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成本管理在制造型企业中应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质量成本管理在制造型企业中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质量成本管理在制造型企业中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逐步推动制造型企业转型升级,许多企业纷纷把目光转向“求质”上来,质量成本管理也随之在企业运营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文章对我国制造型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的应用现状、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广东X陶瓷公司案例总结出企业应用质量成本管理可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质量成本;企业管理;制造型企业;应用

一、引言

2016年10月5日,三星GalaxyNote7发生一起自燃事件。据悉,在此款手机的一个多月,已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三十多起爆炸和起火事故。2016年10月10日,三星迅速做出了反应,决定暂停Note7的生产,并在不久之后正式召回Note7,共计190984台。三星之所以不惜代价地在全球范围内召回手机,因为产品质量问题背后产生的企业信誉损失、客户流失等隐性成本是无价的。由此可见,产品质量对企业有多重要。合理的质量成本管理,不仅能够提高产品质量,还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质量成本,提升企业效益。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费根鲍姆(A.V.Feigenbaum)就注意到了质量成本的存在,并把质量成本分为预防成本、检验成本、厂内损失和厂外损失四大类,为质量成本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现代质量管理领军人物朱兰博士(J.M.Juran)提出“矿中黄金”思想,开始将这四类成本结合起来研究,寻找最优的质量成本结构。中国在质量成本领域研究相对国外起步较晚,1987年4月《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第一部分》在我国正式实施,并对质量成本下了明确的定义:质量成本是产品质量保持在规定质量水平上所需要的费用,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和内外部损失成本。1991年12月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质量成本管理导则》在四大类质量成本基础上又补充了特殊情况下的外部质保成本。

二、我国制造型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的应用现状

目前,制造业是我国质量成本管理应用的主要阵地。20世纪70~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先进企业管理理念的引进,质量成本管理模式逐渐应用于我国企业,至今已有超过半成的制造型企业能够初步应用质量成本管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制造型企业在质量成本管理的应用上较中西部地区更为普遍,成效也更为显著,其中以大型企业、上市公司居多。这是由于我国在质量成本管控方面的观念引入较国外相对更晚,且制造型企业数量庞大、管理模式参差不齐以及部分中小型企业的观念问题,这种管理模式暂时很难进行统一的推广。企业更多的还是把目光聚焦于提升产品价值上,这就造成了企业在质量成本管理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三、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会计核算体系不利于质量成本管理。在进行质量成本核算时,通常按照预防成本、检验成本、内部缺陷成本和外部缺陷成本进行质量成本的归集和分配,而传统会计核算成本主要是对产品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进行确认和计量。在科目设置上的不同使得传统会计核算数据无法直接用于质量成本管理,进而倒逼企业重新建立适合质量成本核算的体系。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传统会计核算所提供的数据主要用于对外财务报告,受众群体多为投资者。而质量成本核算是出于内部管理决策使用的目的,受众多为管理者,二者的最终目标不同。然而,现实中许多中小制造企业由于意识淡薄、高昂的费用或是缺乏专业素质人才,并没有建立完善的质量成本核算体系。表1是我国某大型化妆品制造型企业质量成本核算科目明细,从表1中可以看到,质量成本科目的设置与财务会计有相似之处,比如职工薪酬、折旧费用等,但大部分科目还是存在较大出入。

(二)对产品生命周期忽视造成质量成本管理不全面。产品生命周期涵盖了产品研发、设计、制造、入库、销售、售后质保以及报废多个环节相互贯通的过程。有的企业在进行质量成本管理时只片面关注到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检验,而没有从源头进行质量管控,导致企业忽视了其他可能会产生质量问题的因素,如手机销售之后,其生命周期并没有结束,顾客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使用成本,对这块成本的忽视可能会造成产品售后服务不佳、产品售后维修率过高以及产品使用寿命较短等情况的出现。

(三)模糊的管理权责划分不利于部门协同。质量成本管理应当包含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个环节,涉及到销售、生产、采购、质保、财务部及高层管理者之间的协调联动。然而,不少企业由于采用责任中心和部门化的模式进行运作,每个部门只需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便不需担责,此法固然可以强化部门自身的责任意识,但同时也导致企业容易把质量成本管理完全归责于质检部门。但事实上是,采购部门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采购品质不佳的原料,研发部门为了尽快推出新产品可能会减少实验次数,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造成了内外部缺陷成本。

