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企业管理中人员与岗位相匹配问题,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越来越健全,企业如何更有效地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特别在提升人员与岗位相匹配度,最大限度提升工作效率,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就显得更为紧迫了。目前,一些企业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着人员与岗位相匹配重视不够的问题,制约了工作效率,没有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本文对企业中人员与岗位相匹配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简要分析人员与岗位相匹配积极作用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人员与岗位相匹配的制约因素,最后就如何促进人员与岗位相匹配提出优化对策。
关键词:企业;人员;岗位;相匹配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其目标是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最大限度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从总体上来看,在现代企业制度越来越深入人心的新时代,尽管绝大多数企业都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了系统的设计和安排,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也有了很大提升,但是仍然有一些企业对人员与岗位相匹配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导致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化水平不高。这种局面的出现,需要企业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从思想上把人员与岗位相匹配上升到战略高度,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思维,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和方法,着眼于破解人员与岗位相匹配存在的制约因素,切实加大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创新和发展,推动人员与岗位相最大限度的匹配。
一、人员与岗位相匹配的积极作用
所谓人员与岗位相匹配,就是岗位职责与员工个体特征相匹配,通过员工才能的高适用、高发挥做到事得其才、才尽其用。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大力推进员工与岗位的匹配契合度,才能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有系统性、全面性和效能性,同时也能够使员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进而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推动员工与岗位相匹配,有利于员工在适合自身能力、素质、专业和特长的位置上发挥自己的全部才能,在提升工作效能的同时满足员工个性化需求;推动员工与岗位相匹配,还能够有效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特别是对于一些优秀的专业人才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来说,只有将他们放到适合他们的岗位,做到“人岗匹配”,才能使他们发挥更加多元化的功能和作用,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推动员工与岗位相匹配,还有利于促进企业战略发展,在“人力资本”理论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为企业战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储备和支撑。大力推动企业管理中人员与岗位相匹配,还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特别是能够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加有的放矢,而且也能够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为企业战略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比如可以将“人岗匹配”纳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当中,运用先进技术对企业人力资源配置资源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和掌握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等等。
二、人员与岗位相匹配的制约因素
1.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缺乏创新
从当前来看,尽管一些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给予了一定的重视,普遍都设置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存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缺乏创新的问题,直接导致企业中人员与岗位相匹配无法取得突破。有的企业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不注重“以人为本”,没有将“人岗匹配”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开展招聘工作中,普遍没有从“人岗匹配”的角度进行考虑,招聘之前也没有广泛征求用人部门的意见和建议,使得招聘到的员工不符合岗位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还有的企业则不注重人员与岗位匹配的综合性,特别是没有将薪酬福利与“人岗匹配”进行有效结合,导致一些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制约了人力资源管理作用的发挥。有的企业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还没有深刻认识到“人岗匹配”的积极作用,因而不注重推动人力资源“效能化”建设,甚至出现了一些“安置性”的人员,不仅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会导致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
2.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缺乏创新
尽管绝大多数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都制定了相对比较完善的工作制度,也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但按照人员与岗位相匹配的要求来看,一些企业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缺乏方法创新的问题。有的企业虽然对“人岗匹配”有一定的认识,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没有从员工的现实情况以及未来发展潜力入手进行科学配置,导致员工的潜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有的企业则不注重为员工创造更有利的上升“通道”,对于一些具有较强管理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的“复合型”基层员工,没有放在更重要的岗位上进行实践、锻炼和培养。有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精细化,不注重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对企业人力资源的整体状况了解不够到位,导致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不高。有的企业不注重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特别是没有从促进员工作用有效发挥的角度进行专业化、专门化和战略性培训。有的企业则没有将“人岗匹配”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有效结合,在人才储备方面做得不够到位等等。
