观”“绿色施工技术”等方面的课程。此类课程既可以巩固我们所学的建筑专业知识,还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深入了解和学习绿色建筑理念。
4.塑造绿色文化,践行绿色生活
树立绿色理念有助于形成绿色文化,在绿色文化的导向下进行绿色生活实践。校园文化既是彰显学校精神风貌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文化修养的重要体现。虽然校园文化形式多样,但文化主线应明确,即倡导绿色文化,并应将其作为校园文化体系的核心。为了更好地体验和实践绿色生活,可以创建绿色建筑体验系统、展示系统等。此外,应精心创设绿色文化场所,并科学配置相关监测设施。这不仅可以让我们在绿色的环境中体验绿色技术,更能够将绿色理念扎根心中,在实践中享受绿色生活。
三、结语
就建筑行业而言,绿色建筑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已然成为建筑行业的指导性理念。因此,我们学生也应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深刻认识绿色建筑理念,将其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指导理念,并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为把自己塑造成合格的绿色建筑人才而不断奋斗。
参考文献:
[1]董海荣,常征.绿色建筑背景下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6,(03):78.
[2]郑连弟.基于绿色建筑需求的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5):21.
作者:刘睿阳 单位:山东东营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