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旅游管理构建(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传统高职教育仅仅培养掌握单一专业技能的教育目标已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和频繁换岗,高职院校学生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能力以外,还应具备职业迁移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其它基本职业能力。加强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高职;旅游管理;职业综合能力
一、前言
随着全球化的席卷,知识经济的渗透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广州新型城市化的推进和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现代职业岗位对职业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学生除了具有专业能力以外,还应具备职业迁移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其它基本职业能力即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综合能力的内涵,本文认为由具体的职业岗位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两部分组成。职业核心能力,也称职业关键能力,是指劳动者从事任何职业都不可缺少的跨职业的基本能力,是伴随其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包括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和创新创业等能力。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较为注重学生专业岗位技能的培训,而相对忽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及人文素质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养成[2]。毕业学生就业压力大,工作流动性大,从事岗位与专业不对口等问题,专业培养的人才供过于求与广州旅游行业对人才需求的供不应求产生“供需错位”。因此,本文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结合广州市旅行社人才需求的综合职业能力标准,提出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构建职业综合能力体系的思路。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于1984年创办,以立足广州,服务广州,服务社区,服务市民为宗旨,是广州市最早开办该专业的三所高校之一。2016年全日制在校生271人,专任教师6人,兼职教师18人。旅游管理专业是广州市级示范性建设专业、省重点培育专业,拥有广东省级教学团队和省级旅游综合服务实训基地,这都彰显了专业的办学实力与教学水平。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主要面向广之旅、广东中旅、南湖国旅、金马国旅、康辉国旅等旅行社实习和就业。
二、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分析
(一)人才培养成效分析
1.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
主要表现在:(1)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修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普遍深受以广之旅、广东中旅、金马国旅、南湖国旅、康辉国旅等用人单位好评。2010年以来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加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白云区志愿者,多位学生获得“优秀志愿者”称号。参加历年的旅博会、广交会、茶博会、休闲博览会等实习,参加广州大型活动的志愿者服务达3000人次以上。先后接待包括澳大利亚西海岸TAFE学院等国内外相关专业教学观摩团30多个。(2)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各项职业技能竞赛的积极性较高,成绩突出。近五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加全国和省会展、导游、酒店、茶艺大赛荣获一等奖8人、二等奖10人、三等奖20人、优胜奖22人。以上成绩充分体现了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注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的办学理念,凸显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3)历届学生考取了至少一个以上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考证率高达100%。
2.招生就业与社会荣誉
主要表现在:(1)建立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开展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研。通过对近两年毕业生就业单位的调查,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本专业学生工作扎实,踏实肯干,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扎实,动手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取心强。对本专业毕业生综合评价称职率为98.7%,优良率为65.2%。目前多名毕业生已在工作单位担任部门领导及技术骨干。(2)近两年录取新生入学报到率91.58%以上。(3)近两年毕业生当年年底平均总体就业率99.6%以上,平均对口就业率89.58%以上,平均起薪高于全省高职院校同类专业。
(二)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1.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素质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环节偏弱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实施的是“专业能力+人文素养”相融合的“2+0.5+0.5”人才培养模式。“2+0.5+0.5”模式具体为2年校内学习实训,0.5年企业教学实践,0.5年毕业实习。实施的专业课程体系目前采用“三平台+五模块”的基本结构(见表一)。“平台”为人才的全面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扎实的基础;“模块”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能力体系提供选择空间。“三平台”指:基本素质与能力平台、专业群课程平台、专业核心课程平台;“五模块”主要是:单项技能模块、综合技能模块、社区管理服务模块、扩展能力模块和专业能力拓展模块。从“三平台+五模块”的基本结构分析,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主要以“专业能力”+“人文素养”培养为主,较为忽视创新创业、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等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2.偏重“课证融合”的课程教学,课程内容偏重于理论化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实施的是“课证融合”课程教学体系。