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企业发展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小微企业发展论文
一、小微企业发展理论综述
(一)近代小微企业理论
近论认为小微企业可以和大中型企业共存。工业革命使得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市场规模增加、大企业大量出现。但是,小微企业并未消亡,而是与大企业共生共存。马歇尔(Marshall)注意到了这一变化并在《经济学原理》中指出,企业具有生命周期,会经历“产生—发展—衰退”的过程。因此,小微企业会成长为大企业,而大企业在衰退消亡后会被新的小微企业所取代。罗宾逊夫人(Robison)在《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中提出,企业所处的市场既非完全竞争又非完全垄断,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同的企业由于生产技术、要素种类、工人素质等因素的不同,即使生产同一种产品和服务,也会在产品的外观、质量、地域性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不完全竞争的一个表现形式。小微企业可以籍此获得某种程度上的“垄断优势”,与大企业共存和竞争。
(二)现代小微企业发展理论
二战后,小微企业发展迅速,数量不断增加,并且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扩散,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发展态势。经济学界由此提出了现代小微企业发展理论,认为小微企业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现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产业组织论、企业集群论、中心外围论等。产业组织论认为,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个性化和差异化。小微企业可以发挥经营机制灵活、转型成本低的优势,通过小规模和多样化的生产模式来满足市场需求,从而提高自身市场地位,获得比大企业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的生产模式相同或者更大的竞争优势;企业集群论认为,在一定区域内的若干个小微企业可以组成一个相互独立但又联系紧密的企业集群,专司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生产。集群中的每个小微企业都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分工协作和资源共享来获得“外部经济性”,从而取得类似于大型企业规模经济的优势;中心外围论认为,现代经济已经形成了“中心—外围”形式的企业分布格局。中心是指以大型的跨国公司或者企业集团为代表的核心企业,掌握关键技术并在市场中居于垄断和支配地位。而外围是指围绕并服务于核心企业的小微企业。这些小微企业数量众多,没有垄断地位,彼此之间处于竞争关系,通过产业链分工与核心企业相联系。
二、我国小微企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小微企业蓬勃发展,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符合小微企业标准的法人企业为1169.87万户,占全部法人企业总数的76.57%;如果将4436.29万户个体工商户也纳入统计,则我国共有5606.16万市场主体符合小微企业的标准,占我国全部市场主体的比例达到94%。现阶段,我国小微企业在所有制结构、行业分布、区域布局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独特的特点。
微型企业发展论文
1、微型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意义
微型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意义在于为微型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使微型企业也能直接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当中,通过电子商务来打破现有的格局。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成本、降低库存、缩短企业生产周期、减少对基础设施的依赖、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和服务的水平。微型企业发展电子商务还有助于拉动就业,全国每增加1%的微型企业使用电子商务,将会给社会带来4万个新增的就业机会。
2、微型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现状
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微型企业和电子商务加大了扶持力度,对微型企业中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日趋活跃,交易规模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这些都意味着,众多小规模电商网站将从中获惠。给微型企业减免增值税和营业税,将极大改善草根电商团队的创业环境,更多资本不充足的微型企业将进入电子商务行业,增强盈利能力以及持续经营能力。同时,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在电子商务平台上网站的建设和网店的成立,也是大多数企业追求快速发展、体现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微型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最现实的困难就是由企业自身财力、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等诸多因素所带来的,所以微型企业在这些方面亟待改进。CNNIC报告显示,100人以上的企业拥有的网站和网店比例均超过70%,而大多数中型企业拥有的比例则只有40%左右,7人及以下的企业仅为22.1%,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微型企业的建站意识相当薄弱,有待加强。
