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情绪调节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幼儿情绪调节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幼儿情绪调节研究

摘要:情绪调节一直以来都是幼儿发展过程中重要研究的课题之一,该文从情绪调节的概念、发展与关系研究、影响因素以及幼儿情绪能力的培养展开较为简单的阐释。以期为幼儿情绪调节的相关研究添砖加瓦。

关键词:情绪调节;影响因素;能力培养

1引言

个体生命的有效发展受情绪影响。情绪能力包括很多方面,而情绪调节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个体在面对情绪情境时做出被社会接受反应的能力。情绪调节的目的在于处理人际冲突、调控行为,有效适应社会环境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幼儿适应人类社会生活的关键机制,也是幼儿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5,11]。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情绪调节已成为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临床学科的新话题。

2情绪调节的概念

心理学家对情绪调节的理解因其丰富多变的内涵而有所不同。克洛斯将情绪调节解释为一个过程,阐述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为何、何时出现情绪并如何自我体会和表达该情绪;汤普森也认为情绪调节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为实现目标而产生相关情绪,个体在内在与外在如何体验、表达、评估并修正;道奇从情绪调节的操作过程入手,认为情绪调节是一种引发另一活动的辅助活动过程[7]。也就是说,情绪调节的发生是因为个体由于外部的变化识别情绪,再由个体进行情绪理解,最后由个体内部进行调节的过程[10]。马斯特斯认为情绪调节是一种具有明确目标且为个体生存发展的活动。坎波斯和史密斯在相关研究中发现,在情绪调节的内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强度与持久性都与个体目标有关。对于情绪调节有多种界定方式,但是不同的界定方式是为了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认识情绪调节的内涵。

3情绪调节的发展与关系研究

3.1情绪调节的发展

3.1.1支持性的情绪调节

在婴儿早期,父母与婴儿的互动过程是婴儿学习情绪表达的第一堂课。另外,抚养者也会根据幼儿的情绪做出选择性反应,即照料者为婴儿提供主要的支持性情绪调节。

3.1.2参与性的情绪调节

随着自身身心水平的逐渐发展,儿童逐渐能够更加灵活地使用情绪调节策略。例如,6个月大的孩子会选择使用哭泣的方法来调节不愉快的情绪。当婴儿1岁时,会使用其他策略来减少令人不愉快的情绪,例如摇动身体和避免令人不愉快的情绪的来源。瓦尔登在研究中发现,在压力环境中,婴儿主要利用母亲的面部表情帮助调节自己的行为。等到了2岁时,幼儿会逐渐从主要依靠母亲的表情转向依靠自己的内部情绪调节自身行为[1]。

3.1.3独立运用的情绪调节

2岁以后,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大多数幼儿可以使用过渡物等积极的应付策略来进行情绪调节[9]。此外,幼儿之前会运用的一些退缩、攥拳等消极的应付策略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会逐渐越来越灵活地独立运用各种情绪调节能力。简而言之,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升,幼儿使用的情绪调节策略也随之增加,并且使用策略的方法更加灵活。这种对情绪调节的独立使用已在依赖和参与中转变,这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3.2情绪调节的关系研究

拉扎勒斯在1996年的研究中发现,同样的情绪会因不同个体得到不同的解释,而情绪反应的发生受到人们对该事件的认知程度的影响[1]。在克普和汤普森等人的研究中发现,在学步期以前,照料者常会参与到幼儿的情绪注意力中,有的放矢地调配幼儿的注意力。许多研究人员将情绪和记忆关系的中间变量理解为情绪调节。1998年,克洛斯提出了“情绪调节的共识过程模型”。该模型将人类情绪调节的过程分为事先注意调节和注意调节。

4情绪调节的影响因素

4.1性别

许多研究表明,就调节情绪的能力而言,尤其是诸如愤怒之类的负面情绪,幼儿对各种情感信息的吸收和理解方式不同。萨米(Saami,1992)在一项研究中,向孩子讲了一个引发负面情绪的故事,并要求幼儿提出他们认为最佳的策略。事实证明,男孩的反应主要是愤怒的反应方式。该研究对采用不同应对策略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男孩通常会考虑使自己快乐的方法,而不论是使用哪种方法,因此男孩在表达愤怒的方式上受到的限制较少。巴雷特(Barrett,1998)的研究从反面证实,女孩调节负性情绪的能力不受自己的影响,而受父母的影响[3]。

4.2年龄

陆芳和陈国鹏(2007)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在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上存在极大的年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调节情绪的能力不断提高[2,4]。年幼的孩子将独立地调节情绪,并采取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与年幼的孩子相比,年龄较大的孩子将使用更优化的策略来解决情感冲突。

4.3幼儿的人格特质与气质

具有不同人格特征的幼儿对相同的情感刺激会有不同的情感反应模式。埃里克森(Ericson)使用ABC理论来解释:错误的思维或不合理的信念是心理障碍,是情绪和行为问题的症结所在。通常认为,当人们陷入情感障碍时,是由个人选择这种情感取向,即个人对事件的感知和评估导致了由个人形成的情感障碍和行为问题。此外,不同气质的儿童在发育过程中的情绪调节能力也因人而异。多项研究表明,情绪调节与高强度生理唤醒有关[3]。首先,情绪调节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过程。这些活动中有许多都超出了意识水平,这意味着个人需要知道他们想要调节什么。这种意识需要高强度的情感唤醒或强烈的情感体验。换句话说,只有当个体具有高强度的情绪唤醒状态时,才会产生情绪调节的意识和操作过程。负性情绪高的人倾向于有各种各样的负性情绪,例如恐惧和内向。如果调整不成功,个人将长时间处于高度负面情绪中,从而导致情绪障碍和抑制性障碍的形成。丹尼斯的情绪调节模型指出,儿童情绪调节的两个重要方面是儿童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力处理和情绪需求下的注意力控制。研究发现,多血质的人更倾向于积极刺激。在Davies和Cummings于1995年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发现,被积极情绪激发的孩子在经历愤怒时会减少愤怒感,并具有更多的积极认知。这似乎表明情绪唤起的程度对情绪调节有很大的影响,但与此同时,情绪功效与情绪调节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

