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旅游管理实践(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高职教育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推进高职教育“内涵化”发展进程中,专业建设成为改革的重点,也是顺应时展,推进高职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环节。“专业群”建设理念的提出,将高职教育产学研实现统合,特别是从旅游业发展中,将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通过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从课程体系、教学实训、师资建设等方面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带动和发展”,从而提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的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
【关键词】
高职教育;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构建路径;特色研究
推进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着力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水平上,努力寻找适合职业教育发展的空间和办学方向,而加强专业群建设,培养学科教育品牌,增强学生职业教育素能,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是激发职业教育活力和潜力的有效手段。旅游业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通过深化专业群改革模式,在提升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上,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新特色。
一、专业群建设概念及实施意义
从高职教育课程设置来看,随着职业化教育理念的转变,课程职业设置更具灵活性。专业群建设,主要以一个或多个重点专业为核心,通过相关专业的组织结构优化来实现整合,从而达到专业资源共享,发挥集群效应的目的。高职旅游管理在推进专业群建设实践中,重点从专业群建设背景、各专业资源优势上,通过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完善教育保障体系、突显人才职业能力养成,为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增强办学特色做出有益尝试。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首先是顺应了当前旅游业人才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在强化高职专业特色上,注重各专业教育资源的内涵式建设,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从其建设思路、原则和总体目标上,都强化了学科专业间的协同,特别是在具体实施中,明确了具体实施路径和改革方向,确保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思路及目标体系
1.建设原则
围绕国家提出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号召,在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实践中,充分发挥核心专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强调教学资源共享与互动,突显人才能力本位、就业导向,从构建专业岗位群模式上来实现培养目标。旅游管理专业本身课程体系的综合性、系统化,使其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具有良好的衔接优势,因此,在构建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中,要遵循四项原则,以拓宽专业群的实训范围、增强专业群建设水平。一是专业协同要满足适应性原则,紧扣旅游管理专业,立足技能型、高素质人才定位,从适应旅游业人才目标上,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二是课程建设要满足科学性原则,从旅游管理专业群协同目标来看,要体现职业教育客观规律,注重人才培养差异化策略,增强专业竞争力,必然需要做好学科规划,规避盲目性;三是资源配置要满足开放性原则,结合现有教育资源,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拓宽校企合作深度,优化资源配置,如教学过程开放、师资队伍开放、实训实习基地开放等;四是在推进专业群整体合力中要遵循协调性原则,从投入、实训实习、师资配置、校内外资源协调上,强化共享与互动,实现整体一致提升。
2.总体目标及细化
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工作的开展,要明确总体目标,并且需要从教学资源、毕业生竞争力、专业群核心专业、拓展专业等方面进行细化。总体目标是立足旅游管理专业,着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满足酒店、旅游景区、旅行社、会展服务等不同领域的岗位素能,具备人际交流能力、岗位实践能力、学习力、社会适应力、协作能力和创业能力。同时,深化目标建设,要从具体专业群目标细化中体现岗位特征。分解目标一:通过专业教育+酒店服务实践教学,使学生将专业知识与酒店服务岗位建立统合,能够胜任酒店管理服务型岗位需求;分解目标二:通过课程体系整合,强调专业教育过程系统化、过程化,在专业群课程与实践实训课程的融合中,强化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衔接,使之符合国家职业资格要求,并在特色专业建设上,开发新课程,如渗透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形体训练等课程,增强学生职业竞争力;分解目标三:注重实训实践教学,凸显教育资源的共享。在校内实训室建设上,改建前厅、客房、餐厅等实训场地,新建会展实训室、康乐实训室,遵循星级标准,新建经营性旅行社、接待中心,并强化校外实训基地合作,提升校外顶岗实训利用率;分解目标四:注重师资队伍整合,引进各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特别是通过兼职模式,强化专兼职师资比例,优化师资来源,从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实训师资建设上来实现高度共享;分解目标五:突显学生社会服务能力,导入职业资格教育,围绕专业群来拓宽资格培训和认证工作,深化校企间的合作,提升人才培养与行业对接水平,尤其是推进“双师型”“双证书”制度,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三、构建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的实施路径
