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人才管理机制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又强调“坚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显示了“创新驱动”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高校作为创新人才的集聚地,必须进一步深化和改革人才发展机制,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本文结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分析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高校科技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并从人才引进机制、人才评价机制和人才培育机制3个方面论述了高校人才管理机制的创新。
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1.从内因来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念的深化。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科学的春天(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四十周年。1978年3月,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念。1988年6月,邓小平同志根据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态势,又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使科学技术对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深入人心。从党的十四大“加速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教育,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党的十五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七大“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党的十八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党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党和国家一直在突出强调科技发展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作用。经过改革开放和全国人民的长期努力,我国2010年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然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低成本供给基础上,面临着资源能耗大、科技含量低等问题,经济发展模式亟待转型升级。进入“新时代”,必须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基础。
2.从外因来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第四次科技革命”形势的推动。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给世界格局带来深刻变革,以蒸汽技术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电力技术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为代表的3次科技革命使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到空前繁荣的时代。在过去200多年时间里,在全球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中,我们曾先后失去过3次科技革命的机会,这也是长期困扰着我们的“李约瑟难题”。21世纪以来,人类科技文明再次谱写新篇章,在世界范围掀起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机器人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以及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世界各国积极应对,美国提出“再工业化”、德国提出“工业4.0”、中国也提出“中国制造2025”,面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中国第一次与世界发达国家同台竞技,要在这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高校科技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创新驱动理论”是哈佛大学管理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的著名理论,它是以钻石理论为研究工具,以竞争优势来考察经济表现,从竞争现象中分析经济的发展过程,从而提出“国家经济发展”的4个阶段:生产要素驱动阶段(factor-driven)、投资驱动阶段(investment-driven)、创新驱动阶段(innovation-driven)和财富驱动阶段(wealth-driven)。根据我国学者夏天对美日韩等国经济发展的状况的研究,“当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2%以上对外创新依存度低于30%,创新产出高、产品或服务国际竞争优势足、扩散多个领域时,国家进入创新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首要在于“人才驱动”。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据统计,60%以上的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都设在高校,近80%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60%的“973”计划项目都由高校承担,70%左右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都由高校主持完成。在创新驱动发展阶段,科学技术成为新产品开发和形成未来产品开发基础结构的重要因素,以高校为主体的科技人才在创新中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高校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与政府、产业界一起组成“三螺旋结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高校科技人才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高校科技人才要注重“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国家科技创新一般遵循从“技术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规律,不仅当前发展中国家遵循这种发展规律,欧美等发达国家(如德国和美国对英国)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同样采取了类似的发展策略,德国学习英国建立了现代教育体系和研究型大学,成为技术领先者;美国通过模仿德国的现代大学体系和现代科技研究体系成为世界研发中心和技术领先者。然而,“技术模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018年4月,爆发了广受关注的“中兴事件”,美国政府极力阻挠中国在芯片技术方面的发展,充分印证了强调的“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后发国家想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2.鼓励高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支持科技成果转化。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我国高等院校曾进行过大规模扩招,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党的十七大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十八大以来,经济转型升级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求呼唤着创新驱动,话语体系从“创业带动就业”转变成“创新创业”。话语转变的实质是内涵的转变,即“创新创业”不是“创新”和“创业”两个独立的概念,不同于传统的创业,“创新创业”必须以“创新”为基础,这是“创新创业”的灵魂。具体到高校,鼓励高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主要是鼓励高校教师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的创业和成果转化行为。高等院校是国家研发产出最重要的源头之一,鼓励高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大量成功案例,如美国的旧金山湾区(硅谷)和波士顿128高速公路地区,我国的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和深圳南山。从2015年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到2016年颁布的《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和《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形成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三部曲”,为高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3.推动高校科技人员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学校经历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再到“普及化”的一个发展历程,高等教育的供给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教育本身是否已经从“公共物品”在向“准公共物品”或“半公共物品”转变,值得进一步思考。与此同时,高校不再是单纯的象牙塔已经成为事实,高校的职能已经从原有的“教学”与“科研”扩展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美国教育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威兹提出的“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模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接受。高校科技人员与政府和企业合作,一方面能够得到资金方面的帮助;另一方面,能够获得更可能实现成果转化的研究方向。三者的合作能够使彼此受益,通过整合知识和资源,获得不同利益的满足。高校科技人员对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他们往往成为区域经济规划和振兴的积极参与者,双方积极寻求合作能够推动富于价值的创新发明和经济目标的实现。
三、创新高校人才管理机制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1.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高校人才引进要进行整体规划,增强人才引进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在高校中,人才引进往往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建设和科学研究服务,但是,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高校人才引进和学科建设必须与创新型国家建设以及所在省市的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在发挥学校传统学科优势基础上,调整学科发展方向,聚焦“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努力使人才引进的方向与学科建设地图与所在省市的产业发展地图相一致,积极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把握整体规划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柔性”引进机制。一是采用多种合作方式。专兼职相结合、长短期相结合、项目合作与技术入股相结合,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不拘泥于形式,对于亟需人才或优秀人才实行一人一策。二是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更加注重环境投入。良好的生活状态是高校人才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与此同时,还要注重高校人才的环境投入,比如提供实力雄厚的科研平台、帮助搭建优秀的科研团队、制定吸引力强的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政策、配备成熟的创业指导团队和知识产权经纪人、解决配偶就业和子女上学问题等。
2.创新人才评价机制。高校人才评价是高校人事管理的核心问题,也是近年来舆论热议的话题。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意在破解人才评价及发展的藩篱,为高校人才评价与发展做出了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以往的人才评价往往以学术论文和科研项目作为评价依据,其突出的优势是可量化性和可操作性,其不足在于单一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突出强调基础研究和科研创新同时,还强调成果的应用型,即它对高校科技人才的诉求不仅仅是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其能否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高校人才评价应当考虑“分类评价、动态调整、相互转换”。分类评价,就是说要综合考虑研究类型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做基础研究的设置基础研究的评价标准,做技术转化的设置技术转化的评价标准,搞艺术创作的设置艺术创作的评价标准,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咨询的设置政策咨询的评价标准。动态调整,就是说要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及时的对人才评价机制进行动态调整,同时要营造可上可下的评价机制。相互转换,就是要考虑到高校人才的不同特点,考虑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不同特点,设置积分转换制,促使“各有所长”变为“各显神通”。
3.创新人才培育机制。高校人才管理,要培育和引进并重。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在论述《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曾提到:要坚持自主培养国内人才和引进海外人才并重,既不妄自菲薄,“招来女婿气走儿”,也不固步自封,“闭门只练自家拳”。这就为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既要为现有人才提供学习提升的机会,到国际平台上深造,又要为现有人才兑现学成归来后的相应待遇,真正落实好现有人才的培养工作。高校人才培育应当注重以下创新点:第一,在培育形式上,要注重创新团队培养。将现有人才放到科研团队中培养,养成团队作战的意识,在团队成员的相互帮助下成长成才。第二,在培育机制上,要推动校企共同培养。要将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对接,实现“一个课题组面向一个大型企业,一个学院面向一个集团公司,一个学科面向一个行业产业”,为科技人才提供更加有利的创新环境。第三,在培育方向上,要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各级地方政府对接创新型国家建设需求,出台了一系列的实施办法,高校科技人才培养对地方政策要积极敏感、反应迅速,乘“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东风,实现校地共赢。
作者:唐莉莉 王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