“课证融合”是指以市场所需的专业资格证书为导向,以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和有效就业为目标,将考证项目、职业岗位与课程体系相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条件下,课程的设置与职业考证相对应,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与考证内容相一致,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可以直接参加相关职业证书的考试[3]。我院旅游管理专业首先明确为旅行社导游、计调、销售等职业岗位培养人才,确立人才培养定位。然后,围绕职业岗位标准,明确专业要培养的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养等人才培养规格。最后确立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的职业考证项目。例如围绕导游证,开设了《导游实务与技巧》、《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政策与法规》等课程;围绕计调师证,开设了《旅行社计调与外联》、《旅游规划与产品设计》等课程;围绕营销师证,开设了《旅游营销》等课程(见表二)。纵观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课程理论化较为明显。专业基础课程中《旅游概论》、《酒店概论》、《会展概论》,专业课程《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资源开发》、《热点旅游线路与广东特色旅游资源讲座》、《野外生存与探险》等理论知识较多。同时,为了拓宽知识面、深化专业知识,还开设了《旅游文化》、《中国旅游地理》、《客源国概况》等专业选修课程。专业课程中大部分为必修课,选修课较少且与职业岗位的关联性不够突。
3.专业实训(习)体系不够完善,学生岗位实操训练较少
目前,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习)体系不够完善,一般都是建立在专业教师各自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实训项目缺乏衔接。整个专业实训(习)体系中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仍未得到系统的整合与优化,而是各成体系、相互独立。学生在学校前两年由于学生对旅行社行业整体上缺乏感性认识,仅限于对企业的参观认知。由于围绕导游、计调和销售等岗位建立的实训室场所条件有限,一般只能进行“电脑+软件”教学,对导游、销售等实战性很强的职业岗位的相关课程实训只限于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角色模拟,容易造成理论知识的空泛,专业能力与职业岗位能力的脱节。虽然旅游管理专业三年中所有课程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比重为52.91%,但前两年的课程实践学时仅占课程学时比重的32.32%,实践学时偏低,理论学时比重过大必然会忽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从而导致与旅行社行业人才市场需求相脱节。
4.学生毕业后工作流动性比较大,从事岗位专业对口率低
2015年12月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对2011—2015届毕业生进行的212份毕业跟踪问卷调查中发现,近5届毕业生毕业后,工作流动性比较大,从事工作岗位的专业对口率偏低。其中专业对口的为42人,比例为19.81%;专业基本对口的为18人,比例为8.49%;与专业相关但不对口为46人,比例为21.7%;完全与专业不相关的为106人,比例为50%。学生毕业后换过1次工作的为117人,比例为55.19%;换过2次工作的为51人,比例为24.06%;换过3次以上的为33人,比例为15.57%。结果表明,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很多毕业后不再从事旅行社行业或者与旅游相关的行业,且201人换过岗位工作,比例占94.81%。
三、构建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体系的思路
面对现阶段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毕业学生的就业问题,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应以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本位,重构人才培养目标,并构建与之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考核评价体系等。
(一)重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双目标
职业综合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具有导向和控制作用,包括总目标和分目标两大部分[4]。基于“以学生人才素养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本位,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是:学生通过人文素养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在熟悉旅行社导游、计调、销售等岗位对职业能力标准的基础上,通过企业岗位实践,将专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等转化为职业综合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可根据毕业生职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的相关标准制定七项分目标,主要包括: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目标、与人交流能力培养目标、与人合作能力培养目标、自我学习能力培养目标、数字应用能力培养目标、信息处理能力培养目标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
(二)构建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实施人文素养和职业综合能力双培养
为满足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需要,应在“三平台”与“五模块”中分别融合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或渗透相关教学内容。(1)围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设人文素养模块,除公共平台课程《国学精粹》、《心理健康教育》外,将《旅游文化》改为专业必修课并列入其中,增设一些融入人文素养的相关课程或讲座。(2)在专业群课程平台中,删除《酒店概论》、《会展概论课程》,增设《旅游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的在于将职业核心能力的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提高等能力等融入到专业群内三大专业教学内容中去。(3)单项技能模块中,降低《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政策与法规》等课程的理论学时,增加实践学时,强化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4)综合技能模块中,保留原来的《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导游考证培训》,将《旅游课程综合实习》调入其中。(5)增设素质拓展课模块,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科技发明、技能大赛、创新创业、管理实践、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活动。
(三)构建专业实训(习)体系,强化学生校内外动手能力系统双培养