(四)不够重视隐含质量成本影响管理效果质量成本按其表现价值补偿可以分为显性成本和隐含成本。显性成本会直接造成收入的减少或者成本费用的增加,比如质量成本四大类别就是显性成本。但从广义角度上看,质量成本其实还包括由于外部缺陷成本造成的信誉损失、企业形象受损等无形损失。这些损失无法通过金钱衡量,难以在会计账簿或者是质量成本报告上体现,因此容易被管理者忽视,导致质量成本管理无法得到最佳效果,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四、广东X陶瓷公司质量成本管理案例分析

(一)X陶瓷公司质量成本管理介绍。广东X陶瓷公司是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的一家大型瓷砖制造企业,该公司于2014年初开始采用质量成本管理方法,高薪聘请管理专家进行内训,狠抓企业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灵活利用管理工具,探究并形成符合陶瓷生产特点的质量成本管理路径。由管理层牵头,各部门共同参与,研发部、采购部、生产部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并交由财务部进行成本核算,最后汇总至质保部进行质量成本分析,分析结果反馈至管理层,管理层将问题和改进措施下达各部门,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截至2019年底,在该公司的质量成本结构中,内部缺陷成本由2014年底的10.7%下降至2019年底的7.52%,成效显著。

(二)X陶瓷公司对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应用的启发。1.强化管理意识,提高人员素质。“人”是企业管理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因素。许多企业难以在内部推广应用质量成本管理模式,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员意识淡薄、传统观念的存在或是员工专业素质不强。X公司在2014年初刚开始推行质量成本管理模式时,就十分注重从员工的观念和能力下手,不断营造质量成本管理的企业氛围,通过聘请业内专家培训管理层,提高人员意识和专业素质,为之后的管理活动开展提供人力保障。2.构建部门间质量成本信息流通机制。信息是质量成本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项资源,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可靠性等特性都会影响到质量成本的计量和最终的管理效果。X公司在管理层的带动下,建立起涉及各部门信息归集、分析和反馈的双向信息流通机制,为质量成本管理打通信息壁垒,同时也方便各部门绩效考核信息的收集。3.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质量成本管理路径。X公司在管理层的带领下摸索出一条值得借鉴的质量成本管理路径,为质量成本的归集、分析、决策指明了方向和路线,大致路径如图1所示,其中1至5为成本核算阶段,5至6为成本分析阶段,7为决策阶段。4.利用管理工具辅助质量成本管理X公司管理者善于利用管理工具进行质量成本报告分析。此举可使数据描述和成本归因变得更加清晰,常用的质量成本管理工具有帕累托图、直方图、鱼刺图等。

五、质量成本管理在制造型企业中的应用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质量成本核算体系。2014年初开始施行的《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表明,企业在进行产品成本核算时,对于企业内部管理的相关要求,可以按照现代企业多维度、多层次的管理需要,确定多元化的产品成本核算对象,即允许企业在原有会计核算体系的基础上,建立适合企业内部质量成本管理的核算体系。合理核算体系的建立能够让企业质量成本管控步入正轨,质量成本的归集与分配也更为准确,更加符合管理的需求。为此,企业可以聘请专业管理人员参与体系建设,并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开展专项研讨会,上到中高层管理人员,下到一线操作工人均可参会,从而汇集不同视角下的观点,建立更为全面的质量成本核算体系。

(二)融合全面质量成本管理模式。融合全面质量成本管理模式,要求企业在开展质量成本管理时,带动各部门共同参与质量成本的管控,共同对质量成本担责。如此一来,形成涵盖产品周期和各环节的管控,一些诸如隐含成本等影响因素就不容易被忽略。同时,将质量成本管控的视野拓宽至产品生命周期上,一些非增值作业消耗的质量成本容易被发现并且消除,比如内部和外部缺陷作业及其相关联的成本都属于非增值作业,应彻底消除,以此优化质量成本结构。

(三)将质量成本管理纳入部门绩效考核。绩效考核是企业内部监督控制的一项有效形式,可以衡量一个部门或者员工对工作的贡献程度。将质量成本管理纳入企业的关键绩效考核指标(KPI),能够明确各部门甚至落实到个人对质量成本管理的责任,同时也能激励各部门做好质量成本管理相关工作。将质量成本管理纳入部门绩效考核,首先,应该细化质量成本的构成要素;其次,把每个要素转化为评价指标,再确定每个指标完成度的评价方式;最后,形成监督和反馈机制。

六、结语

质量成本管理作为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判断一家企业管理体系是否有效的指标之一,能为企业管理体系的完善以及企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因此,研究如何将质量成本管理应用到企业管理实操中是意义重大的。本文将理论与案例相结合,针对文中提出的问题,从案例分析中归纳总结出制造型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应用的一般性方法,以期能为我国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作者:王云辉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