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在东盟投资国家风险及应对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企业在东盟投资国家风险及应对,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企业在东盟投资国家风险及应对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企业东盟投资规模将会持续增加,企业面临的国家风险也会随之增加。通过分析中国企业投资东盟的政治风险、安全风险、经济风险、商业风险等国家风险,提出了加强对东盟各国国情与舆情研究、强化风险意识、构建投资东盟风险预警体系等建议。

关键词:中国企业;投融资;东盟国家;风险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推进,以及东盟各国快速的城市化、日益提升的人均收入水平和人口的持续增长,东盟各国对基础设施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这给中国掌握着关键技术及资金的企业投资东盟基础设施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近几年,由于中国企业重视对东盟各国基础设施的投资,促使对东盟直接投资逐年递增。2014年投资额是14.9亿美元,2015年达到18.7亿美元,同比增长25.5%。截至2017年5月底,签订基础设施工程合同额2962.7亿美元,累计完成营业额2040亿。①目前,中国是东盟吸引外资来源的主要国家之一,而柬埔寨、老挝等国,中国已成为其最大的外资来源国。中国企业投资东盟基础设施,既有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国家风险。根据2005年至今的我国企业对东盟投资失败案例统计显示,基建与能源矿产行业投资失败案例占东盟投资失败案例七成以上,而这些失败案例均与遭受国家风险有关。根据美国企业研究所研究数据,从200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受阻或失败的案例发生56起,占全部风险案例总数的27.7%,涉及的投资金额是734亿美元,占失败或受阻案例总金额的22.9%。②而在2005年至2014年6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失败或受阻33起案例中,涉及东盟7个国家,共15起。③因此,为了我国在东盟各国基础设施的投资顺利实施,确保“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快速推进,降低中资企业投资的风险,有必要深入研究投资地区的国家风险及应对策略。

二、中国企业投资东盟的国家风险

中国对东盟基础设施的投资,一方面涉及到资金、征地等因素;另一方面,东道国政府受到国内政局影响,或者被西方一些国家过分解读,甚至施压东道国,面临较大的国家风险。

(一)政治风险

陈曦选取2000年以来的具有代表性的56个中国海外投资失败案例进行分析得出,政治类风险占29个,占总数的57%,基础设施占45个案例,占总数的81%。④中国企业的投资东盟也不例外,政治因素是我国对东盟投资中最为直接的国家风险因素,也是中国投资企业首要考虑的风险。1.大国地缘政治博弈带来的全局性挑战。由于东盟所处地理位置特殊且重要,尤其是新加坡、缅甸、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印尼等国。近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大国积极关注并积极介入的重要地区之一,是大国战略博弈的敏感区域。而大国的战略及其政策立场对中国投资东盟具有较大影响,这主要来自美国、日本等域外国家的战略挑战。美国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奥巴马政府实施了亚太再平衡战略,向亚太转移一批军事力量,与东盟进一步开展军事合作,同时频频挑起南海事端,如菲律宾南海仲裁事件。日本一直将中国作为遏制的对象,近些年动作不断,干扰性“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试图染指南海事务,伺机介入南海争端,拉拢东盟国家反华遏华。以上足以说明了大国在该地区角逐的事实,这对中国投资东盟会增加国家风险。2.国内政治斗争复杂,政府违约常见。东盟10国,多数国家存在政治动荡,蕴藏着潜在风险。一些国家党派之间、家族之间、政府与军队之间冲突严重,党派携民众经常反政府游行示威,导致政府更迭充满不确定性,影响国家政策的连续性,给外资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如泰国的政局由军队(陆军)、国王、民选内阁政府三方共同操纵,但是大局是由军方、皇室和司法系统的传统精英把持,政府总理是弱势方。从1932年以来,军方发动20次政变。⑤近20年,泰国已经换了7任总理。中泰高铁,多次爽约,直到2017年12月21日,在呵叻府巴冲县进行项目一期工程动工典礼。

(二)安全风险

近年来,武装冲突、民族宗教冲突等传统安全风险依然形势严峻,而海盗、恐怖主义、海上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值得重视。1.传统安全风险依然严峻。东盟一些国家的民族宗教和治安问题较为突出,我国企业遭遇国家风险的可能性增大。如菲律宾依然遭受伊斯兰复兴运动问题、摩洛分裂主义问题的影响,国内冲突不断,造成了中国企业损失较大。因此,民族宗教、治安问题是我国企业东盟投资时需要积极关注与重视的因素。东盟一些国家的排华势力要予以高度关注。由于域外势力的干涉、搅局与牵制,以及对中国的和平崛起的担忧,更加深了这些国家一部分人的反华排华情绪,造成我国对当地的投资国家风险事件频发,从而也直接影响到双方经贸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印尼排华势力较为突出且严重,1998年发生的“黑色五月暴动”,是近30年来以来最为严重的排华事件,造成约1200人死亡,数百名华人妇女被强奸、轮奸,财产损失无法估量。①虽然,由于目前中国与印尼的关系回暖,但对于印尼的排华势力仍应高度关注。2014年5月,由于南海主权争端升温,越南发生了针对中国资本的打砸抢事件。2.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英国外交部于2016年3月22日公布的40个国家处于高危恐怖国家名单中有缅甸、泰国和菲律宾三国。泰国靠近马来西亚的地区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威胁严重,而南部的“全国革命阵线”反政府武装分离势力更增加了投资的风险,泰南三府自2004年至今,因分离主义武装组织袭击造成至少6800人死亡。②印尼恐怖主义同样形势严峻。据印尼有关部门的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4年印尼至少有950人涉及恐怖主义活动。2016年1月14日,雅加达市内多处发生爆炸,造成34人次伤亡。