高职教育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专业能力转换为职业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实训实习等各种实践。因此,构建强化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实训(习)等实践能力体系,是专业改革中体现以学生能力为本位的重要环节。实践能力体系主要包括课内实训、课外实训、校内综合实训、校外课程综合实训和校外综合实习四个部分。(1)课内实训是在主讲教师的指导下,在校内实训基地内,通过《导游实务与技巧》、《旅游营销》等专业核心课程的课内实训,达到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技能的目的。通过《旅游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实训,达到综合运用各种核心能力训练的目的。(2)课外实训是课内实训的延展,由学生课下以课程任务的形式自主完成,并由主讲教师随机抽取评价考核。(3)校内课程综合实训是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内,将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综合能力训练结合起来,根据职业岗位技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要求,有意识地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解决问题、信息处理等能力,全面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职业综合应用能力。(4)校外课程综合实训是由教师指导,学生全权负责的野外课程综合实训。通过野外全仿真的旅游线路策划、设计和实施,围绕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对接旅行社计调、导游、销售等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实训过程对接岗位工作过程,侧重于在野外旅游中学生对专业能力对职业综合能力的转换,提前熟悉岗位角色和任务。(5)校外综合是指通过企业实践考察(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和检验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侧重于职业综合能力的养成和巩固。
(四)构建能力评价考核体系,注重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双考核
评价考核是高职教育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考核体系围绕专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构建从评价构成、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科学、完善、系列的评价考核体系。主要包括三部分组成:(1)构建全程化的评价考核体系。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平时表现、技能大赛、考试成绩等纳入课程评价考核体系。(2)构建主体多元化的评价考核体系。可由主讲教师评价、其它教师评价、辅导员评价、学生评价、企业评价等各占相应比重。(3)构建职业综合能力的评价考核体系。进一步降低理论知识考试的比重,可将为20%左右,提高突出能力,注重过程的评价考核比重,可提高为80%左右。
作者:王建军 宋传敏 单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旅游系
参考文献:
[1]吴雪萍.培养关键能力:世界职业教育的新热点[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0):56-59.
[2]刘楚佳.通识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比较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82-85.
[3]张慧明,孙少勤.基于课证融合的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127-128.
[4]梁玉国,夏传波,杨俊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3(3):94-97
第二篇:旅游管理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
[摘要]
“3+3”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是近几年各地已经开始试行的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文章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对“3+3”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模式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分析了“3+3”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的现实意义以及“3+3”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模式的关键点,提出了“3+3”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的一些具体举措。
[关键词]
“3+3”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分段培养
[课题项目]
本文系2016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苏省中高职衔接‘3+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6SJB880136)和2015年度江苏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课题“旅游管理专业‘二段一体,螺旋递进’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53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江苏省自2012年启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以来,至今已连续四年开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即“3+3”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全新办学模式的试点工作,选择了部分省内的中职学校与优质高职院校直接对接,分段培养。笔者2014年春开始参加“3+3”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工作,全面参与了“3+3”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转段升学方案的筹划和制订工作,主导了“3+3”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在此介绍一下在实践中总结的一些值得推广的经验。
一、“3+3”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模式的内涵
“3+3”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模式是指,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三年中职课程后,通过高职院校主导并牵头,中职学校协助,教育主管部门管理、监督下的转段升学考核并且合格后,进入高职院校再学习三年,完成规定的学分后,可获得全日制旅游管理专业专科文凭,同时由高职院校推荐就业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招生由教育主管部门把关,中职学校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学生就业由高职院校推荐或学生自主就业。从中职升入高职的学生在高职院校能够享受到与通过高考入学的学生的同等待遇,同时也拥有升入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这种教育模式不同于以往的高职对中职的对口招生模式,其本质是破除原来中职、高职各自自成体系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可以充分利用中职与高职的教育资源和办学优势,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
