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旅游管理现状初探(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随着高校教育的发展,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也逐渐开始改革,专业教学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需要培养学生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特别是旅游管理专业这样实践应用型学科,更需要陪养学生超强的操作能力,能够很好的解决现场问题还有突发事件。因此,旅游管理专业需要加快实践化教学的进程,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加强对学生实践教学的课程[1]。积极扩展实践教学安排,帮助学生更快的适应今后需要面对的工作岗位现状,为学生提供最全面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业也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人们生活水平质量不断提高,旅游行业管理人员也需要更好的专业素质。所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面临着新的机遇,而自身能力的提高是最为关键的一部分。高校的旅游专业是旅游业所需人材输送的重要渠道,高校应该根据当前就业需要,制定相应课程,大力培养社会型人材,结合课本知识教学,培养出知识能力与社会技能全面发展的旅游业管理人材。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现状教学分析
(一)重理论,轻实践
由于高校教学制度还不够完善,大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依然停留在理论学习上,注重理论知识学习的完整性,全面性和系统性,目的是培养出能掌握系统知识和课本知识的人材,完全忽视了实践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材输送[2]。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注重以下几方面:①以书本为中心,系统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忽视了专业技能的培养。②以课堂为中心,所有的教学都在课堂上学习,完全封闭与社会的连接教学。③以教师为主,老师说什么是什么,不会自己独立去思考去发现新的不同之处。④以考试为检验标准,学生学的好不好,大多采用传统考试来解决,完全没有实践成分的成绩。以上的几个问题,足以说明传统教学模式的封闭性,只知道课本知识,却忘记了社会实践培训。学生学习出来总是要面对社会,所以实践的结合不容忽视。
(二)师资能力和实习基地缺乏
大多数高校的导师主要是硕士,博士等学位,虽然学位够好,但他们都是通过努力学习考上的,自身的实践能力也很少,无法很好的给学生传授社会经验。另一部分的导师则是单纯的社会型老师,完全注重于实践,导致学生理论知识缺乏,做事虽有方法但内部核心部分空洞。而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是为旅行业培养中层管理人员以及基层员工,非常注重理论知识和社会经验的结合。所以在师资这一块就缺乏了扎实知识能力和社会经验丰富的导师。实训的基地也是一大问题,校外实习基地不稳定,很多高校会选择与一些社会旅游行业合作,但大多会选择一些小型企业,合作时间也不长。高校内部设施建设也不完善,由于高校资金缺乏,导致设备不足,老化等问题,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教学,在这样的环境中,使得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的适应社会发展,适应岗位工作。由此,导致学生毕业后在家待业,找到工作后快速失业的现状,减少了大学生的就业率。
(三)轻视职业道德的培养
职业道德是文化教学中缺失的一部分,普通高校的培养对职业道德培养方面几乎是忽视状态,旅游业从业人员不仅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还要有专业的服务态度。旅游业工作人员需要有优秀的职业道德操守,良好的文化内涵,灵活多变的处事能力和熟练的服务流程,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抗压能力等。而在学校的教学中基本忽视了这些,重知识培养轻道德培训,没有告诉学生遇到事情应该怎么样从容的解决,而不是逃避或者放弃。道德培养的缺失,导致了学生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做事漫无目的的情况,没有清晰处事的头脑,在遇到争吵的时候,不能很好的冷静下来与顾客沟通,使得顾客认为服务态度差等问题,很难培训出满足市场需要的人材。旅游管理人员应该做到遇事从容淡定不卑不亢,耐心的与顾客交流沟通。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对于旅游业人材管理能力,专业技能的培养都尤为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职业操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教学。改进教学的模式,不再是单一的老师说学生听,这样的模式学生容易走神发呆,而老师一个人说一堂课也会觉得疲惫不堪。