1.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实现专业群整合
以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为导向,需要从课程教学内容上进行整合,突显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特色,注重旅游管理专业与酒店服务岗位的深度融合。旅游管理专业群要融合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会展企业管理内容,强化职业能力素质提升。一是开展“双证书”模式教育,从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成长上,帮助学生获得专业资格和学历证书;二是开展订单式培养,突显专业群内人才订单班教育,如以某企业冠名,深化班级教学与企业资源的融合,特别是围绕企业人才需求,做到“企业全程介入、工学深度融合”,使毕业生能够适应行业人才发展特点,胜任岗位要求。如在前厅接待岗位能力培养上,围绕“旅游接待礼仪”“酒店英语”“前厅服务与管理”等课程,渗透典型工作任务,比如客房预定、电话转接、宾客接待、安排客房、行李提运、收银结账等内容,从人际沟通方式、熟悉酒店功能及特色等方面来加强岗位能力训练。同样,在课程群设置上,一方面要注重前厅业务课程的整合,在前厅工作岗位、岗位任务、职责要求等方面,利用模拟实训、工学结合来强化,特别是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岗位难题;另一方面加强通识课程渗透,比如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体育与健身、法律基础等课程,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满足其形体、态度、写作能力、职业安全等要求。同时,注重专业群核心课程建设,以“框架教学计划”来优化学习资源。再以“前厅服务与管理”为例,在课程组织上要与岗位职业标准相衔接,特别是与国家职业资格教育相一致,在教材开发及资源资源共享上,编写适合的讲义,充分利用校内酒店信息系统,通过实训室模拟训练、顶岗实训、深入企业专家授课等,来完善职业素质教育,确保学生职业能力养成。
2.从实践教学上完善实训环境的共享共建
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同样需要强化实践教学,而实训工作需要从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训资源的整合、共享上来完成。围绕课程教学体系,从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培训上,强调专业实训条件的共享性,提升实训室的利用率。根据校内条件建立前厅实训室,其目标应该满足前厅场地培训、能够模拟星级酒店开展前厅正常运作,满足各类前厅服务及前厅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客房实训室在建设上要满足客房服务及客房管理的课程实训,如能够从客房服务流程、客房岗位技能训练上开展实践教学;餐厅实训室要涵盖中餐、西餐要求,能够从餐厅服务、管理上开展职业岗位技能、餐厅服务流程实践教学要求;校内旅行社要满足对真实情境的模拟,从旅行社日常经营管理、旅行社课程实践教学等方面来提升实践能力。如开展营销会客谈判,旅游团队操作、接待、组团等实训服务;会展实训室建设,要具备完善的会展功能,能够满足会展服务商管理、会展客户模拟服务、会展接待、会展工作管理等实践教学。在校外实训及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上,通过与星级酒店、旅行社的对接,从课程教学、岗位实践、专家授课等方面来构建实习、就业平台。
3.从师资队伍上实现实训人才资源的开放与共享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的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尤为关键,实施中围绕“派出去、请进来”方针,拓宽校内外职业师资渠道,完善学科群教学、产学研体系。如在专职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师资共享性上,引入企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来强化实践教学。细化来讲,对于学科专业带头人,一方面从本校选拔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开展外聘,特别是通过对本校旅游管理人才进行外派学习培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技术服务能力;加强与行业、企业人才的交流,鼓励本校师资开展产学研工作,并在专项资金投入、科研设施配套上,推进专业群课题的交流与实施;拓宽外聘师资范围,结合酒店、旅行社、会展服务等企业特色,着力从相关行业外聘业务骨干来提升校内实践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强化旅游管理专业群师资整合,拓宽专业群建设深度和广度,围绕重点学科建设,有计划、分批次地开展实训课程兼职师资的授课模式。
4.注重社会服务和专业拓展建设
高职教育要满足四项基本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知识传播、服务社会。我们要加强对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围绕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工作,在提升专业群建设办学实力上,极力拓宽服务社会的范围。如加强校际合作,优化专业群建设合作模式,在职业能力培训、技术咨询、对口支援等方面拓深社会服务;围绕政府搭建的服务社会平台,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加强旅游管理类专业培训,深入到本地旅游产业项目实践中,发挥高职院校教育资源,开展短期性职业化教育。同时,依托专业群建设,进一步拓宽旅游业服务层次,如与航空服务、高铁服务等专业相结合,促进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在其他专业领域的融合。
作者:陈胜花 单位: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丁宗胜.高职院校专业群构建的逻辑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群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2):9-12.