二、“3+3”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的现实意义
1.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的需求日益旺盛。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很快,对人才的需求也一直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中职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三年,学习的是旅游业的基础知识。学生由于在理论功底、实践经验、操作技能、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不能满足当前旅游行业企业对较高层次旅游人才的需求。“3+3”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中的高职学习阶段,能够使学生具备开阔的视野、丰富的学识、娴熟的业务技能和熟练的信息处理能力,成为旅游业认可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
2.社会发展的需要。中职学生及其家长已不再满足于学生仅接受中等层次的学历教育,渴望能有机会进入高一级学校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当前各地旅游人才市场普遍追求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现实,也大大刺激了职业教育加快构建“3+3”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立交桥。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学历提升的需求是构建科学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动力,国家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出台了系列政策加以支持。做好“3+3”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工作,能够使较多的中职学校学生顺利升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提升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3.学生发展的需要。中职学校的学生和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相比,多数文化基础较为薄弱。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上,侧重于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学生到企业后能够胜任一般较低层次的工作,如导游员、景点景区讲解员、前厅接待员、餐饮服务员、客房服务员等,然而其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分析和预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继续学习能力等较低,发展的后劲不足,影响了其在企业岗位的提升。学生进入高职后,经过三年的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其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决策能力及继续学习能力等会明显高于中职阶段。“3+3”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对于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与全面发展大有裨益。
4.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为尽快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尽快建立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5年度的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会议指出:积极推动职业教育制度建设,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激发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2016年度的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会议指出:继续举办职业教育与行业对话活动,召开邮政、文化、旅游等行业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这些都为“3+3”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指明了方向。
三、“3+3”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模式的关键点
1.教学理念和相关专业的衔接。“3+3”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因此中高职院校要密切合作、有效配合。中高职院校要解放思想,树立合作能够促进双赢的办学思路,这样才有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学校的长远发展。在合作中,以高职院校为主、中职学校为辅,双方互通有无、密切合作,融合发展、求同存异。2015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以旅游大类的专业为例,高等职业院校有12个细分专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以旅游服务类的专业为例,中等职业学校有9个细分专业。“3+3”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模式的实施,显然应在相同的或近似的有密切联系的专业上进行有效衔接。
2.培养规格和目标的衔接。中职学校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育主要是为旅游行业培养能胜任行业基础工作需要的实用型初级或中级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满足企业一线生产需要的服务从业人员或基层管理人员。同时,在“3+3”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模式中,中职学校还担负着向高职院校输送合格生源的任务。培养规格和目标的衔接,需要学校切实深入行业和企业调研,分析旅游人才需求现状,了解企业岗位设置及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明确中高职毕业生分别面向的主要工作岗位及相应的核心职业能力,充分体现岗位及能力的层次性与发展性,合理确定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3.课程体系的衔接。职业教育要十分重视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依照行业企业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来建立课程体系。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在办学层次上不同,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就业定位也不同,这样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定位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大差异。“3+3”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就是要构建中高职无缝对接的课程体系。该体系既要满足中职毕业生面向就业和升学“二次分流”的需要,又要体现中职课程和高职课程的衔接性、连续性。
