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集团技能人才管理的实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随着企业发展,技能人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衢州元立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的技能人才队伍培养与建设工作进行了研究,具体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在当前科技不断进步的情况下,企业技能人才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那么,如何培养一支促进企业自身发展的技能人才队伍,建立人才成长机制,是很多企业面临的问题。本文以衢州元立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为例,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进行阐述。
一、技能人才队伍现状
衢州元立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现有职工7000多人,从事炼铁、炼钢等冶金行业特有工种的有3700多人,从事司炉、煤气、起重设备等特殊工种的有1000多人,从事电工、钳工、行车工等通用工种的有1400多人。公司现有高级技师24人,技师81人,高级工555人,中级工577人,初级工640人。
二、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些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公司成立由人力资源部经理兼任主任的培训中心,每年开展培训需求调查,制订员工培训计划和技能鉴定工作计划。在下属各单位设立专职培训干事,形成培训主心主抓、各单位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每年底对培训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进行表彰。公司还成立了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人力资源部,并制定了考核办法,由专人负责技能人才日常管理与考核工作。
(二)推行企业自主评价
在当地,冶金行业特有工种的技能鉴定工作人社部门开展不了,因此允许公司开展自主评价,并批准成立职业技能鉴定站,对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逐步规范,各项工作进入正常轨道。
(三)理论和实操培训并驾齐驱
(1)扎实做好理论知识培训。首先,做好培训教材的开发工作。尽管社会上有很多的培训教材,但并不完全符合企业实际,因此公司十分重视培训教材的开发工作。目前公司已组织自己的工程师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编写了初级、中级、高级行业工种的二十多本教材。自编教材很实用,培训效果很好。其次,在培训内容上进行拓展。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的不断开发和运用,对技能人才的知识深度和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技能培训中,不仅要求掌握本岗位的知识,还将培训内容拓展到了与之相关的岗位知识。(2)深入开展实操培训。一方面,利用合作院校的实训场地和公司设立的实训场地开展通用工种的实操培训。另一方面,职工所在岗位是最好的技能训练场所,开展全方位岗位练兵,加强实操训练。
(四)建立多样化技能提升平台
(1)广泛开展技术比武。公司除了按计划做好技能等级培训鉴定外,还每三年举办一届公司级的多工种技能大赛。目前已举办了四届,作为市级二类竞赛,对于成绩优秀的选手,由人社部门直接颁发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为员工打开技能晋升的绿色通道,受到员工的喜爱。据统计,近几年通过各类技能比武取得中级工以上技能等级证的员工有200多人。(2)全方位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非常有效地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方式。一方面,公司与多所冶金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引进大批冶金专业技能人才。另一方面,与本地院校开展合作,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建培训基地。公司的高技能人才作为实训老师到学校教授实操课,学校的老师到企业来讲授理论课。(3)深入开展导师带徒活动。“传帮带”是技能人才培养的“传家宝”,所以公司积极推动高技能人才导师带徒活动。公司要求所有高技能人才都要带徒弟,与技能较低的职工结成师徒对子,签订带教协议,通过言传身教,帮助所带徒弟提高岗位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真正起到传承技艺、带徒育人的作用。(4)鼓励员工参与技术改造和技术攻关。鼓励员工参与技术改造和技术攻关,可以有效提升员工技能。因为技术改造和攻关涉及多方面知识,让员工参与此类活动,既可锻炼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扩大知识面,同时也便于快速熟悉设备和工艺状况,促进员工岗位成才。
(五)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
公司成立了一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在大师工作室下设车工组、钳工组、电工组、焊工组、行车工组,每个组至少有三名技师或高级技师。大师工作室建立后,一方面,利用大师工作室的平台,对公司技术难题开展技术攻关,进行技术会诊,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利用大师工作室,举办一些培训班,传授技艺,培养人才。
(六)实施技能津贴制度
为实施人才强企战略,鼓励员工立足本职岗位,刻苦钻研业务技术,充分调动职工学习知识、提高业务技能的积极性,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公司制订了《技能人才管理办法》和《技术津贴管理办法》,对技能人才实施聘任制度,按技能等级按月发放技能津贴。该制度实施以来,极大地提高了技能人才钻研技术的积极性,扭转了技能培训的被动局面,使员工从“要我培训”主动转变为“我要培训”。
三、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一)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
对照浙江省提出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要达到25%的目标,我们的差距还很大,目前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只有659人,只占总员工的9.5%;从元立公司的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发展目标来看,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还相当缺乏,这说明我们的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是滞后于企业发展所需的。