如果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视频教学课程,ppt播放教学等,不仅可以带动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做到针对性教学。老师可以选择一些视频中适合学生现场模拟的片段,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时间[3]。比如,老师先播放一则管理人员与顾客因为旅游景点门票问题发生争执的片段,先让学生看看人家是怎么解决此类问题的,然后老师出一个旅游业所能遇见的问题,叫学生模拟场景,进行实战演练,通过争议,沟通,解决等过程,让学生自己身处其中的去感觉,不仅锻炼了学生随机应变的现场能力,也为课堂增加了轻松愉快的氛围,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取得显著的学习效果,锻炼学生表达,交流,组织语言能力,把课堂变成一个小型社会模拟现场,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经验。
(二)构建成熟的教学体系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健全的教学评估模式,作为一个学生,成绩难免成为检验的一个标准,但高校可以改变传统评估检验模式,只是单纯的通过纸质考试来判断,可以加入实践评分这一项,根据课程学习的进度分阶段,合理化,有等级的进行评分。实践评分包括实验课堂得分,社会实习得分,职业操守得分等方面,通过自评,他评的模式,得出最后的总分,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考核,实习报告进行评判等。让学生不仅注重自身知识学习,也需要提高实践效果,操作水平等。完善的考核指标让学生更全面的认识自己并对于不足之处加以改正。有利于学生对自身的认识,之后很好的学习,提升自我综合能力。教学始终还是需要以人为本,好的导师才会有好的学生,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是教学体系改变中重要的一部分,加强“双师型”人材培养,即指理论与实践经验都充实的老师。提高教师的综合水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重视教师的实战经验,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文凭还要有这方面的工作经验。②拓展教师的视野,可以不定期的邀请成功旅游业管理者来校进行演讲。③重视教师的考核,定期对教师教学能力进行考核,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④让教师自身也认识到问题所在,自身也要不断追求进步,适当的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见闻,在教学过程中勇于创新,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发掘学生潜在的能力。
(三)构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健全是旅游管理专业最为重要的部分,实践基地的建设发展有利于学生培养实践能力,增加社会经验,使的毕业后更快的与工作岗位想融合。校内实践基地的建立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去模拟现场,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拓自己的创意能力等。打造仿真的教学管理,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这段时间不仅学习理论知识也学习到了社会经验。此外,高校应该多与社会型旅游企业合作,让学生寒暑假可以去自己所学专业岗位进行学习,真正的与社会相融合,知道这个职位不仅只需要课本知识,社会经验也是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这样的实习,学生知道了理论知识也尤为重要,回到学校后会更努力学习课本知识,另一方面,知道了自己以后会面临的工作环境以及会遇到的困难,加强这方面的认识,建立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结语
高校通过在旅游管理专业上采用实践教学,不仅减轻了学生毕业之后难与社会融合的问题,也提高了学校与社会的结合发展[4]。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到了课堂以外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即使刚毕业不能立马有一个好工作,但是也能轻松适应工作岗位,减轻压力。这样的实践教学改革不仅是学生所需要,也是旅游业人材市场所需要的。培养更快的适应社会,适应工作的人材,对于在校学生更是锦上添花之作。
参考文献
[1]郭二艳,阎丽,何静等.浅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J].商情,2009,(28):81.
[2]张永芬.浅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模式[J].现代企业文化,2009,(20):174-175.
[3]付卉.浅谈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J].科技创新导报,2014,(33):144-145.
[4]黄烁.浅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实际意义[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0):198.