4.教学内容的衔接。“3+3”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是建立在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相同专业(或近似专业)的基础上。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重复较多,特别是对于考证课程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要求,中职和高职几乎完全相同。因此,有效整合课程教学内容、避免无谓的重复是衔接工作的重点之一。要组织力量进行深入研究,优化组合课程内容,制定指导性的课程标准和实践课教学标准,使中高职课程相互贯通、学习内容相互衔接,最终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整体提升。
四、“3+3”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的举措
1.建立畅通的交流和互动机制。参与“3+3”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中职学校的在校学生,也是合作高职院校的潜在生源。不管是从学生个人发展的方面,还是从院校之间密切合作的方面来看,合作院校之间都应该尽快建立畅通、高效的交流和互动机制。为了避免合作流于形式,合作院校尤其要重视定期交流和互动。定期交流和互动,主要是指高职院校定期安排相关专业的负责人或相关骨干教师到中职学校进行教学交流,对相关衔接专业的教师或学生开设专题讲座或进行专业指导;或者由中职学校组织中职教师到高职院校进修学习,以及组织中职学校学生到高职院校参观学习。这样,一方面,可以使中职学生了解自己未来的学习环境,对将来升入的高职院校有归属感;另一方面,可以使中职学生巩固专业思想,加强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提高进一步深造、学习的兴趣,同时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2.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为了切实保证中职学校的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后顺利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要加强磋商,紧密合作,围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建立完善可行的考核评价机制。考核评价的内容要全面、系统,主要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情况、专业学习情况、参加社会实践情况、身体健康状况、技能证书获取情况、全国及省市职业学校技能竞赛获奖情况及其他能够体现学生特长和全面发展的情况。着力加强对学生文化基础素质和专业基础能力的考核评价,积极探索文化素质考核与职业技能考核的融通。考核评价宜采取过程考核和综合测试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考核侧重于学生在中职期间的日常表现、学习成绩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情况的考核和评价。过程考核能使中职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在思想意识上有一定的压力,从而更加努力学习,为将来进入高职阶段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测试主要考查学生通过三年中职阶段的学习所具备的文化基础素质和专业基础能力。考查内容要体现高职阶段对中职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要求,特别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以保证“3+3”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的连续性和贯通性。考核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宜采取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这样能够较为客观真实地反映通过三年中职阶段学习的学生的真实水平。经考核评价合格的中职学生方可升入高职阶段继续学习。
3.建立健全的专业建设合作与管理机制。中职升入高职的学生和普通高中升入高职的学生在专业素养上有很大的差异。中职升入高职的学生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普通高中升入高职的学生,一般只有文化基础而没有专业基础。两类不同学生知识、能力差异客观存在,因而合作院校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专业建设机制,共同制订有针对性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技能要求、课程教学标准、技能考核标准以及分段培养转段升学方案等。建议双方合作组建“3+3”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工作委员会,主要成员可以由合作院校双方分管教育教学的领导、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及行业企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等组成。管理与监督方面,高职院校为主导,中职学校积极参与,一起建立完善的专业建设合作机制。双方要加强沟通与联络,做好日常管理,及时协调、处理合作期间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专业衔接分段培养工作富有成效。
4.建立高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3+3”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模式一般都是由两所合作院校来具体实施,合作双方原本是各自独立办学的实体,互不隶属。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工作的开展涉及两所院校的诸多部门,如招生宣传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教务部门、学籍管理部门、后勤服务部门、就业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安全保卫部门等,有些工作协调起来可能不太顺利,因此校内协调和校际协调十分重要,客观上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工作协调机制。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可以由合作院校联合成立“3+3”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工作协调委员会来协调在合作中出现的方方面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建议协调委员会成员由中高职院校的高层分管领导、各职能部门负责人、衔接专业所在的系部领导和专业负责人等组成,并建立定期协商机制,以保证合作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者:杨绪光 任艳 单位: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在铁.3+3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机制创新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8).
[2]钱娴.江苏省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3+3”分段培养课程体系衔接的分析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5(33).
[3]周丽.江苏旅游院校中高职衔接“3+3”分段培养现状[J].教育与职业,2015(18).
[4]刘燕.江苏省中高职“3+3”分段课程衔接的特色探析——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5(12).