[2]李芸,董广智,刘小中.高职院校旅游管理及在线运营服务专业群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4):24-28.
[3]陈郁青.高职重点专业群耦合式产学研合作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5,(23):24-26.
第二篇:高职旅游管理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开发
【摘要】
为解决新疆伊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实习资源匮乏,而实地参观成本又高的问题,同时,为了提高旅游专业教学技术的先进性和科技性,本项目通过采用360度全景和3D虚拟旅游、3D虚拟旅游商品展示、GPS自助导览等智慧旅游相关技术,建设新疆伊犁旅游资源的教学实训系统,从而实现了很好的交互漫游效果,初步达到了旅游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
3D;虚拟;智慧旅游;线上线下
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发展很快,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在普通学校教育教学中还应用的很少,为解决新疆伊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实习资源匮乏,而实地参观成本又高的问题,同时,为了提高旅游专业教学技术的先进性和科技性,通过采用360度全景和3D虚拟旅游、3D旅游商品展示、GPS自助导览等智慧旅游相关技术,建设游前、游中、游后一站式O2O综合旅游服务平台,以丝绸之路和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走廊为主线,构建伊犁河谷旅游的资源展示、信息服务、虚拟旅游等内容聚合的云服务平台,提供旅游地理信息导引、旅游产品营销等一站式文化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实现线上线下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运营的O2O联动机制,将是区域性文化旅游服务产业发展新模式的一次有益探索。
1国内外研究概况、水平及发展趋势
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第五条提出“建立健全旅游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旅游信息资源共享。”第十条提出“以信息化为主要途径,提高旅游服务效率。积极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旅游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全面提升旅游企业、景区和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说明旅游信息服务政策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尤其是要建立一个能共享旅游信息的大型平台。2011年7月15日,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正式提出,旅游业要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战略部署,走在我国现代服务业信息化进程的前沿,争取用10年时间,在我国初步实现“智慧旅游”。2012年,国家旅游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精神,积极引导和推动全国智慧旅游发展,在自愿申报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经认真研究和遴选,确定2批共计33个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国家旅游局将2014年确定为“智慧旅游年”,围绕“2014中国智慧旅游年”主题,中国将加快推动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上预订、网上支付等智慧旅游服务。新疆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的前景十分广阔;创新校合作模式,与各大院校签订了共建旅游管理专业基地协议,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形成了产、学、研密切合作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伊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决策咨询、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旅游专业虚拟仿真系统是建立在智慧旅游基础上搭建而成的一个成熟的实训教学平台。而“智慧旅游”模拟系统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它是一种以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使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得到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激活,并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等的面向未来的全新的旅游形态。它以融合的通信与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以一体化的行业信息管理为保障,以激励产业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特色。智慧旅游,就是利用移动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相关信息,并及时安排和调整旅游计划。
2建立虚拟仿真系统的作用
为解决新疆伊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实习资源匮乏,而实地参观成本又高的问题,同时,为了提高旅游专业教学技术的先进性和科技性,本项目通过采用360度全景和3D虚拟旅游、3D虚拟旅游商品展示、GPS自助导览等智慧旅游相关技术,建设游前、游中、游后一站式O2O综合旅游服务平台,以丝绸之路和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走廊为主线,构建伊犁旅游的资源展示、信息服务、虚拟旅游等内容聚合的云服务平台,提供旅游地理信息导引、旅游产品营销等一站式文化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实现线上线下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运营的O2O联动机制功能和模块,足不户,即可在虚拟的环境中,浏览诸多景点,体验更多旅游行业电子商务服务,大幅度提高旅游教学质量和效果、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中弊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3虚拟仿真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
(1)360度全景虚拟旅游:集成360度全景照片、音视频,制作360度全景多媒体虚拟旅游,方便学生对知识目标建立立体的认知,推广伊犁旅游资源。(2)3D虚拟旅游:基于伊犁旅游资源制作3D场景和文物,实现历史再现、穿越历史等3D虚拟旅游,方便学生对知识目标建立历史和立体的认知,推广伊犁旅游资源。(3)模拟O2O电子商务系统:通过3D展示、二维码扫描购买等智慧旅游技术,为学生提供游前、游中、游后的旅游电子商务模拟购买服务,提供旅行社、导游、第三方旅游活动组织的旅游活动组织服务,发起旅游活动组织时可以插入地图导航、360度全景介绍、3D旅游商品展示等立体化旅游资源展示功能,增强学生对旅游活动的感性认知。(4)导游人才培训实践系统:提供360度全景和3D虚拟旅游、3D旅游商品展示等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导游人才培养的非现场模式,提升国内外旅游行业人才对新疆伊犁旅游资源的全方面深入了解,降低智慧旅游相关人才的成本。(5)文化旅游商品展示系统:通过3D虚拟展示旅游仿制品、旅游纪念品、旅游特产等旅游商品,增加学生立体认识;(6)GPS自助导览应用:通过GPS触发自动语音讲解,为自助旅游讲解提供贴身的自助导览、导航、导游服务。(7)基于大数据的开放式运营平台:建立区域智慧旅游相关标准,通过旅游地理信息导引、旅游产品营销等一站式文化旅游O2O电子商务服务,整合新疆伊犁旅游相关的吃、住、行、游、娱、购、展、演等旅游要素,增强学生对旅游文化及活动要素知识模块的感性认知。
4虚拟仿真系统建设的意义