作者:林飘华 单位: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现状
普通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应是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而这种社会需要不单体现在专业的“做”,即旅游专业实践能力表现,还深层次的体现在“怎样做及如何做”的问题,即行业自律及职业道德意识表现。同样的,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旅游管理专业同样肩负这样的社会责任,即其向社会输送的人才应是具有较高职业操守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时间较短,在建设过程中,为短时间求得生存及发展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外延建设上来。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没有正确认识到其存在的意义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承担着必须的社会责任,这种社会责任不仅仅体现在为区域发展提供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方面,更应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人才,但旅游管理专业教育都力争在“应用型”定位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过程中,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从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方面出发,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为教学目标,呈现出了重实践而轻德育的现象。尤其是所有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为提高竞争力,都打出了“校企合作”的旗号,这更加促使专业教师在学生培养方面向实践教学倾斜,而忽视了道德及正确价值观的教育,致使如今旅游行业各种乱象日趋严重。
二、“轻德育”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我国社会及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这要求各行业都应得到正面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旅游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经济效益不断提升。但从近年来旅游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行业内人员存在道德失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当然,这种道德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大学生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主要是西方文化的消极影响,使大学生在价值观塑造过程中倾向于“个人主义”及“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朝向“务实”趋势发展,更加追求个人利益的获得。在行业发展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态度差。旅游行业本身属于服务行业,这就要求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能够做到热情友好、细致关怀,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关心旅游者的利益,满足旅游者提出的合理要求。然而,在实际提供的旅游服务过程中,很多旅游经营者及从业人员无法摆正自己的位置,无法达到旅游行业对其遵守职业道德的高度要求。第二,旅游企业经营过程中缺乏诚信。目前,我国旅游企业乃至从业人员的诚信意识无法达到行业良性发展的要求,若不如实宣传、无法按合同要求提供相应服务、随意变更接团计划等,这对旅游行业的良性健康发展将会产生致使的打击。第三,导游人员强迫旅游者购物,收取回扣现象日趋严重。近年来,新闻中不断出现导游在旅游过程中强迫旅游购物的信息,如云南、贵州导游人员谩骂旅游者事件、哈尔滨天价鱼事件等,此类问题如不得到根本解决,将会对我国成为世界最大入境接待国目标的实现产生不利影响。
三、基于社会责任的民办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内涵的建设
通过对各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对比,各高校在方案中都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主要表现在道德素质、专业知识及业务技能三个方面。但通过前文的分析,各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旅游专业理论及实践技能培养方面得到很好的贯彻,但从专业角度的德育培养在教学环节中并没有贯彻始终,或者完全缺失,道德教育往往只是仰赖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单是仰赖于公共性质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方面的德育传授,并不能达到旅游行业发展要求的“德行合一”。因此,只有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认识到自己应承担的完全的社会责任,不应仅限于“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更应注重“德行合一”人才的培养。当认识到这一社会责任的学科定位,各应用型本科高校才会从师资结构、人才培养方面、课程设置等学科建设方面增加其内涵建设,为旅游行业发展提供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德行合一”的应用型人才,以促进旅游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1世纪,中国面临着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转型发展的新任务,这决定了当代大学生承担着“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为实现这一使命,大学生应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强劲的专业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和超前的创新素质。道德素质应位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首位,这是“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在其他素质中有着重要的精神引领作用,在社会发展中能够引领各类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乃至其他专业,在人才培养中,从专业角度注重道德观念的培养,能够使大学生自觉抵制西方文化渗透而导致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的侵害。通过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使大学生认知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正确认知。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基于这样的“取财”认知的培养,使其入行前摆正自身位置,才有可能从根源上杜绝一切不利于旅游业发展状况的发生。总体来说,无论是基于旅游经济的良性发展,还是“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对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注重培养,一直是而且始终是其综合素质培养中的基础性环节。
