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教学改革初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文章结合西藏旅游业发展以及西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特点,提出了建设重要世界旅游目的地的战略背景下,西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和研究内容。文章认为,知识结构的创新、课程体系的创新、教材建设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考核方式的创新和制度建设的创新是未来西藏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改革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研究结果对于指导西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教育的创新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培养符合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所需的一流人才,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西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西藏是我国新兴的旅游目的地,进入21世纪,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地制定相关政策发展西藏旅游业,并不断提升旅游业在西藏的战略地位。在2005年的“中欧旅游论坛”上,拉萨被评为“欧洲旅游者最喜欢的旅游城市”,布达拉宫被评为“欧洲旅游者最喜欢的旅游景点”。除了布达拉宫之外,珠穆朗玛峰、哲蚌寺、扎什伦布寺、雅鲁藏布大峡谷、南迦巴瓦峰、冈仁波齐峰、纳木错、玛旁雍错等,同样对国内外游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21世纪的西藏旅游业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年度接待游客人次从2000年的56.5万到2013年的1291.06万,足足增加了近22倍,旅游收入从6.5亿元增加到165.18亿元,增加近25倍。在其他方面,西藏旅游业也完成了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步骤。2010年的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要把西藏建设成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2015年的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特别强调西藏要“建设好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西藏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以及旅游业战略地位的不断提升,对西藏旅游专业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样地,西藏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方面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以西藏民族大学为例,西藏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是西藏自治区成立较早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针对西藏特点开展研究的专业,为西藏各旅游企事业单位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门人才。为了适应新形势下西藏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本单位不断创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如2011年,正式开始招收西藏生源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提升人才培养层次;不断拓展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一方面,延长本科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另一方面,增加区内外包括景区、酒店、旅行社在内的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已经确立十余家;此外,为了提升教学质量,积极培育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鼓励专业教师在学历、科研、实践等方面的深造,并取得积极效果,当前95%以上专业课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中承担国家及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的比重逐渐增加。在此背景下,学校旅游专业学生的素质不断提高,尤其在就业选择方面,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离开公务员岗位而自己创业。但从整体而言,通过教学环节的互动,仍然有十分突出的问题需要予以关注。调研的结果显示,此类问题同样存在于西藏自治区另一所主要高校西藏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
一、西藏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中的主要问题
第一,广大学生对旅游学科的专业认同感仍然较为薄弱。笔者的一项内部调研显示,西藏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熟悉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就业预期方面将“旅游”等同于“导游”、“酒店服务员”等所谓的“吃苦”型行业,对世界旅游目的地背景下的高层次人才需求没有清晰的认知。对旅游管理作为一门学科认识模糊,认为旅游管理是“管理”旅游的行业,具体而言,就是旅游行政管理。而对于旅游行业的服务性本质认识不到位。以上种种导致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兴起“转专业”之风,统计显示,每年新招的学生提出转专业的比例在一半以上,而成功率超过20%,并且毕业之后脱离旅游岗位现象较为普遍。第二,大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离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的要求仍然有相当的距离。国内外的实践以及研究表明,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需要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主要表现在拥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熟练的实践操作、扎实的专业理论。教学经历表明,当前的旅游专业学生在上述三个方面仍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突出的就是外语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较差,因此,需要在这两方面提高培养质量。第三,专业培养中产、学、研的结合度仍然较低。由于地域以及专业发展时间原因,西藏民族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和科研与西藏自治区内的产业发展实践有着一定的距离,应用型研究较少。而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广大的本科生的参与度也非常低,从而使得学生对于西藏的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内在机制等缺乏基本认知。因此,亟须提高旅游专业学科发展的产学研结合度以及其中学生的参与度。
二、教学改革的内容
1.西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知识结构的创新。为了适应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西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知识结构应该进行较大的调整,具体表现在:自然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素养,包括高等数学、计算机、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专业基础课知识的丰富,包括管理学、经济学等基本概念的普及;专业课知识,包括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业务、旅游心理学等;沟通能力和语言工具的掌握,如外语水平的提升,汉语普通话水平提高等。
2.西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课程体系的创新。西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应该在维持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五大板块的基础上,优化各板块内部的课程设置。增加中国传统文化、西藏传统文化、英语教育等课程的课时或比重,减少理论课课时,增加实践环节,突出旅游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
3.西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材建设的创新。针对西藏高校以及旅游业发展的实际,除了一些通识性课程教材,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外,其他大部分专业课程教材也应随着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而变化。专业课教材除了保留一些专业基础理论之外,应该大量增加与西藏旅游产业实践紧密联系的特色内容,凸显西藏特色,拉近基础理论与产业实践之间的距离。
4.西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方法的创新。西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要始终与产业实践相结合,增加聘请业界人士集中授课的环节,从而使得学生可以有效、及时地将专业理论和产业实践进行融合,提升专业能力。增加课堂讨论环节,将每一个学生都纳入课堂教学过程,使得在思想的碰撞中加深对旅游专业理论和西藏产业实践的理解和认知。
5.西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考核方式的创新。除了现有的每学期一度的期末考试外,课堂讨论、外出实践以及小论文写作等,都纳入最终考核的范畴,以考促学,转变学生思路,而不再是一味地背诵书本知识。通过这样长期的强化,使得广大学生认识到旅游专业的学科特性以及西藏旅游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6.西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创新的制度建设。在提高师资队伍和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应充分认识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标准的特殊性,学校应该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并制订相关政策,鼓励教师进修、科研,鼓励学生专业创新、积极参与各类项目等。
三、教学改革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教学改革的内容,文章认为在未来的教学中,西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该采用调研、问卷调查、就业单位访谈、专家咨询、文献研究等方法,在注重应用研究的同时,积极开展理论探讨。通过整体与局部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结合,实行“边研究、边改革、边建设、边推广”的研究模式。通过实地调研,了解掌握西藏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综合分析其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趋势。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掌握旅游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知和就业展望及其相关影响因素。通过主要旅游企事业单位的访谈,了解掌握其对现有西藏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的评价以及新的要求。通过专家咨询,了解掌握旅游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教学机制以及国内相关院校的培养模式。通过文献研究,了解掌握国内外最新旅游人才培养的相关理论。
作者:章杰宽 单位:西藏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石玲.新媒体视阈下高校旅游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3,31(6):32-35.
[2]蒋冰华.高校旅游教学模式新探[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3):111-113.
[3]刘永兰.旅游教学中应注重的几个问题[J].科教文汇旬刊,2007,(11):38.
[4]刘艳霞.浅谈案例教学法在旅游教学中的应用[J].旅游纵览月刊,2011,(2).
[5]陈春琴,肖洪根.旅游教学中的理论课、模拟课、实习课关系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S2):16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