(1)改善教学实训环境,提高旅游专业教学实训水平,可以让学生面对真实场景进行体验式的教与学,正确理解和掌握专业技能和技巧,增强实训效果,提高效率。(2)有效降低教学及实训成本,节约大量的人财物力,三维实景技术在旅游专业教学实训环节中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旅游职业教育的科技含量。(3)为伊犁高职旅游专业通过360度全景和3D虚拟旅游、3D旅游商品展示等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导游人才培养的非现场模式,提升旅游行业人才对伊犁旅游资源的全方面深入了解。(4)通过旅游地理信息导引、旅游产品营销等一站式文化旅游O2O电子商务服务,整合伊犁旅游相关的吃、住、行、游、娱、购、展、演等旅游要素,提升培训学员的旅游体验。(5)通过建设开放式运营平台、区域智慧旅游相关标准,带动新疆伊犁旅游的发展。
作者:胡芸 单位: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叶建海,张营营.虚拟仿真技术在实训中的应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
[2]张颖俊.虚拟仿真技术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东方教育,2013(1).
[3]李晨光.景区虚拟仿真信息演示系统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3).
[4]刘祥淼,李清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仿真展示系统开发研究[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6).
[5]高义栋,杨小飞.虚拟导游实训系统中交互功能的设计与实现——以《比干庙导游实训VR教学平台》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3(5).
[6]陈建平.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仿真实训教学软件设计思考[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第三篇:旅游管理高职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力度不断增大,在此背景下,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多,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旅游专业也加大了旅游管理专业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基于此,本文针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相关措施,促进我国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成为现阶段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重点,培养创新性人才是促进旅游业不断发展的关键,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现阶段市场的需求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我国已经建立了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传统教育模式下高校旅游专业学生除过实习时间及毕业设计,真正学习时间只有二年到两年半的时间,在这两年时间中,基础课程占一年,专业课程及选修课程占一年时间,专业学习时间比较短。在职业教学中,基础文化课与普通文化课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专业课程设计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课程复杂多样,培养方向不明确等,学校设置这些课程的目的是非常好的,但是,学生的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现阶段学校学生学校效果懂而不精、会而不懂、学而不会。
(二)学时安排不合理
首先,专业课与文化课课时安排不合理,就是文化课时相对而言比较多,专业课比较少。其次,专业课安排不合理,主专业课与非主专业课安排不协调,严重忽视了专业重点。最后,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安排不协调,通常情况下,理论课多,实践课少。虽然很多院校要求教师根据专业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安排课程,但是,大多流于形式,很少有真正付诸行动。
(三)实训课课堂教学方法单一
实训技能课的主要特征就是实践性,要求学生在工作岗位中学习知识、劳动情感、培养创新意识及形成技能,但是,在我国现阶段,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实践专业课只存在于口头,并未辅助行动,有所行动的就是长期的模仿行为,这样的行为严重限制了学生学习的创新性及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就对实训课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现阶段,我国虽然重视实践操作能力,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很难在第一线进行学习,很难达到国家提出的要求及目标,已难以满足企业的时间要求,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短时间很难适应岗位要求。
二、旅游管理专业高职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措施
(一)树立创新思维教育理念
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促进我国旅游专业取得优良成绩的关键,高职院校在进行旅游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同时,应该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教育理念,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另外,应该积极的引进国外先的知识及教学理念,并且根据我国旅游市场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模式及理念进行不断的改善,提高教学质量,为我国旅游行业培养创新性的人才,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二)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
在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包括多种人才的培养,虽然这些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高职院校应该根据旅游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主要是培养厚基础和宽口径等复合型人才,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但是对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应该将重点放在人才的创新能力上,因此,在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室,应该将创新作为教学的重点,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协调学生素质及知识的培养,培养具有超高创新能力的人才。还应该加强学生国外先进的知识,保证学生能够应对岗位需求。
(三)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在设置旅游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课程时,可以引进国外著名院校的教育模式,将创新性作为学生教学主题,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同时,可以加强学生基础教育的学习,保证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环境。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此外,还可以将课程进修划分,一是学习专业知识,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掌握专业课及基础课;二就是加强实践训练,在实践训练过程中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工作中,在开展时间课程时,应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应用多种实践形式,加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四)改革评价体系,加大实践考核力度