(三)有利于旅游行业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损害环境持续性的基础上,既满足当代人高质量的旅游需求,又不妨害满足后代人高质量的旅游要求,既保证旅游经营者的利益,又保证旅游者的利益、旅游地居民的利益,实现旅游业长期稳定和良性发展。但以旅游经营者与旅游者来说,这两个利益相关者间的矛盾极其严重。前文中分析了旅游从业者诚信服务和道德意识淡薄现象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伤害了旅游者的利益,对旅游目的地来说,形象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制约了旅游目的地的长期发展,这种情况不进行遏制的话,将会对我国旅游业造成极恶劣的负面影响。解决这两者的矛盾,除了需要相应的行政手段外,同时也需要旅游经营者与从业人员道德观念的支持。对于满足旅游行业应用型人才供给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来说,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道德培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因素。只有从根上解决旅游企业及从业人员急功近利行业乱象,才有可能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无论是从自身学科内涵建设及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角度出发,还是为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都应从人才培养方面兼顾道德及专业教育两个层次。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两个层次的全面培养,才能体现出其服务社会发展的存在价值。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加强其基于社会责任的学科内涵建设。
作者:李明月 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昆仑旅游学院
第三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着课程实践性差、实训活动受限制以及培养目标不明确等问题,高校应采取科学设置教学课程、明确教学目标,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加强实践教学评价等措施加以解决。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问题;建议
一、引言
通过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可以看出,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得以提升后,人们对于旅游等活动的需求呈现明显上升之势,这就使得旅游业这一服务型行业获得了迅猛发展,同时旅游业对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1〕但是,在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加剧了社会竞争的同时,也将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推向了更高的水平。为满足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需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中应该积极采取应对策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使得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以及较强的专业技能。此外,对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工作而言,必须以该行业的市场发展为导向,不断优化教学工作,注重实训教学的作用,切实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其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放眼于市场,从为旅游业培养合格人才出发,不断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的旅游业仍然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相关的政策法规也在不断调整,变换频繁的内容使得高校的教学计划无法时刻与旅游业的实际需求保持一致,在教学内容上划分也不详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不明确,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课程实践性差
笔者对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往往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主要表为:一是课时设置中理论所占比重多于实践;二是旅游实践教学方法非常落后。〔2〕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重视,这就使得学生亲自实践的机会增加。然而,我国高校旅游实践教学中,大多采用教室内示范操作的形式,学生真正参加实践的机会很少,这种情况下,要想真正培养出高质量的旅游管理人才是非常困难的。同时,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并没有从该专业的教育规律出发展开教学,只是单纯强调理论知识。三是教学内容的设置也不科学。虽然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表面上看比较注重实践教学,但是多是以校内实践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受限。能够真正从社会需求以及学生就业形势出发展开教学的学校非常有限,而且各学校在教学过程中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有的注重旅行社管理,有的注重酒店管理等,甚至有的学校的课程安排是从学校自身的师资状况出发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严重不匹配。更有甚者直接取消了实践环节,导致旅游管理专业的活力与特色缺失。
(三)实训活动受到诸多限制
受到资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加上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高校的自主实训基地并没有建立起来,导致学生的旅游实践平台缺失。而且实践教学也没有和相关的专业教学相结合,例如导游、烹饪等,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并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升。此外,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环节中,教学经费的缺失以及教师经验的匮乏等因素,使学校的实训设施并不能满足学生技能训练的实际需求。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实践路径
(一)明确实践教学目标
高校开设专业的最终目的主要是促进学生的就业,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中也是如此,其必须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以能力为本,注重实际技能训练,在教学中展开创新。首先,应该做到紧密围绕市场需求这一核心。充分结合本地的经济发展情况,从旅游经济和产业结构状况出发,明确旅游从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保证高校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不断提升的要求。其次,以能力为基础。在具体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应该从学生就业的现实需求出发,以旅游市场的需求为目标进行人才培养,所有工作应围绕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展开,始终应该注意到,只有学生的素质提升以后,才能够不断适应社会以及旅游市场不断发展的要求,学生的价值才得以体现。再次,以实用为准则。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所有的教学方式与内容都应该遵循实用原则。高校学生在校接受教学的时间有限,这就更加体现教学实用原则的重要性,教学的开展应该确保学生能够学有所用。最后,以实践为关键。关于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在前文已有所叙述。为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完成课题或者项目调查,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参与,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科学设置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