[5]蔡琰.“3+3”分段式中高职衔接模式下的课程体系衔接[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
[6]郭盛晖.中高职衔接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研究与实践[J].旅游纵览,2015(12).
第三篇:高职旅游管理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
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对高职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在概述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内涵的基础上,以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描述了其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现状,再针对其现状研究了其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
一、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就业竞争力的内涵目前在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在综合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本论文所研究的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即全面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需求的能力。”本论文所探讨的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主要内容是指高职学生自身的能力,笔者认为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自身综合素质。主要范畴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敬业精神,服务精神,吃苦耐劳的精神,科学文化素养,终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第二,职业岗位所需能力。主要指职业岗位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工作经验,专业知识,专业素养,口头及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交往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等。
二、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现状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四川省内唯一一所电子信息类公办高等职业院校,位于广元市。2008年9月,为服务广元地方经济,开办了旅游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情况较好,尤其近三年来,其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有了较大幅度提升,其就业竞争力良好,但仍然存在提升的空间。通过对近三届毕业生就业单位的调研,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实践能力有待提升
旅游行业是对实践要求较高的行业。而目前学院学生的现状是实践能力不足。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少,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知识素养水平也没达到一定层次,见识较少,对行业了解较少。
(二)英语口语水平欠佳
旅游业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外联系越来越紧密。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对从业人员的语言水平有要求,尤其熟练掌握英语口语已是基本素质。但学院目前学生的英语口语不尽人意,熟练流利交流外国客人的较少。
(三)吃苦耐劳精神不足
旅游是典型的服务密集型行业,旅游从业人员都非常辛苦,有的岗位还需要值夜班。餐饮服务员端盘子、客房服务员刷马桶等是其日常基本工作。然而,因其劳动量较大,有的学生又自视甚高,从而导致对工作有所抱怨。
(四)创新能力需培养
创新,是旅游行业发展的灵魂。创新能推动旅游业较好较快发展。但是目前学院学生不少缺乏创新意识,在实际岗位中显得创新能力较弱。
三、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竞争力提升研究
(一)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贵在实践,是实践出真知的典型。那如何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呢?根据学院现在实际,主要是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怎么加大呢?可以从一些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入手,比如《前厅与客房服务管理》、《导游业务》等。这些课应当面向实际工作岗位,把实际工作岗位中所需的职业素质、技能与实际授课密切结合,走一条“工学结合”之路。
(二)重视英语口语教学,提高英语表达能力
针对现在学院目前学生整体英语口语水平急需提升的现状,在教学中,应特别重视英语口语教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具体应落实到《大学英语》和《旅游英语》两门课程中。《大学英语》因为学院目前采用的是分层教学,可以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A、B、C类分别进行口语教学。而《旅游英语》本来就是面向专业的教学,在实际授课中,要特别注重口语,着重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使其在今后的职业交流中顺畅无阻。
(三)培养学生热爱行业,塑造吃苦耐劳精神
旅游行业,特别是从事一线旅游服务工作的人员确实比较辛苦,因而没有巨大的动力和工作的热情难以胜任。学院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让他们的职业意识、敬业精神得到树立。“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干一行,爱一行才会克服重重困难,才会在很累的情况下依然心甘情愿地做下去。因此,不管是上课,还是课外活动,甚至在日常生活中,都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热爱行业,塑造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
创新,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动力。学院目前反映出来学生的创新能力比较薄弱。这就需要我们在游泳中学会游泳,通过一些措施和方法来激励学生创新。在课堂上,要多鼓励其创新,敢想敢做,同时在课后也要加强其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铸造其创新理念。其次,让学生勇于打破常规,尤其是结合旅游行业的特殊性来进行创新实践。最后,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具体实践中,激励、指导学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通过日积月累刻意地树立旅游管理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其创新能力,一定能使其创新能力产生质的飞跃。
作者:王彦斓 单位: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