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创新策略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企业管理创新策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企业管理创新策略

摘要:新形势指的是中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的30年之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同时在国际背景下面对的一超多强的格局。在这种格局下,和平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但是贸易大战、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全球化并存。在新的形势下,我国企业在全球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越来越多的机遇与挑战,企业想要在全球化浪潮中处于有利地位,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外国优秀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不断改进和提升企业的管理机制,寻求企业管理创新策略。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本文从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管理体制的现实出发,挖掘目前我国企业管理创新当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创新策略。

关键词:新形势;企业管理;创新策略

0引言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我国企业在全球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越来越多的机遇与挑战,在新形势下,企业要在全球化浪潮中处于有利地位,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优秀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不断改善企业的管理机制,寻求企业管理创新的发展之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本文从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管理体制的现实出发,发掘目前我国企业管理创新当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管理创新策略。

1企业管理和创新的内涵

企业管理,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按照管理对象划分包括:项目、资金、技术、市场、信息、设备工艺、作业流程、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经营环境等;按照职能或者业务功能划分包括:计划管理、生产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质量管理、仓库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管理、信息管理等;按照资源要素划分为:人力资源、物料资源、技术资源、市场与客户、政策与政府资源等。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企业创新是现代经济中创新的基本构成部分,传统的观点认为企业管理包含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项职能,管理学家周三多认为创新也是企业非常重要的一个职能。

2我国企业管理现状

在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管理思想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企业的管理者更为重视对财物的管理,现在则更加重视对人员的管理,过去把资产管理的重心放在有形资产上,现在则将中心向无形资产偏离,过去企业之间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现在则是追求共同盈利和发展。这些管理思想的转变,有利于企业提高自身的效率。在新形势下,我国企业在实行战略管理时,能够将视野放大到全球范围之内,可以站在一个较高的位置去把握自身的节奏和核心竞争力,这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不断进行组织管理创新,企业组织中更重视科学技术及知识、重视考察内外部环境,从而保障信息在企业内部能够得到较高效率的传递,以及与外部的交流。积极推行制度创新,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资源整合效果更好,企业运转更加顺利。同时企业不断实施产品和服务创新,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自身的生产方式并提高品牌服务。

3我国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中的问题

3.1管理效率有待提高

我国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其所有权和经营权大都是分离的,管理者和所有者利益的不一致,致使一些公司领导做出低效率的决策或者短视的行为,西方的股权激励制度可以帮助解决部分这类问题,但又会带来股权纠纷等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常常使我们的企业陷入两难的困境。

3.2管理者的素质有待提升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对管理者的素质培养较为忽视,这主要是企业担心花了大量物力、财力对管理者进行培训后,被培训的人员一旦翅膀长硬,就有飞掉的危险,这不仅仅会造成企业成本的浪费,还有可能培养出自己的对手。另外即便被培训人员能够在素质提升后为企业效力,也必然会在薪酬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可能降低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出于这些考虑,企业不愿对管理者提供培训,导致管理者队伍素质整体不高。

3.3管理组织机构有待完善

我国部分企业管理机制当中的组织结构,设计的太过细致,纵向看去层级过多,横向看去职能重叠,这会导致管理效率的底下,还会引发组织机构之间相互推诿责任,极大影响组织效率。这样的组织机构中,有能力的人无法崭露头角,成为被埋没的金子,无法发挥和施展自身的创新能力,导致企业的运营也只是原地踏步,很难有新的发展。

3.4管理创新能力有待发展

创新的最好土壤便是实践,技术创新应该从企业一线员工的生产实践中来,但是固有的管理体制限制了一线员工献计献策的渠道,创新的源泉难以提供源源不断的新思维、新方法、新技术。校企结合也是目前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一条常见途径,但是产研结合背景下诞生的创新技术,在转化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不确定性,管理者很可能弃之不用,导致这条技术创新之路也充满荆棘。

3.5战略管理规划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部分管理者,不能站在全局的位置、长远的角度看问题,仅能看到眼前的利益,只注重短期的盈利问题。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不完善,甚至没有长期发展规划,这种管理思想下仅能培育出短命的企业。企业想长期经营,就需要制定较为完备的战略规划,从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出发,对发展规划作出科学合理的调整。