3.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缺乏创新
目前,一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固化,优化和创新不足,没有将员工与岗位匹配上升到“人力资本”的高度,导致企业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有的企业没有将人力资源管理纳入到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中,在人才引进、岗位配置、继续教育、技术培训、绩效考核等方面相对薄弱,无法有效发现人才和用好人才。有的企业则不注重推动“互联网+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特别是在构建“网、云、端”三位一体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监测体系方面不够到位,直接导致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全面性和系统性不强,对员工的能力、素质、作用、潜力等缺乏有效的监测,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岗匹配”的深入开展。有的企业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不注重运用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开展人力资源分析工作,相关的数据收集不够到位,而且也缺乏战略思维,人力资源部门和管理人员的决策辅助功能和助手作用发挥不够到位。
三、人员与岗位相匹配的优化策略
1.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想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推动人员与岗位相匹配,必须在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方面狠下功夫,提倡“以人为本”,将“人力资本”理论广泛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当中,更加重视人员与岗位的匹配度,进而实现事得其才、人尽其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企业应当建立人员与岗位相匹配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将其纳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当中进行高度整合,对企业人才现状、需求情况、短缺人才、未来需要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同时还要对人才使用情况、作用发挥情况以及创新创造能力情况等进行调查和分析,充分了解和掌握员工的整体能力和素质,根据不同员工的不同专业、不同特长、不同优势以及不同发展方向,进行科学配置,最大限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并且能够使他们能够“人尽其才”。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也要更加高度重视企业岗位设置的科学性,虽然不能采取“因人设岗”的方式,但却可以根据企业战略发展需要设计相应的岗位,并且将优秀人才放在重要位置。
2.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科学的方法可以事半功倍。企业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想大力推动人员与岗位匹配,就一定要在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方面狠下功夫,优化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从而为企业战略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如在开展招聘工作的过程中,人力资源部门应当积极主动加强与用人部门的沟通与互动,根据用人部门岗位需求和企业的战略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招聘,做好企业“后备人才”储备。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还要大力加强人力资源分析机制建设,特别是要在构建协调机制方面下功夫,大力加强企业各个领域、各个机构、各个岗位人力资源的综合分析。要更加注重在绩效考核工作的系统性,特别是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短期考核与长期考核等方面的紧密联系,根据员工的业绩完成情况、创新发展情况进行优化和完善,使优秀人才能够不断脱颖而出,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能够为企业战略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保障。
3.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创新是进步的灵魂。要想使企业人员与岗位匹配度更高,就必须在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方面狠下功夫,努力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具有拓展性、全面性和战略性。要大力推进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将人员与岗位相匹配纳入到精细化管理体系当中,从“精”与“细”入手,将“云计算”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中,通过云知识、云绩效、云监控、云协同、云数据以及云招聘等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建设,对员工在岗位上的贡献率进行对比分析,以此作为人力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之一。要着眼于推动“人岗相配”,将大数据技术广泛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当中,充分发挥专业机构的作用,建立相关数据收集、上报、整理、分析等机制。不断完善企业人才发现机制,特别是要建立基层优秀员工上升“通道”,真正将那些具有真才实学、能够引领发展、具较创新能力的基层员工放在重要岗位上,切实发挥他们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综上所述,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企业都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了科学的设计和系统的安排,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已经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才管理转型。但也要看到,目前一些企业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还没有深刻认识到人员与岗位相匹配的重要性,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面性、系统性、战略性不强,效果不佳,无法为提升工作效能、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这就需要企业在未来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将人员与岗位匹配上升到战略层面,采取更加多元化的举措,努力在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等诸多方面狠下功夫,进而在人员与岗位相匹配方面取得新的更大突破。
参考文献:
[1]陈琴琴,夏彩云.浅析BEI在人力资源经理岗位招聘选拔与匹配中的运用[J].人才资源开发,2020(02):61-63.
[2]张勤,赵卫东,熊家阔.测评工具与岗位匹配关系的实证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9(03)1-8.
[3]张开智,关利海,林云.基于BP神经网络的应聘人员与岗位匹配度模型设计与应用[J].电子世界,2018(21):171+173.
[4]张勤.测评工具、招聘官素质与岗位匹配关系的实证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
作者:辛嵘花 单位:兰州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