(二)行业工种技能鉴定有困难
以往,公司对于冶金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采用的是企业自主评价的方法,自从2017年国家深化职业资格制度改革以后,行业工种的技能要由行业办来鉴定,这样一来,对于特有工种的技能鉴定工作就受到了严重影响。由于浙江省从事长流程冶金的民营钢企只有元立一家,元立也联系过国家冶金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但他们表示,目前来说是不可能在衢州设立鉴定站的。按照他们的要求,冶金行业特有的工种只能到北京去培训取证,这是不现实的。为此,迫切希望相关部门能给予大力支持,有一个符合实际的实施办法。
(三)技能人才继续学习自觉性不够
现在存在技能人才创新不足,自我提升意识不强的现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生产技术也在不断改革,这对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很多技能人才觉得自己取得了技师或者高级技师证就已经拥有了很高的技术,不再充电学习新的知识,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这样的停止就意味着退步,无法为推动企业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技能人才管理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公司技能人才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现在是粗放管理,细化管理制度没有形成,特别是考评机制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所以,技师除完成本工种的生产任务外,在完成技术革新、搞好传帮带方面还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有些基层单位领导还不够重视,把技师当成普通工人使用,导致他们在传帮带和技术攻关方面力不从心,无暇顾及。
四、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完善技能人才考评和聘任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聘任程序,确保技能人才的质量。为了使技能人才聘任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对在岗的技能人才,应采取个人申报、基层单位考核与公司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对于考核不合格者不予以聘任,确保所聘技能人才德才兼备,货真价实。(2)加强技能人才的考核工作。对于技能人才的聘期考察,要实行跟踪考核,使其发挥在生产中的骨干作用。要将以下三项内容作为聘期考核的项目:一是发挥技能人才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广大工人学技术、钻业务的积极性,做好传帮带;二是如何发挥他们在解决生产难题上的技术优势;三是对他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效益进行量化。
(二)采取多种形式发挥高技能人才作用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公司可组织不同工种的技师协会,定期开展技术交流、技术攻关活动,充分发挥技师作用。为此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1)利用公司现有的科学技术协会平台,引导技能人才健康发展。要发挥好公司科协组织作用,在建规立制、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经费和活动内容等方面抓好落实,保证技能人才有更好的学习、交流和活动平台。要组织技师外出学习参观,学习推广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在科技进步中发挥主导作用。(2)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参谋作用。由于工人技师深入生产一线,对于生产管理环节存在的问题比较了解,感受比较深刻,他们提出的意见针对性较强,其所在单位的一些重大技术决策应吸收工人技师参加,为他们提供参与管理的平台,充分发挥他们在企业管理中的参谋作用。
(三)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技能人才总量
一是要加大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力度。要制订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高技能人才总量上有质的突破,达到15%以上。二是要编制企业版“职业技能标准”,根据实际生产要求,自主评价本企业职工。三是将“师带徒”工作与企业技能人才考核工作相结合,将带徒人数列入师傅的技能津贴考核指标,提高师傅带徒弟的积极性。
(四)人才选拔和工资分配制度要向技能型人才倾斜
一是要完善人才提拔聘用机制。企业管理岗位是有限的,作为普通员工,主要应在技能提升上努力,公司要为员工打通技能晋升的通道,让其看到希望。对于有管理才能的优秀的技能人才,也可提拔为管理人员。二是要加大激励力度,凡聘任的技能人才要在工资和待遇上加大倾斜力度,要真正体现高技能、高薪酬的理念。
(五)要根据企业发展,不断更新技能人才标准和培养模式
企业发展的每个阶段对技能人才的标准也不一样。随着知识的更新、技术的进步、机械设备智能化的提高,对人的技能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因此,技能人才的衡量标准和培养模式应该是动态的,随时可更新的。为此,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总结经验,不断进步。
五、结语
建立高质量的技能人才队伍,对公司的发展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可有效增强公司的竞争力。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元立公司在这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元立发展需要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还很缺乏,技能人才管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尚存在很多不足,因此,要想方设法学习各兄弟企业的成功经验,弥补短处。只有不断努力,与时俱进,元立公司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才能做得更好。
作者:郑惠棠 单位:衢州元立金属制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