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探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探讨

摘要:随着行政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化,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较之过去发生了很大变化,内部控制作为对管理的再管理逐渐走入了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层的视野。实际上,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但能够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还能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与管理流程,可谓一举两得。不过,当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体系并不完善,基于此,本文探讨了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内控体系,从而提升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进而实现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目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

一、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体系的目标

(一)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规范与引导行政事业单位服务的法律法规,行政事业单位的所有运营活动都要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进行。因此,行政事业单位构建的内控体系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规的要求,与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体系相适应,不但要为各职能部门提供明确的工作指引,还要约束与制衡他们的权力,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各项运营活动能够正常开展。

(二)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不受侵害

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营离不开这类资产的支持,但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做好资产管理工作,导致资产闲置、浪费以及流失的情况非常严重。举例来说,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都有长期闲置的固定资产及设备;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报废率非常高。构建完善的内控体系,能够有效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效率,更加细化地处理行政事业单位运营过程中的资产管理问题,确保这些资产不受侵害。

(三)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有效

行政事业单位想要提升管理效率,就必须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有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情况。完善的内控体系会设定规范的财务管理流程,为每项资金收支业务提供明确指引,相关人员根据制定的步骤进行业务操作,不但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有效,还能降低渎职以及舞弊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体系的设计原则

(一)整体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构建的内控体系应该是一个整体,其不但要包括内控的五要素,还要对这些要素进行准确的定位与划分,将其落实至具体职能部门与岗位员工身上。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体系框架必须与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实际相匹配。

(二)动态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行政事业单位面对的外部环境以及自身条件总在变化,因此,构建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体系也应具有一定的动态性,从而满足综合条件变化的要求,时刻为行政事业单位提供科学有效的内控管理,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运营过程中的各类业务流程。

(三)成本效益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构建内控体系的过程应满足经济性,也就是构建内控体系的效益要大于成本,只有这样,构建的内控体系才有意义,才能真正发挥出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效率的作用。构建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应在保证体系科学性与合理性的同时,严格控制成本支出,最大限度提升内控体系的经济性。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行政事业单位是非营利机构,但在内控方面仍然需要考虑成本效益之间的平衡问题。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体系构建的基本要素

(一)控制环境要素

虽然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职能是提供服务,但不同的行政事业单位运营实际都不同,相应的其所拥有的控制环境也存在一定差异。但控制环境是构建内控体系的根本,良好的控制环境能够显著提升内控体系的有效性,恶劣的控制环境则会严重降低内控体系的有效性。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创造良好的控制环境,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建设成熟的行政事业单位文化。作为一个组织,行政事业单位应重视文化环境的建设,因为良好的行政事业单位文化不但能够增强全体职员工内控意识,还能从思想层面提升他们对内控体系的认同程度,从而为内控体系发挥效用奠定坚实的基础。实际上,这一点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企业想要保证内控体系的有效性,也需要建设成熟的企业文化,从而在思想层面提升全体员工对内控的认知,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处处以内控管理的标准来要求自身。(2)完善人力资源控制机制。行政事业单位应重视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虽然人事部门负责绝大部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但其绝对不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唯一部门。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层,尤其是高管层应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选择更加符合资格的人才负责各类岗位,这样不但能够为内控体系运行提供保障,还能增强行政事业单位在社会中的竞争力。

(二)风险评估要素

内控体系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管理风险,因此,想要将风险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就必须对行政事业单位运营过程中面对的各类风险进行评估,不但要评估它们实际爆发的可能性,还要评估它们可能对行政事业单位造成的负面影响。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实际,作者认为构建内控体系的风险评估要素包括以下两点。(1)识别与确认风险。行政事业单位既可以使用定性的方法,也可以使用定量的方法来识别与确认运营过程中可能面对的风险。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导致风险产生的因素无处不在。(2)分析风险。在识别与确认了风险之后,行政事业单位就需要分析风险了。风险可以分为内部与外部两类,内部风险主要是由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运营要素变动以及业务操作等引起的风险;外部风险则主要是由经济环境、服务环境、法律法规等变化而引起的风险。

(三)控制活动要素

(1)财务会计控制。当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控制机制都不完善,这也是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案件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此,作者认为行政事业单位应结合自身的运营实际完善财务会计机制。(2)风险控制机制。行政事业单位虽然是非营利机构,但其运营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风险。实际上,随着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规模不断扩大,其发生的经济业务越来越多,涉及的金额也越来越大,相应的,面对的财务风险也变得更高、更复杂。尽管当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都建立了风险控制机制,但这些机制并不完善,实际上并没有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

(四)信息与沟通要素

当前,无论是国家大的体制环境,还是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内部条件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行政事业单位想要在这样的环境下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做好信息传递与沟通工作,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1)识别信息。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结构非常复杂、管理层次很多,因此,内部的信息传递效率非常低下。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领导层下达了某个管理指令,但等到该指令真正落实到相关人员的身上时,或者已经超过了失效,或者指令本身的一些重要信息已经缺失了;相应的,基层职员工将重要的服务与科研信息上报之后,要经过层层传递才能送至高管层,这时部分信息可能已经失效,或者其引起的问题已经变得更加严重、更加难以控制了。(2)开发与应用信息管理系统。行政事业单位应积极开发与应用信息管理系统,并做好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对接工作,这样不但能够避免出现信息孤岛的情况,还能提升各职能部门以及工作岗位获取开展业务所需信息的效率,从而提升他们的工作效率。

(五)监控要素

(1)内部监督。这是内控体系的重要支撑部分,因此,作者认为行政事业单位必须组建内审部门,全权负责内部审计工作。内审实际上是对内控体系有效性进行检验的最有效手段,科学合理的内审不但能够及时发现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存在的问题,还能发现当前内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管理层制定后续的内控管理决策提供支持。(2)外部监督。虽然内部监督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内控体系的有效性,但其毕竟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行为,难免会受到一些人为因素的干扰。基于此,作者建议行政事业单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聘请独立的第三方审计机构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行政事业单位应认真分析审计报告、检讨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制定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将这些问题消除或最大限度降低它们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综上所述,作者构建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体系不但囊括了五个基本的内控要素,为了提升内控体系的有效性,还将这五个要素分别进行了细化与分解。实际上,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科学合理的内控体系不但是保障其运营稳定性的内在需求,也是增强行政事业单位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保障,因此,各行政事业单位应给予其足够的重视。

四、结束语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不断完善,日益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的各项要素,能够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在健全的治理结构基础上,使行政事业单位各项资产的使用得到有力的保障,维护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对各种违规行为能够及时辨别并采取一定规避手段,确保行政事业单位服务目标的实现,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使其适应国家体制改革所面临的复杂环境。

参考文献:

[1]程寒洁.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落实内部控制制度的探讨[J].会计师,2019(02).

[2]施莹.行政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内部控制探究[J].财会学习,2019(07).

[3]谢晓菲.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思考[J].财会学习,2019(09).

[4]黄利华.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效能的几点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06).

作者:武晓玲 单位:中共厦门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