(三)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主要来源于财政、金融动荡、主权债务等因素。不同国家的经济风险的程度是有差距的。2005—2015年6月间,中国对东盟10国大型工业主要投资国家风险投资中,按照国家风险五级评价,只有新加坡经济风险较低,马来西亚、菲律宾属于风险防范,印尼、缅甸、泰国属于风险警戒,老挝、柬埔寨属于高风险国家。由于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东盟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助于快速实现了工业化,但是同时冲击着东盟一些国家的市场。1997年7月,从泰国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开始的东亚金融危机,终止了东亚各国的快速经济增长,导致东盟一些国家经济遭受了重大损失。

(四)商业风险

从中国—东盟合作上看,双方至今仍未就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全方位系统的合作机制,对于基础设施的投资会带来较大的商业风险。投资东盟各国基础设施项目,具体风险来自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多数国家投资环境不理想,发展水平较低,法制不健全,政府更迭频繁,投资处理过程不透明,企业进入和退出都比较麻烦。其次,基础设施工程投资一般周期较长,涉及的与之相关工程多,投资金额大,而成本回收时间较长。第三,国内对于海外投资缺乏有效评估的中介机构。第四,中国过去主要以吸引外资为主,而现在到国外投资基础设施领域的项目,企业缺乏相关市场经验。为了规避项目实施中可能面临的商业风险,应在投资前、运营中进行谨慎、客观地评估,控制风险。如对于合同风险,中国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必须谨慎,完全按照法律的规定签署,以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导致分歧出现,最大程度上保护自己的利益。

(五)自然风险

东盟各国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影响经济发展。拥有1.7万个岛屿的印尼,由于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火山非常活跃。海洋的地震常伴随着海啸,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部海域在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地震引起的海啸,袭击了印尼、斯里兰卡、泰国等国家。截至2005年1月10日,导致15.6万人死亡,失踪30多万人,经济损失达140亿美元。④2017年11月,印尼的阿贡火山、加罗县锡纳朋火山均再度剧烈喷发。地震、海啸、火山对基础设施、旅游造成的损失是很严重的。洪涝灾害在东盟也是常见的自然灾害,其具有发生频次高、突发性强、造成损失大等特点。1990—2010年,东南亚十年间共发生337次洪涝灾害,死亡人数13388人,经济损失1112.05千万美元。2010年,越南中部就遭遇了几十年一遇的大洪涝灾害,导致近200人死亡,30多人失踪。

三、中国投资东盟的国家风险应对策略

中国企业要重视对东盟的投资,应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根据自身情况果断布局。同时,要有清醒的国家风险意识,需要具备发现风险、解决风险的能力,以促进我国对投东盟基础设施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加强对东盟各国国情与舆情研究

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降低对东盟投资的国家风险,需要深入对东盟各国的国情进行研究,对其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文化等信息进一步熟知。首先,应成立服务东盟投资的战略服务机构。由国务院牵头,组织与之密切相关的政府机构、企业、学术研究机构、军队组成协同支持的智库。集中国内外情报资源,动态跟踪并评估、研判东盟国家的国情及发展趋势,对欲投资企业进行严谨、客观、科学的可行性论证,为政府高层决策和企业投资减少或避免国家风险,确保国家战略利益不受损害。其次,加大对东盟国家风险研究的投入力度。鼓励对东盟投资企业设立独立的国家风险控制内设机构;从国家社科基金单独拿出部分科研经费作为东盟国家风险的研究经费,鼓励与之有关的相关机构人员进行研究;加大对智库在东盟国家风险方面研究的扶持力度。采取以上措施办法,将切实提升对东盟国家风险研究的质量,培养一批海外投资国家风险分析师队伍,真正降低对东盟投资的国家风险。第三,应与东盟各国及其他国家相关机构密切联系。要采取包容学习心态,积极学习跨国公司成功的海外投资经营经验,与世界各国相关的有影响力的智库进行学术交流,尤其是东盟各国有影响力的智库及当地政府、社团。

(二)提升投资决策质量,强化投资风险意识

客观来说,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投资都会有风险,但不能以有风险而忽视降低防范风险的标准。反之,由于国外投资因风险更复杂掌控更难,更应从主观上强化风险意识,正视国家风险问题导致的危害。首先,政府主管部门应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尤其是为了政绩而忽视风险的做法应坚决避免。其次,对外投资企业应重视国家风险问题。投资前要客观科学地做市场调研,要了解合作对象的资信状况、隐性债务,以及所在国的投资法规、金融税收政策、劳工保护、环境保护等因素。经营过程中要合理规避国家风险。要咨询专业机构与有背景和专业特长、经验丰富的社会智库,进行风险识别与评估,并制定应对措施,最大程度降低风险管控成本。

