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发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为了降低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方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给宏观经济发展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例如,国有企业的融资成本问题,尽管央行连续降息,也难以解决融资成本高的难题。同时,我国钢铁、煤炭等企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这些现象都反映了一个问题,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通过改革,对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供给和配置,对经济的中长期发展有着更为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存在大量的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
金融危机后,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严重桎梏,是企业营业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长期粗放式增长方式的积累,较为宽松的资源环境,使得企业习惯以量取胜,造成了产能过剩。另外由于技术迭代缓慢,旧技术生产的过剩产品,加上技术转型生产的新产品,形成新旧产品叠加的现象,让产能过剩问题更加严重。
(二)企业的运营成本高,全要素生产效率低下,有效竞争力不强
1.管理成本较高。首先,市场对企业的运营缺乏一定的监管,对于企业运营过程中发生的水、电、气等能源消耗所进行的管理较为松散,对相应的指标缺乏相关规定。同时,政府的过度补贴,使得企业难以成为独立的市场经营主体,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在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大量的高耗能项目,企业并不能积极探究新能源新技术;其次,在人员上的管理,员工的管理培训机制没有形成,员工素质普遍较为低下,工作积极性不高。对于人员冗余问题,也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不能积极正面解决问题,而是尽可能的规避下岗风险;最后,财务管理机制不完善,对企业的日常开支状况缺乏严格的报销标准,贪污腐败现象严重,对于财务违规违法行为不能及时进行纠正和处理,违法乱纪和铺张浪费现象大量存在。2.交易成本居高不下。交易成本对于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影响深远。市场固有的缺陷,使得信息不对称,市场垄断大量存在,买卖双方无法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对价格进行自由博弈,资金和项目之间缺乏有效的对接,再加上政府干预的缺位、错位存在,使得市场失灵问题无法更好地得到解决,加大了企业的交易成本。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正在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深入,是解决交易成本问题的绝好契机。但目前应用技术还很不成熟,国有企业产融结合步伐缓慢,明显滞后于市场,在节约企业交易成本方面的优势还未明显呈现。
(三)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僵尸企业”大量存在
僵尸企业这个词最开始是从日本流传开来的,主要是指日本资产泡沫破灭以后,出现大量资不抵债情况,但是银行仍然给予相应融资支持的企业。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也正是因为大量僵尸企业的存在。同样,在我国也存在类似的企业,即那些已经连续亏损,只能依靠金融机构或是政府提供相应的补贴、贷款才能经营下去的企业。目前,僵尸企业主要是国有类企业,出于社会维稳的大局,依靠政府补贴和银行政策性贷款勉强维持,企业连带国有银行承担了更多的政策性任务和社会责任,这就增加了消除僵尸企业的难度。具体来说,就是要抓紧推进“管资本”,尽可能避免金融机构或政府因国有企业享有的隐性担保,而持续为国有僵尸企业提供资金救助,使得这些企业僵而不死,导致资源配置和社会福利的大量损失。
二、山西省国有企业现状
(一)产能严重过剩
煤炭产业影响着整个山西的经济水平。近年来,煤炭需求的下降,对整个行业打击沉重,山西煤炭产业更是出现了“以量补亏,超产补亏”的现象。另外,山西省作为传统煤炭基地,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以及煤炭资源整合负效应的影响,使得山西省的煤炭产能过剩问题更为严重,企业亏损严重,负债率升高。去产能问题成为山西煤炭企业供给侧改革的首要问题。虽然产能过剩,但又不能限产,因为限产只会更加剧企业亏损,若想使生产单位煤炭的边际收入大于边际变动成本,就需要加大生产,如此往复,恶性循环。另外,如果去产能开始实施,员工的安置就会成为问题,因此煤炭去产能是山西供给侧改革的一大难题。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转化延伸不足
山西省的产业优势在于煤炭产业,但长期以来形成的产业结构单一,产业转化延伸不足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是在煤炭市场的控制力甚微。山西省煤种丰富,储量巨大,煤炭企业众多,但在国内外煤炭市场上没有形成足够的影响力。山西省可以利用这些煤种资源和储量上的优势,形成大型的专业化企业集团,进而增强企业在煤种掌控方面的控制权。因此,可以通过更新意义上的并购重组,创新企业形式,不是简单的“国进民退”,还要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从市场的话语权和控制力双管齐下,发挥山西省的资源优势,加强山西省的产业优势。二是产业链存在链条短,产品粗放,技术附加值不高的现象。要从观念、制度、技术上创新和突破传统,拉长拉宽产业链,纵横扩展产品类别,打破只做初级产品和低技术含量中间产品的局限,积极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大幅度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三)产品竞争能力不高
山西煤炭产业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下,竞争力不强。主要原因:一是技术落后。我国煤炭产量高,但是煤炭开采、加工等方面的技术落后。据资料显示,科技进步对我国煤炭行业的贡献率仅仅30%,而国外技术先进国家的贡献率早已达到80%。山西省的煤炭开采和加工方式仍然以传统技术为主,相对比较滞后。二是产权意识不够清晰。在山西省,除了几个较大型的企业外,大多数企业的产权意识和管理机制并不能很好的和市场相适应,同时伴随着效率低下的运行机制。政府和企业之间边界不清,使企业的竞争力受到一定的束缚。三是受国内市场环境影响。当前我国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竞争环境并未得到改善。国内的市场垄断和过度竞争并存,产业之间存在着大量的非经济、非正常市场竞争。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还是过多,寻租现象严重,企业缺少公平竞争的平台,稳定有序的市场环境并未形成。
