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培评一体化在电网企业人才管理的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培训和测评在企业人才管理中一直是企业非常重视的两项工作,无论是从技术思路还是实施落地,这两者都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从技术出发,两者都需要经过标准构建-情景模拟-对话技术一体化步骤。从某电网企业的培训和测评体系的现状我们可以看出,建设培评一体化体系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先进的科学理论共同建立,并且要不断地进行完善。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培训和评价虽然看似分离,但可以进行充分的整合。本文以某电网公司为例,总结了培评一体化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应用,充分说明了培评一体化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可行性,对企业而言可以增加竞争力,降低人力资源成本,获得更多的收益。
关键词:培训;测评;培评一体化;电网企业
一、培评一体化在企业人才管理中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基本走势,对人才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反复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强调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拓宽人才评价渠道。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需要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除了对人进行培养以外,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让广大人才通过更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脱颖而出,关系人才成长和作用发挥。因此,人才培养和评价一直是企业非常重视的两项工作。人才培养和评价无论是从技术思路还是实施落地,这两者都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从技术角度出发,两者都需要经过标准构建-情景模拟-对话技术这样的三大步骤,具体如图1所示:图1人才培养和评价三大步骤(1)标准构建标准构建主要是指基于目标群体建立对应岗位的胜任能力模型。能力素质模型是能区分绩效优秀者和与绩效一般者的核心素质、能力的集合,重点为“冰山模型”水面以下的鉴别性因素部分。“能力素质”最早源于1973年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麦克利兰为美国政府甄选外交官项目的研究,他发现决定外交官是否高绩效并非是人们所熟知的学历、背景等因素,而是更深层的个人因素,从那以后“能力素质”逐步在企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应用并卓有成效。(2)情境模拟情景模拟主要指基于目标群体担任的职务和日常工作情境,编制一套与该职务和工作情境实际情况相似的测试项目,将被测试者安排在模拟的工作情境中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用多种方法来测评其心理素质、潜在能力的一系列方法。培训的情境模拟主要是通过一些课程活动,例如行动学习等,使学员进行真实的管理情境模拟,导师在此过程中给予一些指导。(3)对话技术对话技术是一种与培训高度匹配且相互呼应的测评形式,主要指通过与目标群体在测评或培训中的沟通和交流的形式判断目标群体能力和潜能的一种技术。这种课堂组织的形式,使测评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可以降低参测者的防御心理,在相对无意之中暴露自己各个方面的特点;也可以将参测者置身于多种情境下,便于更全面地观测参测者的组织协调能力、问题分析能力,沟通说服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是否达到拟任岗位的要求。
二、某电网公司在人才培养和评价工作中的现状
某电网公司为响应国家人才强企战略的落地实施,公司结合自身情况,在深入探索塑造员工能力的有效机制与系统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人才评价与人才管理方面的改革措施,完成了评价中心规划和发展性测评技术研究。从评价中心规划和发展性测评研究,到测评基础建设,建立了具有电网特色的评价体系和培训体系。在能力素质模型构建、测评标准制定、干部竞聘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成果与经验,使企业培训和评价工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培评一体化的干部人才发展实践落地奠定了基础。在公司运行、维护、改进相关的管理体系过程中,人力开发与管理工作基本建立了健全的测评标准、模型和测评技术,同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测评结果的准确性和流程的规范性。公司的基本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逐步优化,在员工培训的财力投入上也是伴随公司的成长在逐年增加。但与此同时,在培训方面,公司对于培训内容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偏差,片面地注重培训时间或次数而对培训内容的质量不够重视,培训项目的确定过程中缺乏对培训需求的定位分析。公司在规划培训项目时,培训主管部门只是根据公司高层领导的指示,或每年从各部门收集上来的调查表进行培训项目汇总,忽视了员工个人培训需求。目前公司人力资源主管部门并没有运用各种分析工具来对所收集的培训需求进行深入分析与定位,用以决策培训项目或培训项目所针对的对象。在测评上,测评数据结果往往只用于一次性的评估需求,缺乏整合和系统分析;测评报告多聚焦于个体水平上的某次评估的结果呈现,缺乏连贯性。这说明,无论是对企业的精益化管理、安全生产还是人才发展和人才评价的优化整合,建设培评一体化体系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培训和评价在技术上具有整合的可行性,在实际工作中也不可完全割裂。加强测评与培训体系的整合,对测评的应用优化,培训的效果转化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企业精益化管理在培训体系和评价体系的运用中的重要意义。但从此企业的培评体系我们可以看出,建设培评一体化体系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结合先进的科学理论共同建立,并且要不断地进行完善。