3、微型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针对我国目前的现状,微型企业要发展电子商务还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电子商务方面的专业人才。电子商务的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微型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主要瓶颈问题,因为自身经济实力的原因,无法负担专业人才的薪金费用,这直接导致电子商务模式缺少创新,优势性凸显不出。
政工工作企业发展论文
一、政工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
企业日常经营的主要工作就是生产工作,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以及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生产经营主要是由企业员工负责的,企业员工对于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企业承担生产任务的主要还是企业员工。因此,加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能够提升企业员工的思想觉悟,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也能够促使企业员工发挥最大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做出贡献,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水平,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为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提供便利;企业员工通过学习思想政治知识,能够使其更加富有责任心,从而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二)有助于优化企业内部管理
组成企业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企业员工,没有企业员工的付出,也就没有企业的发展,企业员工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企业的政工工作是企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工作中往往包括企业文化等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内容,对于提高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具有促进作用,并会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以此来适应不断发展的企业环境。另外,通过对企业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进企业的人力资源发挥最大效用,优化企业的内部管理,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为企业的发展奠定思想基础。通过落实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指导企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推动企业跟随国家的方针政策去发展,并且越来越好。
二、充分发挥政工工作作用的对策
(一)兼顾企业政工工作与企业经济建设
汽车用品营销企业发展论文
一、探究汽车用品营销企业发展对策的实际意义
(一)促进国产汽车的销售量增加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交易额增多,进口汽车也在日益增多,因而国产汽车市场面对的实际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进口汽车以其卓越的性能和悠久的发展历史,反衬出我国汽车行业的技术落后以及技术创新上的苍白。我国的汽车行业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除了借鉴国外先进的汽车研发手段,也要对汽车用品配件重视起来。汽车的配件和用品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汽车的内部质量和构造原理是否科学。推进汽车用品营销企业的发展对策,实际上就是对国产汽车的销量产生直接的带动作用,汽车的质量和性能也需要汽车用品来大力加分,形成最全面的科学配置。针对国产汽车内部构造的相对不足,我们提倡汽车用品企业通过开发优质产品来带动自己的企业经济发展;同时,汽车用品的品牌效应又可以促进国产汽车销量的快速增长。
(二)能够完善国内汽车用品营销企业的内部构造
树立企业文化可以直接带动品牌形象的提升。目前我国的汽车用品营销企业发展还不够完善,理想和现实存在着巨大的落差。所以汽车用品的质量和分布结构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我国的汽车用品正在同国际发达国家的汽车配件加强合作,从而给我国的汽车用品行业最强大的推动力,这也是国内汽车用品营销企业目前向前迈进的重要着力点。当然,外来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有帮助的。只有认真分析汽车用品企业的营销发展对策,才能打造完美的汽车用品企业形象,从而给我国的汽车用品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
二、汽车用品营销策略必须首先做好的两个功课
(一)对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的总体分析
企业发展存货管理论文
一、存货管理理论分析
1.存货管理的目标。
1.1保证生产正常进行,有利于销售。
企业保留一定数量的存货储备能够避免生产中断、停工待料、供不应求情况出现,同时还能提高生产和销售方面的机动性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1.2降低存货取得成本,从而降低产品成本。