三、山西省国有企业供给侧改革的建议措施
(一)建立去产能有效机制,对煤炭资源整合重组
供给侧改革下的煤炭产业重组和以往的简单合并不同,强调通过清晰产权,优化结构,边重组、边清理的方式,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淘汰落后产能,清除过剩产能,解决亏损严重的煤炭企业。一是要求政府严把关,审慎对待新增产能,严格控制煤炭资源的审批权限,对于安全性能低、环保能力差的煤矿应坚决进行停产整顿。二是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中小企业数量大,产能低下且分散,虽经过2008年的资源整合,但是整合质量不高,仅限于形式并购,矿井数量依然过多,运营质量粗劣。政府应改变直接干预方式,制定规则,放开市场,让资本自由进行重组,提高产业的集中度。据资料显示,2016年以来,山西省为了化解过剩产能,将关闭的煤矿名单增加至25座,共化解产能达到了2325万吨,这对于供给侧改革来说,无疑是前进了一大步。山西省煤炭资源新改革背景下的整合重组,一方面保障了煤炭资源的可靠供应,实行集约化管理开发煤炭资源;另一方面充当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急先锋,推进煤炭产业安全和谐发展理念,提高了发展质量,加速山西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提高国内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为供给侧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二)优化人才结构,解决人员安置问题
山西省国有企业一直存在着严重的人员冗余问题。煤炭长期作为山西省的支柱产业,吸引和固化了大量的劳动力,很多家庭几代人以煤为生。供给侧改革以来,要求去产能,人员分流安置问题成为山西人力资源结构调整的一大难题。面对这些问题,应该全力做好闲置人员细分,根据不同层次进行分配的疏导工作。对有专业知识技能的人员进行转岗培训教育,再投入到合适的岗位;对一部分工龄符合条件的人员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实行内退制度;对于较年轻的人员,可以由政府引导,鼓励其进行创业,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目前,山西富余人员安置正在一步进行,2016年全年的补助资金高达3.65亿元,并从就业专项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中给予支持,去产能煤企已分流安置一大部分人员,占应安置总量的85%。对于企业富余人员安置问题,政府和企业要共同承担,对于下岗职工应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想方设法保证民生和再就业问题。山西也应进一步完善煤炭产业的市场机制,加大企业的改革力度,优化用人结构,争取做到“人在岗上,人为岗用”。
(三)鼓励技术创新和管理进步,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首先,在具体操作层面,强化煤炭产业新型工业化功能的实现,尽量采用机械化、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开采设备。一方面,可以节省大量人力,避免劳动力资源上的浪费,节省人员成本;另一方面,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保证生产质量,改善生产条件,增强生产力水平,为煤炭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其次,逐渐将煤炭资源导向清洁能源发展的方向。近年来,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成为国际主流议题的大背景下,从煤炭行业转向新能源或清洁能源的能源转型已经逐步得到落实。目前山西省正在以煤炭为基础,通过洁净煤等高新技术,形成可以低碳利用的清洁能源,但力度还远远不够,要求继续注重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扶持研发基地的建设,加大清洁煤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将煤炭资源优势加以转化,将经济发展与五大理念相结合,建设高效化、专业化、绿色化的煤炭经济,真正实现煤炭经济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企业管理创新的前提是产权清晰,首先要求在政府的指导下进行产权改革,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创新路径。其次,企业要提高对管理创新问题的认识,注重交流借鉴先进的管理思想,将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和提高管理效率、严格管理制度放在首位,进行全方位管理模式的创新。其次,注重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培训,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对管理思维及方式进行创新,切不能生搬硬套,盲目追求规范化管理。最后,政府应做好补缺和服务工作,政策引导,不直接干预和行政介入,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成为具有现代产权制度的市场主体。
(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国际地位
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制度优势,政府和市场共同发力,加大工业企业的研发机构规模,重点创设新兴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工程实验室,起到国有企业应有的“引领”作用,带动民间资本,发展创新产业集群。山西省整体教育水平偏低,大量人才外流,应在提升教育水平的同时提高创新技术人员的待遇,制定和完善人才引入机制,既培养人才、留住人才,还能吸引人才。进一步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减少杜绝重复研发等浪费现象,同时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为创新驱动提供支撑。国有企业正在转型升级,技术创新是关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知识产权的研发与保护。一方面,要提高产权保护意识。另一方面,要有相当严格的产权保护管理制度,细化产权保护的职责分类,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发保护知识产权的积极性,让职工自觉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作者:刘淑清 卢凤媛 单位:太原师范学院经济系 辽宁省丹东市东港市中国工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