3.6企业绿色创新有待增强

自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发展所导致的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全球性问题不断加剧,国际社会开始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灵魂,绿色思想蕴含了当今社会节约资源的要求。因而,绿色创新就成了企业在环境规制日益严厉的条件下争取市场地位、赢得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然而由于环保投入高昂、、技术能力不足、管理者未能重视等原因,绝大部分企业业并没有将绿色创新充分地融入到企业经营战略中去。

3.7企业文化有待发展

企业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方法,目前很多企业缺乏体现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甚至没有自己的文化,在这样的企业组织环境中,员工感受不到凝聚力,企业只能因循守旧,很难走上创新之路。这归根到底是管理者缺乏企业家精神造成的,将极大阻碍企业的创新精神。

4对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策略的建议

4.1创新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创新发展,企业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我国很多企业的产品销售主要依靠渠道营销,这种销售方式固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需要对众多的合作渠道加以维护,并且会受到合作伙伴本身能力的限制。应该在渠道销售的基础上,在一线和二线城市注入直销的方式,缩短信息链、提高对顾客需求的感应和反应速度,这种做法就是管理理念创新的典范。

4.2创新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企业不败的法宝。以股权改革为例,部分企业很早就发现产权问题的重要性,这些理念较为先进的企业逐步开展员工分红权向股权的转化,把员工变为企业名副其实的主人,根据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度,给予他们不同比重的股权,使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获得很大的激励。国有资产向股份制的转变,救活了很多奄奄一息的企业。

4.3加强绿色创新

在经济转型期的特殊背景下,面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规制加强的客观条件,绿色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新趋势,同时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绿色创新能降低企业运行成本、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增强获利能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品牌的公众认同度、实现循环经济,从而最终建立起绿色竞争优势。

4.4创新企业文化

罗伯特•奎因曾提出企业文化的螺旋式发展历程,即“创新导向→目标导向→规则导向→支持导向→高层次创新导向”,在企业创立初期,管理者以科技人员为主,所以企业文化更多倾向于技术创新;企业开始起步后,就要制定企业切实的目标,并鼓励所有员工排除一切困难去实现这个目标;企业稳定之后,需要强化实现企业目标的各项规则,企业文化转变为对规则的描述;企业壮大之后,更重要的是庞大的组织部门的协调,此时企业文化强调内部的协作;新形势下,面对全球市场的冲击,企业文化应该回归于创新,抢夺市场的先机。

4.5管理创新常态

新形势下,企业管理不仅要努力创新,还要使创新成为一种常态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5.1设置创新管理部门

要保留企业管理创新的胜利果实,就要有专门的部门监督创新向实践的转化,并且将实践的结果数据保存,建立自有知识库,通过不断的积累、通过对员工的培训,实现创新在企业内部的良性循环。

4.5.2创新激励制度常态化

只有建立对创新的激励制度,才能激发起员工的创新思维动力、开拓员工参与创新的先河。要让员工亲眼目睹企业管理者对于创新的尊重和鼓励,夯实他们创新的决心。同时要为员工提供开发创新思维的环境,提高创新福利待遇,增加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和教育,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结论

本文从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管理体制的现实出发,发掘目前我国企业管理创新当中存在的管理效率、管理者素质、管理组织机构、创新能力、战略管理规划、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通过细致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创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制度、创新企业文化、创新制度常态化等管理创新策略,希望在新的形势下,我国企业管理创新不断发展进步,在全球市场当中地位不断攀升。

参考文献:

[1]焦学强.基于新形势下的企业管理创新策略研究[J].经管空间,2012(10):112-113.

[2]邢洁.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探讨[J].现代交际,2017(9):198.

[3]田哲明.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7年8月.

[4]戴学志.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管理创新策略[J].电力讯息,2017年7月商:177.

[5]曾花.基于新形势下的企业管理创新策略研究[J].企业导报,2016(6):66.

[6]杨峰.基于新形势下的企业管理创新策略研究[J].现代商业,2013(8):115.

作者:张宗明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