企业通过大批量集中进货,既可以享受价格折扣,降低购置成本,也因减少订货次数,降低了订货成本,使总的进货成本降低。进货成本降低的同时也就能够使产品成本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提高产品的性价比。
2.存货管理的意义。
民营船舶修造企业发展论文
1民营船舶修造业现状
在企业管理方面,因企业层次少,可大大减少管理人员数目,从而有利于快速决策,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在定价,客服方面比集体和国有企业灵。同时,职员分配制度的灵活性,一方面使得民营船舶修造业的人员精简,技术人员高薪,而另一方面企业聘用劳动力价格低廉,从而有利于避免人才流失。在造船配套方面,企业呈集群分布,配套企业上百家,动力装置及阀门等船舶修造业有关的部件,企业可以轻松联系到,且即便供应商遍布全国各地,现代物流业的发达使得企业能轻松购到原材料和配件,并且送货上门。相比国有企业严格的采购招标流程,民营企业不用大费周章,只需区区几个人就能订到所需配件,大大减少成本,与企业管理及资金优势相得益彰,实现高效益。
2民营船舶修造企业发展态势
纵观国内,新中国成立以来,船舶修造业从以军队建造为主到军民共同发展,使得中国船舶修造业得到空前发展。尽管我国已是位居世界第三的造船大国,但船舶图纸设计仍长期依靠国外技术人员。同时由于技术的落后,大大延长了造船周期,以平均一艘船落后其他国家10万工时计算,我国船舶修造业总体水平落后10年左右。我国可供研发的资金比例远远少于其他国家。放眼海外,从之前的世界造船业成欧洲日本两级分化格局,到韩国、西欧及中国等国家的崛起成多极化的格局可以看出,世界船舶修造业格局不断变化发展,竞争压力日益增加。韩国正逐步从传统的油轮和集装箱船向以天然气为燃料的运输船只和石油开发船转型。日本近年来在高附加值船只建造方面相比韩国有所下降,面对韩国强劲的竞争力日本采取了企业重组,最终形成3个左右的大型企业以提高自身竞争力。西欧国家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设计能力上,且其在高级游轮方面占领主导地位,同时西欧国家也把主要目标放在了高附加值的天然气运输船上。由上可知,目前船舶修造企业发展方向在于提高设计制造技术,同时管理技术也要借鉴国外船舶修造企业的经验。以建造常规船只提高造船的产量,以建造天然气运输船和海上石油开发船等特殊船种提高造船水平,同时也要积极发展游轮、客船等船种的修造。
3民营船舶修造企业发展战略
面对民营船舶修造企业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应做好以下几点战略部署:
3.1做好规划,选好滩涂
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论文
1有关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叙述
1.1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方面的特征
第一,在年龄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企业内部员工素质相对较高,而且员工都比较年轻,在该企业中,技术型人才很多,其素质也高,他们都有高学历,平均年龄还不到三十岁,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企业市场的时效性强,灵敏度高。高科技产业可以靠自身对高新技术的研发占据市场,其原因就在于这种产业可以领先竞争对手。因此,在创业期、发展期到成熟期,各个阶段都需要有充足的资金,另一方面,因为各阶段的收益是无法预知的,从风险控制角度看,银行需对科技型小微企业采取观望政策。
1.2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现状
第一,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重视不够。不管是政府还是社会,一直都是侧重于大型企业的发展状况,其认为大型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更大,却忽略了中小型企业尤其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其没有专门的服务机构为其提供资源,另外,小微企业与政府之间缺乏沟通与联系,造成了小微企业的发展举步艰难。第二,营业状况不佳。企业规模小,对风险的抵抗能力较低,而且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阻碍了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因为其规模小能力有限,同时管理方法不够规范导致许多小微企业面临倒闭。第三,小微企业的负担很重。根据了解,小微企业也要缴纳各种税金,而且税率和那些大型企业都一样,还有其他一系列费用,如此重的税务负担严重阻碍了小微企业的发展进步。
2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出发,经济增长就是产量的增加。通常情况下,经济的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经济增长,也就是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产品与劳务增加,其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第二,优化经济结构,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技术结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等经济结构方面的改进;第三,对经济质量进行改善和提高,即经济效益的提高、卫生健康状况的提高、经济稳定程度的提高及自然环境、生态平衡的改善等。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发展经济的手段、方法及模式,包括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要素结构等。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是向着更加合理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和要素结构的方向发展,也就是所谓的良性转变。这种转变需要打破现有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要素结构及相关的结构,重新构建合适的结构。
文艺院团企业发展论文
一、转制院团发展:缺的是内生动力