三、某电网企业在培评一体化方面的实践探索
为进一步强化国有体制改革,达到企业精益化战略目标,以实现公司干部管理的“培训-评价一体化”暨精益化、科学化为目标指引,该电网公司基于评价中心建设和发展性测评研究提供的蓝图规划,探索开发“测评—培训”一体的培训课程以及对应的言行观察测评工具。形成完整的测评工具包,以指导未来的干部培养和测评工作落地实践,促进人才发展和人才评价的优化整合,节省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提升人力资本价值,真正实现企业精益化管理。基于以上公司人才评价现状的梳理与定位,人力资源部以科级及科级后备干部为例,进行了培评一体化的实践探索,要点如下:
(1)开发领导力素质模型,建立模型优化更新
通过对公司战略规划与企业文化等资料的演绎分析,选取科级及科级后备干部开展问卷调研,通过多次研讨,全面梳理出了该群体最重要的能力。从模型到具体的某个层级的干部测评,进一步对测评指标进行优化,包括2个方面:其一,明确测评的关键点;其二,细化评价等级的要求,通过等级标度(卓越、胜任、合格、不合格)区分评价标准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科级及科级后备干部胜任能力模型分为管人、管事两个大维度,各维度具有相应的指标及行为等级,每一行为等级符合相应的典型行为。如表1所示:考虑到企业战略调整和组织调整的要求,模型的结构和内容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化,因此,企业可利用补充调研、概念重组和素质行为项撰写的方式适时对模型进行动态的优化和更新,提高模型的可持续性和生命力。
(2)基于能力素质要求,开发“测评-培训”一体的培训课程
基于领导力素质模型,设计岗位发展地图和学习地图,并综合分析组织需求及各层级干部共性、差异性特征等,明确不同职位层级、不同业务范围干部群体的培养目标,从而确立培训课程目标。在培训上,采取活动式培训、行动学习的方法,将测评技术与培训活动相结合,如表2所示。两门课程分别为《综合管理能力提升》与《创新思维和问题分析与解决》。综合管理能力提升的培训目的是提升自我管理、团队管理、客户管理的能力,创新思维和问题分析与解决的培训目的,是提升学员的系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与问题分析解决能力。
(3)基于课程目标,以言行观察技术为主的测评方式
为了全面考察学员目前的各项能力指标,基于课程包中设计的活动还匹配了测评工具,这其中主要运用了言行观察的测评技术,表3为培训课程中各项活动的言行记录观察表单。通过学员在情境模拟活动中的表现,推测其在日常工作以及未来目标岗位中是怎样的处事风格,更真实的了解到学员的能力。若想有一个高质量的培训人员素质测评,人力资源管理者应根据员工的测评结果制定相应的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人员素质测评是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依据,对员工培训需求的分析是进行培训的基础,了解了员工应该培训的方向在哪方面进行培训,是实现高质量培训和提高培训效率的重要前提。在培评一体化思路下的培训课程中,首先通过领导力测评了解培训对象整体和个体优势和短板,作为培训方案设计的依据,提升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接着在引入自我认知课程、活动式评估等评价-培训结合的新方式,促进学员自我认知,促进学习成果转化和学习意愿提升;在培训结束后,利用测评工具对培训人员进行再一次的素质测评,通过前后差异可以对员工培训的效果进行检验,评估培训过程中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变化,从而强化培训活动的总结和优化。也就是说,这既能够达成培训提升学员能力的目的,也能够达到测评学员目前能力的目标。因此,不管是从培训需求分析到培训活动优化、还是到培训效果评估,测评可以充分运用到人才培训工作的全部过程。将人才发展和人才评价过程进行优化整合,节省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提升人力资本价值,真正实现企业精益化管理。
四、总结
在以领导力素质模型为基础的培训体系和培训活动设计及实施中,围绕电网企业发展战略对相关岗位的核心要求,培训目标更加明确,培训内容更加聚焦,培训重点更加突出。培训运作中,除了关注具体的业务知识、专业技能外,更加强调综合素质的提升,行为模式的塑造,从而变培训为发展,将测评与培训进行充分的融合,在促进个人能力提升的同时,打造基于战略发展需求的关键组织能力。综上所述,培评一体化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具有可行性的,对于企业而言可以增加竞争力并且降低人力资源成本获得更多的收益。但是,在未来的实施落地方面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科学总结。
参考文献
[1]黄敏,穆桂斌.党政领导干部人才测评的回顾、思考与展望[J].领导科学,2014,(6z):39-41.
[2]陈国富,赵松,杨峥,等.培训、评价、持证、上岗一体化激励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7,(7):76-79.
作者:邓玉冰 邱祯平 单位: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教育培训评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