对教育过程及结果测评的方法就是进行考核,有利于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目前,为了促进旅游专业的快速发展,为考核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将校内与校外考核相结合。在我国现阶段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考核过程中采用的依然是传统考核模式,有的高职院校考核方式是一盘散沙,对规定必须考核的课程,通常采用试卷考核方式,严重忽略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旅游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别是实践创新课程,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难以实现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应该转化考核方式,加大实践考核力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促进旅游专业的快速发展。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旅游专业带来新的机遇及挑战,也为旅游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满足我国旅游市场的需求,应该不断完善现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创新思维教育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并且改革评价体系,加大实践考核力度,加强学生创新性的培养,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谢玉华 单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第四篇:高职旅游管理多元化评价保障体系建设
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从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改革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教学环境设计、师资队伍配备等五大方面阐述了多元化评价的保障体系。最后,总结了在保障体系的支持下,旅游管理专业多元化评价的效果。
一、引言
在查阅高职学生多元化评价的相关文献资料时,发现多数文献侧重于评价标准的制定和评价方法的运用,而忽略了如何通过课程体系、教学设计、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一系列的改措施来保障多元化评价的顺利开展。因为学生的“德、技、能”的培养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是伴随着教学工作来逐步实现的,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也是学生“德、技、能”形成的重要环节。因此,保障体系建设是实施多元化评价成功实施的重要保证。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多元化评价的保障体系
多元化评价的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了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改革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教学环境设计、师资队伍配备等五大方面。因为它们是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学生“德、技、能”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其中各方面所涉及到的具体内容是学生“德、技、能”评价标准制定、评价方法选择的依据,又与评价内容的选取具有一定的对应性。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保障体系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充分的专业调研基础之上,由学校专任教师和行业专家共同设计完成的,只有这样才可以保障对学生的“德、技、能”评价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一)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制机制
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实施不但涉及到学校,还涉及到与旅游企业的紧密合作;不但涉及到学生的校内评价,还涉及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评价。因此,必须创新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旅游管理专业按照教育部对职业教育创新体制机制的要求,完善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规章制度体系,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平台,以“订单式”人才班为载体,校企共同承担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核心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企业员工培训以及实习生指导和管理等任务,实现了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评价。
(二)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
基于岗位工作任务整合重构教学体系后,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都应该在一种能力目标的指导下构成,即首先要明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哪些能力,能够完成什么工作任务。教学内容的选取是从岗位能力出发,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对学习过程进行的整体化的解构与重构,它不但能够反映旅游企业现有的岗位工作要求,更考虑到了行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重构的课程体系为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实施提供了载体。
(三)改革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教学环节的设计则将具体的旅游岗位工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设计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教学环节,在行为上引导学生将学习过程自觉地转化为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在心理上引导学生实现由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做到学生显性与隐性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步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是根据具体的岗位工作内容和职场环境,有针对性地选择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市场调查等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方面评价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获得。
(四)教学环境设计
基于职业的要求设计教学环境,为多元化评价的开展提供环境支撑。根据设计的具体教学环节,配备合适的职场环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在模拟或真实的职场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教学环境的职场氛围营造要让学生从视觉以及心理等诸多方面都能感受到职业的气息,目的在于借助于这种工作氛围的营造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旅行社实训室设计按照“对接生产现场”的原则即符合旅游企业运营实际,又满足了教学的要求,划分为五个功能区域,咨询区、体验区、指导区、展示区和办公区,分别对应旅游顾问、旅游销售、旅游线路设计、讲解员、旅行社计调、文员等工作场景。借助这些功能区域,很容易实现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多元化考核。
(五)培养“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的优秀教学团队