鲍莫尔所说的表演艺术行业的“生产力滞后”原理,并未在美国表演艺术行业发展中完全应验,原因是在提高生活水平、扩大规模经济影响、借助大众传媒收益以及政府和社会赞助等种种经济社会条件改善和外力扶持下,间接地缓解了“生产力滞后”带来的压力。其中,针对我国院团改革的实际,转制院团发展的内因应在内生动力方面。文化体制改革之所以将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视为重点和关键关节,正是着眼于通过“转企改制”来解决经营性文化单位的“内生动力”问题。反过来,能否解决“内生动力”也成为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尺。因此,已经转制为企业的国有文艺院团的内生动力问题,就会成为院团企业自身和政策措施重点关注的问题。
这里有几个问题值得探讨:一是院团企业发展内生动力与改革动力紧密相关,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之所以步履维艰,关键在于二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改革者强力推进转企改制,依据是文艺院团大部分是可经营性单位,坚持现代企业制度能拯救这一事业单位性质的群体发展,但是并没有对这一类特殊的企业做好新问题出现后的整体设计。而一些国有文艺院团之所以抵制转企改制,主要观点是企业化影响艺术操守和艺术品位,认为企业化是对表演艺术及其人格的贬低,但是对于如何富于效率地“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由于历史条件、演艺消费状况等多方面原因,在事业体制下弊端问题与新的改革要求之间,并没有产生“自下而上”的主流观点,无法发挥改革的示范、典型乃至“纠偏”作用。二是对于改制之后的发展动力问题,在改革者和院团企业之间仍然存在巨大的裂隙,事实上在磨蚀着转制院团的发展动力。一方面,转制院团企业把很大的精力投入到把握政策、利用政策,进而多为企业争取财政支持的方面,这没有错,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内生动力这一关键问题。另一方面,改革者或者从院团企业发展困难的担忧出发,或者从舞台表演艺术行业发展的规律出发,把改制后政策方向定位在间接财政投入方面,也同样忽视了院团企业内生动力问题。
众所周知,任何一家企业如果不能形成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则将行而不远。转制院团内生发展动力的生成,并非是政策扶持的结果,而应是政策扶持的原因,政策扶持无法成为其原动力。三是对转制院团企业内生动力问题的误解。从院团企业来讲,一谈内生动力、自我发展,就会被认为是财政“甩包袱”、完全市场化或任由自生自灭;而从改革者来讲,对“内生动力”的理解尚停留在现代企业制度的一般操作程序上。比如,2013年九部门制定的支持转制院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增强转制院团发展内生动力”成为政策扶持的核心,而核心内容是在政府“扶上马、送一程”的前提下,努力提升转制院团的创新能力、演艺产品营销能力、资本运作能力和知识产权经营能力,努力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众所周知,企业创新、产品营销、资本运作等在文化领域之外的企业那里,只不过是必备的ABC常识,对于转制院团这一类特殊的文化企业而言,这些所谓的“能力”建设本身就已经滞后于现代企业发展实际。因此,无论是作为政策推手,还是作为院团企业自我发展的核心理念,都不能仅仅把这些“能力”建设作为内生动力的内容,更不能以此确定改革发展战略。
二、转制院团内生动力:本质是企业文化问题
在三十多年的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过程中,每一个改革阶段都充满时代色彩,拟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改革的方向和路径,看起来斩钉截铁,但是骨子里却充满着改革的焦虑。焦虑所在,一言以蔽之,就是新时期国有文艺院团内生发展动力问题。以前是意识形态属性、事业单位体制、文艺工作者身份构成的责权关系形成院团的任务性动力,现在是舞台表演艺术的双重属性、企业体制、职业经理人与艺术总监领导的演艺企业构成的市场主体,其内生动力是否必然要产生于企业利润和经济效益呢?这个看似简单到不用思考的问题,实际上在转制院团这里却是一个关键性问题,而且某种程度上被这一类文化企业的浓厚的艺术色彩所遮蔽了。
我认为,转制院团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来源于对舞台表演艺术的追求与保障这一追求的经济效益的结合。如果转企改制损害了文艺院团对舞台表演艺术的追求则得不偿失,而如果文艺院团不能依靠舞台演出吸引观众接触与欣赏,则丧失其存在的基本职能,二者之间就是一个文化企业的艺术追求与经济效益的关系问题。如果要达到某一演艺企业的舞台演出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其内生动力必须来自企业文化建设。而与一般企业文化建设不同的是,院团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建立实现艺术追求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的自信、自觉和自强。这是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从问题的角度来评价,处于转型期的院团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不少缺失,大部分院团的企业文化建设意识比较薄弱,或者把企业文化建设与意识形态要求、社会责任等相混淆。比如,有的院团认为本身就是从事艺术的组织和机构,不缺文化;有的院团认为对艺术的追求远远高于对企业利益的追求,故而坚持不沾“铜臭气”;有的院团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指社会责任,如不搞“三俗”等;有的院团则以为企业文化建设无非是公司架构、生产目标计划及严格管理之类等等。这都是企业文化建设意识薄弱的表现。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一个非营利组织首先必须思考和确定自己具体可行的“使命”,这一“使命”是根据这一个组织在同类组织中的优势、前瞻性、机会、竞争力等判断而确立的,并根据发展情况进行调整。当然,这也是世界五百强公司的普遍发展理念,其中的每个公司都有这样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