首先,以学校科学研究为基础,建立课程的知识与理论体系,换言之,在课程设置中增加最新的科学知识;其次,合理组合和系统优化各门课程,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科学设置课程的开设顺序;再次,注意到学生学习基本操作中出现的从深到浅的状态与高校教学的客观规律相违背,必须予以改进,从实践到理论,从浅及深,保证学生知识掌握的扎实性,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兴趣丢失现象。〔3〕此外,在课程设置中也应该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趋势。旅游管理专业一直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部分课程有可能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一些学科体系中未涉及的课程也有可能发展成专业课程,这些都需要从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出发,调整好课程设置,确保课程体系始终保持科学的状态。
(三)注重实训环节,丰富学生的实训活动
1.建立校内实训基地
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掌握专业基本技能的主要场所之一,校内实训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和未来工作岗位类似的实践学习和训练环境,学生在该环境中展开有针对性地训练,逐渐熟悉未来的就业岗位,从而为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在校内实训中,学生发展、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有效培养,逐渐形成优良的职业素养,同时个人品质也得到有效锻炼,实训过程中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交往能力能够得到锻炼,有利于学生发展成为综合职业素养高的优秀人才。首先,进行分项模拟实训,从旅游企业的岗位设置、工作流程等出发,成立与真实情况类似的旅行社接待室、景点模型讲解室以及礼仪形体训练室等,把校内实训基地打造成为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核心场所,综合训练学生的各项实践能力。其次,展开综合实战训练。即将实践课程从模拟实训室转移到现实的职业环境中,加强与企业合作,把学生所学各模块内容进行整合,转变成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2.充分拓展校外实习基地
尽管校内实训基地能够发挥出诸多优势,而且相对简单,容易实现,但是其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确保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实际效果,必须将学生带到真真切切的市场环境中和工作场景中展开训练。为此,高校应该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校企双方达成一致,为学生搭建起规范、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高校和旅行社、酒店以及旅游景点等企业签订协议,旅游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岗位,高校负责为旅游企业培养输送高质量人才,达到一种共赢的局面。校外实习有其独特的优势,例如客源稳定、管理规范、体现市场需求等,非常有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在拓展校外实习基地的道路上,高校方面应该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探索多种合作渠道,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唯有如此,建立起来的实践教学基地才能够更加稳定。此外,高校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也可以发挥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积极配合企业的发展趋势提供管理策划以及发展规划咨询。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具有教学实践性强的特点,该专业教师除了应该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其自身的实践能力也应该非常强,才能够保证其培养出的学生符合现代旅游业的需求。但是,如今很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尚可,但是其实际旅游管理工作经验匮乏。为此,高校必须加强该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师招聘工作中有目的地引入一些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不断壮大师资队伍。〔4〕学校一方面应该积极鼓励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还应该引导教师到旅游企业中从事一定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够确保其掌握最新的旅游需求,其教学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学校还应该为教师创造外出交流与学习的机会,经常性地选取部分优秀教师到国内外影响能力较大的院校参加学术访问等活动,丰富教师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此外,学校还可以定期聘请国际旅游行业的知名专家来校指导,通过与专家的交流,强化教师的教学,同时也能开拓学生的视野。通过这些形式,学校教师获得外出进修与交流的机会大大增加,这样会弥补他们实践技能的不足,促进教师职业素养以及专业技能的提升。唯有如此,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才有了保障。
(五)重视实践教学评价
在实践教学开展以后,高校还应该有一套相应的评价体系来检测实践教学的质量,以科学公正的评价,来量化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应该体现综合性的特点,结合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单位评价以及客户评价等,综合量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在实践教学环节考核过程中,应该摒弃传统考核方式,引入信息反馈式评价。这里的信息反馈式评价指的是在学生的实训与实习过程中,实训教师或者实习单位根据学生的岗位要求以及难度等,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问题处理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以分数的形式进行评价。在对学生展开评价之后,还应该根据学生的表现为其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以提升人才培养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邢慧斌,段艳丽.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4):59-60.
〔2〕伏六明.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9,(7):53-54.
〔3〕董志文,董效臣.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以中国海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1):99-101.
〔4〕夏德根.以创业素质培养为取向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4):113-116.
作者:田苏习 沈庆琼 单位: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