专业教师是多元化评价的具体执行者。因此,师资队伍的水平直接影响着评价工作的质量。自多元化评价体系实施以来,学院通过挂职、进修、考察等多种形式提高师资队伍专业水平。旅游管理专业还实施了“双导师”制,为学生配备了12名校内专业指导师和12名来自企业的校外职业发展导师。教学团队既要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又要具备高尚的旅游业从业道德,既要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兼备旅游企业从业经验和娴熟的岗位技能,既具备一定的专业研究能力,更具备完成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的专业教学能力。例如:每门课的课程团队中,必须有1名来自企业的外聘兼职教师,从而发挥各自优势,设计课程评价方案,从多方面客观地评价每个学生。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多元化评价的实施效果
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改革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教学环境设计、师资队伍配备等五大保障措施的“保驾护航”下,旅游管理专业多元化评价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了如下效果。
(一)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
旅游管理专业提出“课堂小企业、企业大课堂”理念,打破课堂和企业的界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界限。最终实现:校企合作制度共同建设、订单式“人才班”校企共同组建、人才培养过程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共同掌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营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素质和技能大幅提高。近三年,先后在国家级技能竞赛中,获得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优秀奖1项。毕业生的“双证书”获取率超过95%;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5%,对口就业率达86%,在海南省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
(二)学生综合素质大幅提高
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把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和追求,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注重品德修养、性格塑造、意志锤炼和良好习性的养成,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为他们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做好知识、素质和技能准备。
(三)带动了教学和考试的全面改革
在多元化评价的实践中,专业教师总结出了如下考试方法,包括闭卷、开卷、口试、成果试(如策划作品、论文、调研报告等)、操作试(如餐厅、茶艺操作考试和思想品行的观察考核、职业资格证替代考试等方法。每种考试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利弊。闭卷、开卷、口试、方法一般适用于知识考试;成果试、操作试和职业资格证替代考试等适用于技能和能力考核;而思想品行的观察考核主要适用于学生综合素质综合测评。
(四)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
为配合多元化评价的实施,本专业加大了实训基地建设的投资,改建和完善了校内实训基地。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实训基地可面向校内和社会开展职业资格鉴定及考试工作,涉及餐厅、前厅、咖啡师、茶艺师、会展策划师等多个工种,每年为社会承担数千人的职业培训和考核任务。真正做到了集培训、研发、营业、教学为一体,起到示范作用。
作者:邓卓鹏 焦慧元 单位: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学院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
第五篇: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摘要:
我国旅游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加剧了行业对高能力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同时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以此为研究背景,结合当前旅游业实际发展情况,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及实训基地建设几大要素入手,构建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能力-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行业需求。
关键词: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能力-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被誉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在我国发展规模日益扩大、速度日益加快,旅游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我国高职院校在旅游教育中占有很大比重。截至2014年,全国招收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共有788所,招生人数达46083人[1]。尽管培养出的人才数量较为充足,但人才质量却有待提高。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还无法满足旅游业实际发展需求,导致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严重脱节,成为阻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结合我国国情,从行业实际需要入手,以学生能力为本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能力-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促使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完善。
一、“能力-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一)“能力-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能力-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实际综合能力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协调发展。该模式是建立在人本主义理论和能力本位理论基础之上的,强调以人为本、能力本位,以加强学生综合实际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能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满足旅游业人才供应。
(二)“能力-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1.兼容性“能力-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前人总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得到的进一步提升,因此也适应于常见的“工学结合”、“订单式”等人才培养模式。
2.双向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与提高,既能完善学生自身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根基,又有利于旅游市场发展需要,为市场需求提供宝贵的财富。
3.综合性“能力-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从能力、知识和素质这三方面综合能力对学生进行培养,体现了综合性人才培养的目标。