(三)构建投资东盟国家风险预警体系

当下,中国企业投资东盟的基础设施多基于政策导向型,但投资东盟基础设施的国家风险较大。为此,需要加强投资所在国的国家风险评估、研判,构建客观、有效的国家风险预警机制与体系。一是构建东盟国家风险的预警指标体系。预警体系指标的选取要经过市场调查,掌握大量的现实与潜在风险因素的性质与特征,将其分类归类,每一维度找出关键风险要素。同时,评估指标的要素应能够客观衡量对东盟各国直接投资风险状态。另外,能确定不同指标对风险的影响程度和确定指标安全范围。二是中国政府重视对驻东盟各国使领馆人员的配备。使领馆人员要有懂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这样,在搜集投资所在国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信息时就会有所选取和侧重,资料信息的准确性就会大大提高。另外,除搜集到的资料信息涉及机密的外,应及时,使对外投资企业能够采取措施,有效应对各种投资风险,降低或避免投资风险的损害。三是投资企业要向相关部门积极提供现实及潜在发生的国家风险信息。一方面,要与国内有关政府部门、社会智库以及咨询机构合作,进行国家风险评估;另一方面,要与东盟国家相关咨询机构合作,获得对当地建设需求和市场环境的接近现实、有效、客观的数据资料。通过以上国内外专业机构的咨询与合作,进行详细、有效、客观的风险评估,做到事前预警,进而实现对国家风险的有效管控。

(四)规范企业海外经营行为

企业投资东盟基础设施项目,应遵循国际惯例,不要因社会刻板印象按照国内经营环境去运营。同时,经营运营过程中需注意,一要依法合规诚信经营。应认真履行国内外相关手续,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尊重当地历史、文化,尊重当地社团及民众利益。二要履行社会责任。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这本是利国利民的事情,但是因国家制度、民众利益诉求点不同,同样在国内成熟的做法,未必在投资国成功。因此,企业经营既要充分实现本土化,积极回报当地社会,解决当地就业民生问题,也要开展品牌营销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公益活动,树立服务社会的良好企业形象。三要注重生态资源保护。应提高环保意识,遵守投资所在国的环保法律,切实履行环保社会责任,绝不可以随意破坏当地生态环境。

(五)构建对东盟投资保护体系

根据中国对外投资经验以及东盟的投资环境,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对东盟的投资情况,应构建对东盟投资保护体系,以保障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利益。首先,对东盟投资提高升到国家战略化高度。应与东盟各国提高政治互信水平,消除一些东盟国家对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抱有的戒心,甚至敌意的心理。其次,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一是金融服务体系要加大政策性金融机构在东盟的融资扶持力度,提高出口信用担保额度。二是完善境外投资保险制度,适时推出符合东盟投资企业的保险业务。三是完善投资维权与投资救济机制。当企业在东盟投资经营中遇到不公正待遇时,各相关部门应形成联动机制,保护企业的合法利益。四是积极与东盟各国完善双边或达成多边基础设施投资合作机制。应保持和加强东盟各国官方高层对话与合作,与投资国签订双边或多边投资安全保障与救助协议,为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展望

对东盟投资企业的国家风险进行研究,是所有“走出去”的企业必须重视的,同时,也是政府机构、社会中介机构和相关智库需要给予全力共同研究的重大课题。由于研究角度及篇幅限制,文章研究结果并非是最终结果。因此,后续会深入、多角度地持续研究本议题范围,同时建议相关机构重视本领域的研究。东盟多数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国内形势比较复杂,中国企业到东盟投资,需要加强与所在国的政府、金融机构与企业等组织交流,了解当地政治法律、文化、经济等环境,提高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这样才能够大大降低投资风险。为了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使更多的企业“走出去”,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应注意充分与当地智库、学术机构、政府部门加强交流,促进中国企业研究机构了解东道国国情,建立信息、人员共享机制。东盟是“一带一路”实施的重要地区之一,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连接亚洲、大洋洲和非洲,西经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与非洲、欧洲相连,东盟是通往世界的必经之地。因此,建议国内相关部门重视,学者充分客观研究东盟,以降低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国家风险。

参考文献:

[1]朱念.中国企业对东盟投资的国家风险及防范机制研究[J].对外经贸实务,2017(11).

[2]王峰,罗志鹏.东盟基础设施的潜在需求及中国的投资对策[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1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9).

[4]王卫星.全球视野下的“一带一路”:风险与挑战[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5)上.

[5]马昀.“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风险管控问题[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5(6).

[6]王稳等.国家风险分析框架重塑与评级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7(10).

[7]方旖旎.“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工业投资特征与风险[J].宁夏社会科学,2016(03).

作者:赵恩北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