4.4家庭与亲子互动

4.4.1家庭

家庭是幼儿最早的生活场所,家庭对于情绪调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家庭氛围、婚姻质量、父母的情绪调节能力、父母对于幼儿情绪表达的回应。高压的家庭氛围不利于幼儿的情绪表达,在这样的家庭中,幼儿通常只会抑制自己的情绪而非表达情绪。质量较低的婚姻会导致父母教养类型不一致或无效性,造成夫妻之间疏离,这样微妙的关系会使幼儿变得敏感,不敢表达自己的情绪。父母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不会正确积极表达自己情绪的父母会培养出一个同样不会表达自己情绪的幼儿。另外,父母之间的情绪表达与幼儿的情绪表达也有密切的联系。若父母之间处理情绪的策略较消极,那幼儿在观察模仿的过程中也会使用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12]。

4.4.2亲子互动

幼儿早期的情绪调节能力随着自身与照料者之间的互动质量增加而逐步发展,照料者的言行与对待幼儿的情绪所采用的方式都会对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产生耳濡目染的影响。有研究发现,同伴交往中表现出积极情绪的幼儿其父母的情绪也较为积极[13]。由此可见,幼儿是天生善于观察与模仿的。若亲子关系较差,亲子互动质量不高,子女受到父母消极情绪的影响会表现出相关的外显行为。

4.5文化价值的差异

东方文化强调内敛含蓄、稳重克制,在此观念影响下的父母对于幼儿的情绪表达有抑制倾向。并且,社会对于男孩的情绪表达更倾向于克制,对女孩的情绪表达更倾向于适度表达。在强调直接多样表达的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幼儿会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5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

5.1鼓励幼儿表达与自我安慰

幼儿情绪是生命存在的体现之一,它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个体的情感表达通常分为两种类型:非语言表达和语言表达。无论哪种表达方式,它都是个体生命信息的外在表达。幼儿在生命早期由于语言发展的不完善,主要以非语言类的情绪表达为主,如面部表情变化、拍手、攥拳、跑步、哭笑等,还包括图画、手工创作等。尽管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但可以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展现幼儿丰富的内心世界[6]。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语言能力逐渐增强,幼儿会根据不同的情绪刺激做出不同的情绪反应,或尖叫或唱歌,这种不完全符合社会交往规则的特殊语言,往往是幼儿最常采用的情绪表达语言。父母与教师应对这种语言足够敏感,以包容的态度鼓励幼儿多进行这样的情绪表达。在遭受困难时,教师可提供给幼儿独处的机会,既给予幼儿情绪识别和理解的空间,又鼓励孩子进行自我安慰[6]。

5.2父母需要因材施教

幼儿的情绪调节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调节能力的强弱主要依赖照料者的影响,随着幼儿自身身心水平的发展与照料者之间的互动,幼儿逐渐习得情绪自我控制的能力。由此,父母需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养方式才能给幼儿建立榜样作用,帮助幼儿理解和应对由情绪引起的问题。首先,父母应接受幼儿的情绪。当幼儿表现出较强的情绪时,父母一方面要接受幼儿的表现,另一方面也要对幼儿的表现进行适度把控。其次,父母需要正确给予幼儿在情绪需求与表达方面的回应。父母须首先察觉幼儿的情绪变化,并与之进行高质量的亲子互动。很多时候,父母对幼儿的消极情绪只有忽略不顾或敷衍的应对方式,这样低质量的回应方式反而会对幼儿一些良好的情绪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幼儿消极情绪的产生和消极行为的表达。

5.3父母教授幼儿情绪调节策略

总的来说,父母应始终鼓励幼儿进行自我调节,例如反思性方法,让他们思考自己的情绪表现是否适当;如自我说服法,在遇到伤心情境时可以让幼儿同自己对话,在自我说服的过程中调节自己的悲伤情绪;如想象法,以想想自己是某个心中英雄或积极人物形象来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此外,父母还应该教给孩子一些常见的情绪调节策略。陆芳和陈国鹏(2007)发现,当幼儿使用情绪调节策略时,他们经常使用替代性的活动调节策略,而发泄较少作为情绪调节策略[2]。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幼儿的生理与心理发育的不断成熟,自控能力也随之提高,能够克制由情绪引起的消极行为;另一方面,幼儿与周围环境互动不断增加,幼儿可以从父母、朋辈的情绪行为表现中有意无意地学到一些符合社会规则的情绪表达方式。

5.4学校提供合适的情绪教育方法

薄思雨(2018)提出,学校可以提供适宜的情绪调节方法,如认知训练法、系统脱敏法、深呼吸法以及音乐调节和体育活动调节法[8]。音乐调节主要是让幼儿听自己喜欢的歌曲消除不安、难过等情绪;幼儿在体育活动中可以不知不觉地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

6总结与展望

幼儿情绪调节在幼儿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幼儿适应社会、促进人际交往。父母与教师要时刻关注和疏导幼儿的消极情绪,学校应采用合理的教育方式与手段帮助幼儿调节情绪。此外,研究幼儿情绪的方法虽然很多,但是结果均是在特定的情绪环境下测定而来,很难将结果推广至各种即时的情境中。在今后的研究中,一方面可以采用如脑成像技术等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还需要对通过各种研究方法获得的结果进行全面分析,以更全面地了解情绪调节。

作者:瞿顺 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