4.前瞻性“能力-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使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具系统性,为培养旅游管理人才获取新知识,发展新技能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方案,不断适应旅游产业发展,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
二、“能力-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能力-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能力与需求两个要素为基点,分别从这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最终形成完整的模式框架图。
(一)培养目标
随着旅游业不断向国际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培养具有一线服务能力和基层管理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满足行业发展需求已成为当前旅游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及任务[2]。“能力-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倡导能力培养与行业需求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即从业者能力的提升可以满足行业需求,行业需求得到满足也能培养从业人员自信心的提升,从而鼓励他们进一步完善自身能力。
(二)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助力人才培养。“能力-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最终形成优化标准。课程设置在具体环节中都不能偏离以下要求。
1.结合实际需求,优化课程设置旅游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行业发展态势,淘汰陈旧过时的课程,融入新的课程因子。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懂得运用实践进行检验,使课程所学及时融入到实际当中,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如此循序渐进,不断完善[3]。
2.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确定课程设置方向学校能够影响课程设置的因素很多,包括学校的地理位置、实训基地及实训设施、校风、学风等各个方面,但最终都会形成一个总的发展方向。学校应该秉承从实际出发,为市场需求提供合格人才的宗旨,分析学校基本情况,如所处环境、拥有的教育资源、办学规模及特色、学生情况等,根据这些条件分析学生未来的职业取向,设置课程。
3.紧跟行业发展步伐,积极实施课程改革旅游业具有很强的动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着。一味的“墨守成规”、“循规蹈矩”,不懂创新,不重改革,只会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力滞后于行业发展。高职院校必须重视现实发展,开拓视野,根据现实及未来需求对课程实施有效的改革,才会体现出课程载体的价值,正所谓,“求改革,才能促发展”。[4]
(三)师资队伍
教师是学生认知路上的引导者,对激发和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职业院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振兴师资力量。
1.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旅游管理专业作为服务性质的专业必然要求旅游高职院校具有一支强大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既能满足课堂知识的需求,又能轻松应对实际操作带来的挑战[5]。可以邀请行业内知名专家、学者对教师进行实践培训,也可以组织教师到企业学习,加强实践能力培训,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2.在校企合作中广泛积累经验旅游业的实践性要求深厚的实践经验,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实践能力得心应手的学生。企业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实践应用平台,教师可以从中找出自身的不足,也可以发现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的薄弱环节,以此积累经验,不断完善。
3.通过搭建师资培训平台,完善师资总体水平旅游教育研究机构要定期举办专门的学术研讨会与培训大会,根据地域特点和本地旅游业实际发展情况创建师资培训基地。不同院校的教师可以在培训基地相互交流教学经验,相互学习与研讨,形成符合本校实际发展的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师资总体水平。
(四)实训基地建设
为满足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职业性、技能性的培养目标,学校和企业应加强合作并建立高仿真、高模拟实训基地,为学生打造更加真实的实训平台[6]。学生可以先通过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锻炼,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基本的实践操作,之后由企业根据用人需求安排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样既能满足学生对自身能力的提高,激发他们学习与工作的热情,又能为企业发展带去收益,实现自身价值。图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能力-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框架
三、“能力-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前景展望
“能力-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突出以能力的高标准来满足行业的高需求。在构建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以提高综合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能力包含的种类有许多,对于人才培养,主要指基础能力和专业技能。基础能力主要包括对基本知识的学习能力和本身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能力;专业技能主要包括对专业能力的掌握程度、实际操作能力及适应工作的能力等。对于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从几个方面片面的讨论,而应该有的放矢,有侧重点的展开。旅游管理专业因其职业特点,在其人才培养过程中更能体现出对能力培养的高要求,对高职旅游院校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在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使他们在熟练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活学活用,通过不断的实践锻炼,直接为一线工作服务。学校和旅游企业应该多让学生发挥他们的能力特长,通过实践锻炼,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体现自己的职业价值,充分展现自身的能力与魅力。
总之,“能力-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我国旅游业实际发展情况需求,为未来我国培养旅游人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作者:赵喻玲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 研究生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网站[DB/OL].www.cnta.gov.cn/
[2]朱冬英.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再认识[J].教育与职业,2007,(21):21-23.
[3]孙毅.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研究[J].职教论坛,2011,(33):59-60.
[4]胡晓晶,俞彤.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9,(1):21-22.
[5]孙莎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J].企业导报,2011,(19):221.
[6]钟先丽.对创新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0,(12):37.